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测试题

(完整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测试题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测试题(本测试题共6面,其中试题4面,答题卷2面。

考试时间90分钟,卷面分100分。

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选出与“寡人之于国也”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B.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季氏将有事于颛臾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2.选出“之”字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①邻国之民不加少②填然鼓之③久之,目似瞑,意暇甚④寡人之于国也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⑥申之以孝悌之义⑦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A.①④/②③/⑤⑥/⑦B.①②/④/③⑤/⑥⑦C.①⑦/②③/④/⑤⑥D.①⑦/②③/④⑥/⑤3.对“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B.体察邻国的政令,不如我这样用心的C.考察邻国的政治,不如我的用心D.了解邻国的政令,没有像我这般用心的4.对“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一句理解正确的是()A.兵器拿到手,(士卒们就)抛下武器而逃跑B.兵器已经接触,(士卒们)抛下盔甲拖着武器逃跑C.兵器已经握在手,(士兵们)丢下大部队拖着武器逃跑D.兵器刚接触,(士兵们就)甩下盔甲、武器走了C.骐骥一跃骐骥:骏马 D.金石可镂镂:雕刻9. 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木直中绳,輮以为轮B.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10. 下列句中“焉”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B.积水成渊,蛟龙生焉C.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1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A.膏腴.(yú)藩.篱(fān)崤.山(yáo)蒙恬.(tán)B.逡巡.(qūn)锋镝.(dí)蹑.足(niè)墨翟.(zhái)C.谪.戍(zhé)鞭笞.(chī)黔.首(qián)囊.括(nánɡ)D.隳.名城(huī)户牖.(yǒu)棘.矜(jí)赢.粮(yín)1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蒙故业,因遗策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C.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D.百有余年13.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因遗策(由于)膏腴之地(肥沃)B.亡矢遗镞(损失)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困乏,疲惫)C.瓮牖绳枢(窗户)据崤函之固(险固的地势)D.履至尊(登上)以致天下之士(招纳)14.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

B.北收要害之郡。

C.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D.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15. 以下句中加横线的字活用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外连衡而斗诸侯。

B.胡人不放南下而牧马。

C.却匈奴七百余里。

D.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二、默写题(每空1分,共25分)16.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___________,谷不可胜食也。

________________,鱼鳖不可胜食也。

_________________,材木不可胜用也。

17.五亩之宅,____________,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_____________,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____________,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____________________,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填然鼓之,兵刃既接,______________,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_________________,则何如?21.登高而招,,而见者远;顺风而呼,,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而致千里;假舟楫者,,而绝江河。

,善假于物也。

2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然后践华为城,,据亿丈之城,,以为固。

23.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三、阅读短文,完成24—27题(24-26题每题3分;27题中(1)、(2)题每题4分, 第(3)题3分。

共20分)。

庄暴见孟子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庶几乎。

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24.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对:形容词活用作意动词,认为……对。

B.可得闻.与闻:让某人听到某话。

C.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告:转告。

D.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王:名词或用作动词,称王。

25.下列各句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B.①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②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C.①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②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D.①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6.下列对诗歌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主要记叙了孟子和齐宣王关于“乐”的一次谈话。

孟子劝说齐王要“与民同乐”,施行仁政,只有这样才能最终“王天下”。

B.孟子对齐王展开论述与民同乐的观点前,引出一段庄暴与孟子的对话,至少有这样几个作用:正面提出论题;制造议论悬念;以庄暴无言以对齐王,说明此论题的难度,反衬孟子论辩术的高明。

C.本文通过记述与齐王“好乐”的谈话,表现了孟子主张人君应“与民同乐”,实行“仁政”的思想。

D.孟子帮齐王回忆了齐王从前娱乐、畋猎时的两幅不同的图景:一幅是“民怨图”,另一幅是“黎庶安乐图”,以促使齐王“与民同乐”,实行“仁政”的思想。

27.翻译句子文中划线的句子。

(1)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2)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四、翻译以下句子((1)、(2)题每题3分, 第(3)题4分。

共10分)。

28.(1)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2)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3)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测试题答题卷班级: 考号: 姓名: 成绩:选择题答题栏默写题答题栏16.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___________,谷不可胜食也。

________________,鱼鳖不可胜食也。

_________________,材木不可胜用也。

17.五亩之宅,____________,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_____________,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____________,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____________________,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填然鼓之,兵刃既接,______________,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_________________,则何如?21.登高而招,,而见者远;顺风而呼,,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而致千里;假舟楫者,,而绝江河。

,善假于物也。

2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然后践华为城,,据亿丈之城,,以为固。

23.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翻译题答题栏27.翻译句子文中划线的句子。

(1)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2)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28.(1)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2)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3)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测试题答案1.C(介词,对、对于)2.C(助词,的/助词,凑音节,可不译/主之谓,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⑤:这种情况⑥:他们)3.A4.B5.B挺者(直)6.C都是名词做状语7.D 与例句都是定语后置句8.A.神明:指人的智慧9.B.江海古今意义相同10. ABC项的“焉”都是指示代词兼语气词,D项的“焉”是语气词。

11. C(A项中的“崤”应读“xiáo”蒙恬tián。

B项中的“翟”作姓多数念“zhái”,此处应念“dí”。

D项中的“赢”应为yínɡ。

)12.A(B项中的“景”通“影”,C项中的“从”通“纵”,D项中的“有”通“又”。

)13.A(“因”因该解释为沿袭。

)14.A(A项是代词,其余三项是结构助词)15.B(B项中“南”是名词作状语。

其他三项都是使动用法)24.A(“对”应该是“回答”的意思,根据上文可以推断出)25.D(D项①②都是介词,因、因为。

A项①是副词,表揣测语气,可翻译为“大概”;②也是副词,表婉商语气,可翻译为“还是”。

B项①是兼词,用在句末,相当于“之乎”;②也是兼词,用在句中,相当于“之于”。

C项①是连词,表修饰关系;②也是连词,表转折关系)26.D(这两幅图景是孟子假想着为齐王描绘的,不是齐王的亲身经历)27.(1)我不是能爱好古代圣王的雅乐,只是爱好世俗一般流行的音乐罢了。

(2)(孟子)问道:“一个人单独欣赏音乐快乐,跟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宣王)说:“(自己欣赏音乐)不如跟别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3)我们的君王大概没有疾病吧,不然,怎么能打猎呢?28.(1)对内建立法规制度,大兴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横策略,使山东诸侯自相争斗。

(2)秦人没有丢失一支箭那样的消耗,天下的诸侯(却)已陷入狼狈不堪的境地了。

(3)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区区之地,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招致八州的列国诸侯来朝拜自己,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