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摘要:近10年来,我国银行体系内业不断出现流动性问题。

从前几年的流动性过剩到近期的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冲击,充分暴露了我国银行管理体系尤其是流动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本文以建设银行为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方法。

关键词:流动性管理商业银行金融危机信贷
流动性作为商业银行的“三性”目标之一,是实现效益性的基础。

因此流动性管理成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

在金融自由化,资本流动全球化的环境中,商业银行经营中面临的流动性压力远远大于过去任何时期。

流动性管理也显得比任何时期更加重要。

另一方面,流动性风险作为金融风险的主要风险之一,其可能性一旦转化为现实,商业银行的损失和社会上的恶劣影响就难以弥补和消除,这会使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严重时会置银行于死地。

1、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引发了影响全球银行体系乃至金融稳定的系统性的金融危机。

随着房价的不断下跌,国际上各大银行相继出现挤兑,倒闭等风险,金融市场动荡持续,全球央行被迫联合救市。

虽然中国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并不深重,但各种地方性劳动密集型企业纷纷倒闭,银行不良贷款增加,对银行业流动性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我国虽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是很严重,但是居高不下的房产价格不得不引起注意。

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银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以资产估价偏高的房地产和证券抵押形式提供的贷款偏离了真实价值,形成巨大的“泡沫”,而泡沫的形成从微观层面上说与过度的投机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一些地区的高位房价和相应的炒房者也不是没有关系的。

虽说中国地产的泡沫之说并没有很大的依据和现实理论,但一旦房价下降,银行不论是资产还是流动性都将受到重大的影响。

2、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流动性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流动性管理方法落后,缺乏主动性和前瞻性
从2003年开始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虽然使中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和管理水平得到改善,但其流动性管理方法仍很粗糙,不仅主动性差,而且具体的措施也很不完善,被动管理就是一个重要的表现。

我国商业银行多为国家独有或国家股一股独大,建设银行作为四大国有制银行亦如此。

其经营管理的背后有强有力的政府信用担保以及我国银行业长期的高度垄断,缺乏来自其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威胁和竞争。

因此在流动性管理方面一直缺乏主动性和动力。

2.2 信贷规模过大,短期流动性不足
面对极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09年,我国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向市场投入4万亿资金并振兴规划十大产业,在一揽子政策刺激下,市场流动性充裕,总体运行平稳。

为扩大内需,在大规模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刺激下,出现了巨额信贷规模投放,仅2009年银行新增信贷9.59万亿元,远超年初的5万亿的官方目标。

看似过好的增长,却在无形中埋下了隐患。

如此不仅带来通胀预期,同时还可能致使银行缺乏流动性,一旦信贷规模大幅度收缩,实体经济必将受到影响,通胀风险将进一步加大。

2.3 投资渠道不畅,金融产品单一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国内的不良资产比率似乎已大幅度下降,但这实际上主要是靠“剥离”实现的。

资产产品单一,质量差,潜在风险大,严重影响了资产的变现能力。

今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业推出了大量的理财产品,但大多数还是与居民的储蓄有关,真正的表外业务很少,对银行的利润和流动性的贡献微乎其微。

3、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完善方法
3.1把握宏观经济,加强防范意识
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的加速使得同业竞争日益激烈。

有竞争就会有淘汰,银行因流动性风险导致破产或者被收购兼并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运行中一种必然。

而银行又关联着千千万万的居民和企业,因此,无论是中央银行或者是商业银行都应当充分认识到流动性风险的危害,积极地加以预防。

我国商业银行可以说在风险防范意识上有较大的作为,但是,多数的风险防范集中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上面,真正的流动性风险却往往被忽略。

而实际上,流动性风险不是孤立的,它往往和信贷风险、利率风险密切相关,而且常常由后两种风险引发。

因此,对待流动性管理,我们不能以孤立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它需要的是一个综合性的动态系统工程。

3.2完善自身体制,强化内部管理
加强流动性管理,还需要从完善自身的体制下手。

首先,强化商业银行内部管理。

在审贷分离的基础上建立贷款风险管理制度,使新发放的贷款建立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基础上,防止和减少新的不良资产。

也可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同时建立风险补偿制度,按规定提取坏账准备金,在必要时及时办理冲销以减少流动性风险。

其次,可以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成立存款保险公司,保护存款人利益,增强公众对银行的信心,防止挤兑和连锁破产,稳定金融体系。

有保险公司对存款人的利益加以保护,让淘汰机制发挥作用,有助于我国商业银行体系质量的提高。

3.3 创新金融产品,完善金融市场
随着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的推出,我国的金融市场正在逐步完善中,这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也是稳定流动性的重要决策[17]。

从整体上来说,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不仅仅需要银行自身的完善也需要央行和政府的大力支持。

央行应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商业银行实现流动性管理,需加强对商业银行的指导,如果发现商业银行出现了流动性不足的苗头,应及时提醒和警告,并采取措施激活我国的货币市场,使商业银行在调剂短期资金融通方面有较大的回旋余地。

同时要准确预测市场,及时调整货币政策,使市场在稳定的基础上不断发展[18]。

而商业银行本身也应该加强产品创新,随着股指期货的上市,商业银行可开发一些股指期货跟基金结合的理财产品,建立起多渠道的融资机制,从而吸引客户,提高资金获取能力,从流动性供给上来完善流动性管理[19]。

参考文献:
[1]连平.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金融研究,2009,(8):4—9.
[2]彭建刚.商业银行管理学[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208-20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