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盛唐边塞诗看文人心态彭 勃(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200)摘 要:从心理的角度对盛唐边塞诗人所折射的文人心态进行分析,认为边塞诗反映了盛唐时期文人们的建功立业、忠君爱国、开放旷达、自信乐观、激昂豪迈和慷慨悲壮的心态。
关键词:盛唐; 边塞诗; 文人心态中图分类号:I207 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43(2004)03-0084-03On The Literators Mentation Through theFrontier Fortress Poets of The Prosperous TangPE NG Bo(H unan Colle ge of In formation Changsha H unan 410200)Abstract :This article,by means of analyzing psyc hologically the literators mentation reflected form the frontier for -tress poe ms of the prosperous Tang,states the point of view that frontier fortress poe ms e xpress the literators personalilties and enthusiasm of making achieve ments,loyalty to the lord and the country,resilience and making achievements,loyalty to the lord and the country,resilience and opening,self-confidence and optimism,inflammatory and heroism,as well as im -passion,solemnness and excite mentKey words :prosperous Tang; frontier forrtress poem; literator s mentation收稿日期:2004-03-07作者简介:彭勃(1968-),女,湖南汨罗人,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方面的研究。
盛唐诗坛群星灿烂,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
在众多诗歌流派中,豪迈壮丽的边塞诗独树一帜,涌现出了以高适、岑参、王吕龄、李欣、王之涣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的边塞诗人。
即使像诗人大家李白、杜甫,山水田园诗派的王维、孟浩然,他们的诗作中边塞诗也占了较大篇幅。
这些边塞诗以广泛的取材,新奇的意境,健康明朗基调,丰富的写作技巧,在盛唐诗坛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历来受到诗评家的重视与称赞。
本文拟对盛唐边塞诗所折射的文人心态作一番剖析,以期从另一个角度来审视盛唐时期边塞诗的创作。
一、建功立业的心态唐代发展到盛唐,已有了近百年的历史,出现了封建社会中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在这恢宏强盛的国力下,迸发出一种昂扬奋发、努力进取的时代精神。
当时的人们尤其是文人,为时代精神所鼓舞,有一种强烈的入世思想,渴望有一个能让他们纵驰骋的天地,实现他们的远大理想。
而唐朝帝国在军事制度方面的改革打破了文人只有通过科举才能走上仕途的格局,给他们开辟了一条封侯的捷径。
如在兵制上,初唐的兵制是府兵制,平时大部分士兵从事农耕,寓兵于农, 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 (新唐书 兵志 ),这种制度在一切发展只是刚刚起步的初唐,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制度,但 士人皆耻为之 ,( 新唐书 兵志 ),自然难以激发起文人从军的热情。
盛唐的兵制则改为募兵制,一切请募士守卫,对他们特加优惠,奖励军功。
人们可以此为跳板,走上仕途。
开元时期,从张嘉贞开始, 王睃、张说、萧嵩、杜暹皆以节度使入知政事 ( 新唐书 李林甫传 ),于是朝廷内外很快就形成了以征战为荣的风气,自然也激发了文人从军的热情。
另外像方镇之设也激发了文人的从军热情。
各镇主帅设立幕府,聘请各种官员为辅佐。
文人一入幕府,不仅有了谋生的职业,而且还可以通过主帅的推荐而为朝官,如封常清先为高仙芝幕府,后被提拔为安西四镇节度使,自然成为从军者的榜样。
由于这种特定的时代背景与具体的文人心境的融会,就形成了一股文人从军热,如高适从军河西,岑参往来陇右。
高适五十三岁时再一次从军河西,为能实现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而十分高兴,走到历来令人 遥望秦川,肝肠断绝 的陇山,还以 王程应未尽,且莫顾刀缳 ( 入昌松东界山行 )来激励自己。
已六十余岁高龄的李白还企图入李光弼幕,来实现自己的报国之志。
于是文人从军由初唐的细流终于演变成盛唐的大潮,在这大潮的背后,遮掩着他们对建功立业的强烈追求。
虽然,有许多边塞诗的作者并没有从军边陲,但在他们的边塞诗中,已十分明显地表达了这种心愿。
李白 愿为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 塞下曲 其一),杜甫 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 ( 后出塞 ),王维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 老将行 ),就是这种心态的体现。
普列汉诺夫说过 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由它的心第23卷第3期怀化学院学报 Vol 23 No 32004年6月JOURN AL OF HUAIHU A UNIVERSITYJun .2004理决定的 [1](P350),盛唐边塞诗之所以如此辉煌,盛唐诗人之所以对边塞诗有如此大的兴趣,与他们当时的心态是相对应的,他们是用边塞诗来表达和寄托他们对建功立业的强烈追求。
可以说,对建功立业的强烈追求,几乎成了这一代文人的最人心愿。
我们甚至可以说,盛唐文人对建功立业的追求是唐代甚至其他任何封建朝代的文人所不能相比的。
初唐时期,随着国家的统一,国家的一切都处于渐渐的恢复和上升状态,而当时的文人随着时代气候的上升处于一种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产生了 丈夫皆有志,会见立功勋 (杨炯 出塞 )这种建功立业的心理,无奈 云阁薄边功 ,壮志难酬,只好发出 负剑空叹息,苍茫登古城 (陈子昂 还至张掖古城闻东军告捷赠韦五虚已 )无可奈何的感慨。
中唐时期,安史乱起.政局突变,文人那种致力卿相、建功立业的理想被连绵动乱的政局一扫而光,蓬勃向上、昂扬奋发的气概也随之飘逝。
晚唐时期,社会的衰败已成泼水之势,国运将尽,实在不是个人力量所能力挽的,盛唐文人那种热情洋溢、积极进取的心态已消失殆尽,力图干预现实的责任感被现实自身击得粉碎,儒家思想难以实践,老庄思想开始活跃,隐世思想日盛。
当然,盛唐文人从军边塞、建功立业的出发点是有其求取个人功名的一面的。
岑参在他的边塞诗中就喊出了 圣主赏勋业,边城最辉光 ( 东归留题太常徐卿草堂 );高适对此更是充满了美妙了幻想,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 塞下曲 ),一旦 关塞鸿勋著 ,立刻 京华甲第全 ( 信安王幕府诗 ),这不仅道出了他们从军边塞的最初目的,而且也道出一代文人潜藏灵魂深处的心态。
但值得一提的是,盛唐边塞虽然烽火屡起,内地却是一片安宁繁华的景象,文人们没有沉溺于轻歌曼舞之中,而毅然奔向平沙莽莽的绝域,这足见诗人们想通过外在军功来求取功名的心态。
二、忠君爱国的心态忠君爱国的心态源于文人自身儒家思想的熏陶,在封建社会,君主是国家的象征,从某种意义上讲,忠君就是爱国。
盛唐文人的忠君与爱国在很大程度上又是一致的,而且,他们把追求建功立业与报效祖国紧紧交织在一起,体现出一种强烈的忠君爱国的心态。
白古皆贵中华,贱夷狄 ( 资治通鉴 唐纪十四 ),这是唐朝各代相沿不改的民族观念。
初唐,文人们把外敌入侵视为国家民族的耻辱, 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 (骆宾王 夕蒲类津 ), 每愤胡兵入,常为汉国羞 (陈子昂 感遇 其三十四),体现出他们强烈的民族白尊心,正是这种对祖国的热爱和本民族的自尊,激发他们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陈于昂 感遇 其三十五),甚至可以 为国坚诚款,捐躯忘贫贱 (骆宾王 永怀古意上裴侍郎), 不求生入塞,惟当死报君 (骆宾王 从军行 ),体现出一种高度的爱国热情。
盛唐时期,强人的国力更激发文人对国家和比族的热爱与自豪。
盛唐文人在他们的边塞诗中,所表现出的强烈爱国热情给人以巨人的鼓舞力量。
未能国吾君,虚作一丈夫 (岑参 行军二首 ), 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 (高适 蓟门行五首 ),抒发的是报国立功的雄图壮志; 浑驱大宛马,系取楼兰王 (岑参 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 ), 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 ,抒发的是一种无私、豪壮、虽死无憾的无畏精神。
据元代辛文房 唐才子传 记载: 参(岑参)累佐戎幕,往来鞍马烽尘间十余载,极征行离别之情,城障塞堡,无不径行。
,就是这样的情况下,在他诗中很少看到对这种生活的埋怨,相反,冰天雪地,火山热海,在他笔下却富有浪漫情味,洋溢着爱国热情。
正是盛唐文人这种高度的爱国热情,不仅激励他们勇于走向边塞,而且也激励他们克服军营中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同时给后来的人们以极大的鼓舞。
在一片苍凉的中唐,能时时听到深沉的怒吼的,那便是中唐文人要求光复失地和报效祖国的誓言。
蔗然如可勒,万里愿从公 (戎昱 泾州观元戎出师 ),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戴叔伦 塞上曲 ),这不仍然闪跃着盛唐文人的爱国豪情?直至南宋,国势衰弱,但是,陆游仍高呼: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 金刀错行 ) 草间鼠辈何足磔,要挽天河洗洛嵩 ( 八月二十二日嘉州大阅 ),体现出高度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心。
陆游在 跋岑嘉州诗集 中说: 余白少时,绝好岑嘉州诗,常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
可以说,盛唐文人的爱国精神对后世无疑有着很人影响。
三、开放旷达的心态中国古代的经济是一种封闭型的农业经济,人们生活的圈子比较狭小,因而对这狭小的大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于是产生了恋乡心理。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 中就有不乏恋乡之作, 桧风 匪风 中的 谁将西归?怀之好音 ,表达了诗人恋恋不忘故乡的真挚感情。
著名爱国诗人屈原曾高唱过 鸟飞返故乡兮,孤死必首丘( 九章 哀郢 );汉末女诗人蔡琰放歌过 无日无夜兮不思我故土 ( 胡笳十八拍 )。
这充分表达了诗人们对故乡的热爱与强烈的恋乡心理。
但是,在盛唐,特别是天宝前的盛唐边塞诗中则打破了这种封闭性的恋乡心理,形成盛唐文人所特有的开放旷达的心理。
究其原因有三:一是他们志向高远。
他们追求的是建功立业和报效祖国,他们的理想是 济苍生 、 安黎元 ,由于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即使远徙千里,也难以勾起他们对故土的眷念。
二是盛唐的安宁与繁荣。
由于盛唐时期, 海内富实 道路列肆具酒食以待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