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小学生诚信教育的几点做法

浅谈小学生诚信教育的几点做法

浅谈小学生诚信教育的几点做法【摘要】诚实守信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

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许多小学生的诚信缺失,这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有责任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关键词】诚信实践活动适时引导评价制度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兴业之基,成功之妙。

然而社会上诚信危机的出现,严重影响了我们的国内外声誉,影响了社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严重影响着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

诚信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诚实具体讲就是真实、诚恳;守信是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求言必行、行必果、信守诺言,实现诺言。

《小学生守则》中明确规定:要诚实不说谎话,用真诚去面对他人。

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对小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呢?一、言传身教,做学生的诚信表率小学生具有很大的模仿性,教师的言行(诚信或不诚信)对他们都有明显的影响。

当孩子从教师那里接受不良影响后,往往会在缺乏成人监督的条件下得到充分的表现,所以教师都要特别注重自己的言行。

有的教师上课时刚刚讲过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是错误的,没过一会儿就让犯错的学生罚站。

这样对学生的诚信品质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

“其身正,不令而行”作为教师应当清楚的知道身教重于言教道理,所以在平时的工作中应当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言行不一,对于自己说过的话要以身作则,做到诚信为先,才能使学生受到教育。

记得那是一个星期一的早上,因为家里突发急事,我到学校时上课铃已经响了,我再到课堂就耽误了几分钟,为了能完成那节课的教学任务就就拖堂几分钟。

谁知这件事却有学生在日记中写了出来,我很是震惊没有想到这件事会对他们有如此大的影响。

谁让自己不诚信不守时呢?当即我就利用班会说明了情况并做了自我检讨。

没有想到从那以后我们班的纪律,还是诚信各方面都比以前好了。

二、诚信教育离不开家长的配合。

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就是家长。

有一次我发现有一个学生在考试卷上自己代替家长签上了名字。

我把这名学叫来训问,才知道他的家长说过:“考差了回家要挨打。

”所以他不敢把他的试卷给家长看,然后自己在上面签上了家长的名字。

作为家长不能这样教育孩子,只要孩子在学习的时候尽了力,考多少分并不重要。

如果孩子成绩不理想就要分析原因,采取什么方法和措施来提高成绩,而不是一味地进行责备和打骂,打完骂完后仍然无济于事。

三、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教材中也有很多关于诚信教育的课文如:《中奖以后》一课则明白告诉学生在利益面前,如何抉择诚信之道。

《一个花瓶》一课,以伟人的事例,贴近学生生活的典范,引导学生不撒谎才是好孩子,才会有成就。

也深深感到对于犯错的孩子要正确引导,不能责备,教育方法不能过激,也不能体罚学生.品德与社会是诚信教育的主要教材。

老师要抓住这些时机来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只有讲诚信才会有朋友,才会有成就,才会成功。

四、适时引导,确立学生的诚信理念作为小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他们的行为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一些不诚信的行为往往是为了满足他们的一个小小的愿望或者一时的私欲所致,所以我们不要随便把作弊,撒谎等不诚信的罪名加在他们头上。

我们作为教师要给予正确的引导使他们能够认识到错误,并且能够自觉的改正错误。

教师要把日常小事作为诚信教育的重要途径。

俗话说:教育无小事,从细微处见风格,从小事中显精神。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教育学生,哪怕是借用别人一块橡皮,一支铅笔,都要及时归还;答应别人的事,必须尽力做到;有特殊情况没有做到,应向对方说明道歉。

当学生捡到一块橡皮或一支铅笔而交工或交还失主时,教师也应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等。

教师应从小事中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

人生活在社会之中,需要合作和相互信任。

没有别人的信任,就不能进行有效的社会合作。

没有别人的合作,一个人就很难正常地生活、工作,更谈不上取得成就了。

一个人要获得别人的信任,其前提是自己要诚实守信。

别人信任是对自己诚实、守信行为的最好奖励。

如果自己不诚实守信,就不能指望别人信任自己。

在这意义上讲,诚信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对一个人做人、做事的基本要求。

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是对所有人的诚信要求是一样的。

有句格言是:“学艺先学做人。

”教育学生成为一名诚实的公民比通过一门课程更加重要。

课题结题申请书聊城市教科研领导小组:阳谷县阎楼中心小学于2016年11月申请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诚实守信教育的深化研究”课题,经过课题组成员一年多的艰难探索与实践,本课题研究已初见成效。

2016年12月本课题研究已到期,现向教科研领导小组提出结题申请。

课题名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诚实守信教育的深化研究所属学校:阎楼中心小学课题负责人:闫青芳课题小组组长:李淑静课题研究时间:2015年11月――2016年12月课题研究过程:学生诚实守信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该项目研究历时1年多,经三个阶段:本课题按照要求切实进行有针对性、严谨、规范的研究、总结和积累,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针对课题研究的特色撰写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具体的研究实施。

教学方法课例设计,实践,交流总结,改进完善,同时积累有关课题的教学方法案例、教育叙事、教育随想等;发放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第三阶段收集各种对课题研究有用的资料,总结并完善跟课题有关的其他资料,形成有价值文字十几篇。

课题成果附件形式包括论文、教育叙事、随笔、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育案例、调研报告、教具制作等研究思路比较清晰,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注重实践效果,及时改进力求完善,注意平时培养:课题研究完成的整个过程比较规范、细致,过程性资料比较齐全。

课题研究效果:1、通过家访、问卷调查等形式增进了老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提高了家长及学生对诚实守信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2、逐渐纠正了学生的部分不良行为习惯,从原来的不懂礼貌不知礼仪不知感恩到懂得了文明诚信礼貌待人,从原来的自私自利只懂享受但现在能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3、学生的行为习惯有了明显改善,从原来强制接受状态到自觉自律的转变,未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奠定了基础。

4、积累了大量的对教学有帮助的资料,为以后进行其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诚实守信教育的深化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诚信是人类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德,世界各国均重视国民的诚信教育。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文明发展史,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自古以来看重诚信。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随着《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诚信”已经逐步深入到我国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成为衡量人们日常行为、道德素养的重要标准。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六条明确规定:诚实守信,不说谎话,知错就改,不随意拿别人的东西,借东西及时归还,答应别人的事努力做到,做不到时表示歉意,考试不作弊。

诚信教育虽然已在社会上蔚然成风,但综观小学生的诚信教育,“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和一些不良生活方式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仍不容忽视,部分家长不讲诚信成为学生诚信美德教育的难题,部分家长重文化知识,轻道德情感教育,造成学生诚信的缺失;它们对学校教育的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

诚信是道德之基石,是立人之根本,是小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重要内容。

树木之初重育苗,立人之始在于幼。

诚信教育应从小抓起。

因此,对小学生的诚信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预期研究目标、内容:总体目标:1、通过研究,培养学生形成“拥有诚信”的意识与能力:在实践中让学生能做到用真诚的态度处置学习生活中的一切事情,做到诚实守信。

2、通过研究,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创设师生的平等地位,营造师生相互尊重的良好氛围,同时让诚信的种子在学生们心中扎根,让诚信的鲜花开遍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具体目标:1、在诚实教育方面:培养学生诚实待人,以真诚的言行对待他人、对他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

严格要求自己,言行一致,不说谎话。

端正考风考纪,作业和考试独自完成,不抄袭、不作弊。

2、在守信教育方面:培养学生守时、守信、有责任心,承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遇到失误,勇于承担应有的责任,知错就改。

3、在法规教育方面:加强遵守法律法规、校规校纪和社会公德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法规意识,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要进一步落实《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全面培养学生诚信、守纪、公正、文明等良好习惯。

研究内容:1、小学生诚信意识现状的调查研究。

2、小学生诚信培育策略的行动研究,它包括如何在课堂教学、校内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培育小学生的诚信意识素养。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1、整合性原则:本课题以学校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个别与集体跟踪研究。

结合学校开展的主题活动,将围绕改革课堂教学,拓展校内活动,开辟社会大课堂这三条主线,通过各种活动的设计,达到研究目的。

2、主体性原则:本课题的实施需要教师的充分参与,要重视教师的主动精神,更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了解学生和反映学生的实际,重视学生的参与,给学生尽可能充分的表现和选择的机会,还应特别注意学生参与活动的反馈意见和信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不断修正和优化研究内容。

3、团结合作原则:育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仅有学校教育是不够的。

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素质的提高,决定着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在信息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

在教育实践中,要注意利用一切有效资源开展教育。

四、研究方法:1、行动研究法:通过品德与生活课堂,结合“做诚实的好孩子”这一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力求让思品科课堂成为学生掌握、形成“诚信意识”的主阵地。

2、文献研究法:通过网络、教育杂志、理论书籍等多种渠道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此类研究状况及成果,搜集相关理论依据与资料,最大限度地为课题提供理论支撑,把握研究方向。

3、调查研究法:争取街道、社区的支持,在社区建立活动基地,在学校、家庭、社区的密切配合下,进行小学生诚信意识现状的调查研究,找到培育的切入点。

同时与社区一块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育活动。

五、课题研究的价值诚信教育的重点在知行统一,关键在践行。

只有精心安排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诚信活动,学生才能受到熏陶。

在课题研究中,将采用收集汇编格言、典故、故事等,通过诵读、故事会、表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寓教于乐中感悟诚信。

同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开展阶段测试免监考等塑造学生诚信美德的特色活动,真正使学生做到说诚信话,办诚信事,做诚信人。

六、研究过程: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时间为2015年11月——12月,主要任务为:确立课题,对课题进行论证,对学生现有思想道德水平进行实验前的调查分析,制定实验方案,为实验研究做好准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