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客观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引导学生树立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和科学的发展观,学会运用辩证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1.联系的普遍性2.发展的实质教学难点1.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关系。
2.原因和结果的互相转化特别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3.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选择最优方案,以求实现最优目标。
教学方法:例举法讲解法教学过程一、事物是相互联系的1.联系的含义:是指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联系的性质: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多样性全面、准确地把握事物的联系——联系的“四性”(1)联系的普遍性——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任何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着;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一定存在着联系)因此,我们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凭空创造联系,也不能任意消灭联系,更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
(但是,这并不是说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因此,我们要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
(3)联系的条件性——任何事物地与周围其它事物有条件的联系着,并不是任何两个事物都存在联系。
脱离具体条件孤立地考察事物,一切都无法理解。
因此,要具体分析事物的联系,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联系的多样性——事物的联系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现象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不同的联系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因此,对各种不同的联系要作具体的分析。
3.联系的意义:联系是事物存在的条件,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
4.基本要求:坚持联系的观点(1)坚持联系的观点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反对孤立地看问题。
(2)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既全面又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3)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做到既着眼于整体,又重视局部二、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1.事物的因果联系及其特点。
(1)因果联系的含义:在两种现象中,具有引起和被引起关系的才叫因果联系。
(2)原因和结果的含义: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叫做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叫做结果。
(3)因果联系的特点:具有先行后续的关系;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4)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区别:一是含义不同。
二是时间顺序不同。
在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中;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形成先行后续的顺序。
三是地位作用不同。
在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原因总是处于“主动”的地位,是引起者,具有“动因”的作用;结果总是处于“被动”地位,是被引起者,具有“结果”的作用。
正是因为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所以不能倒因为果,也不能倒果为因。
联系:首先,二者互相依存,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
其次,二者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能互相转化。
转化有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在这一关系中是原因,在另一关系中则是结果;反之亦然;另一种情形是,在同一关系中,两种现象互为因果(注意,并非任何一种因果关系都能成为互为因果的关系,只有一部分事物的因果关系才构成互为因果的关系)。
2.认识和掌握因果联系的方法论意义:首先,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
其次,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三、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1.整体和部分的含义:整体是指由事物的各内在部分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
部分是指构成事物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及其发展过程的各个阶段。
2.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含义不同;二是有严格的界限。
在同一事物中,整体就是整体而不是部分,部分就是部分而不是整体,二者不能混淆。
二是地位和功能不同联系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二者互相依赖,各以对方存在为前提。
整体由部分构成,它只在对于组成它的部分而言,才是一个确定的整体。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没有整体就无所谓部分。
二是二者相互影响。
整体的变化影响部分,部分的优劣变化也影响整体。
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3.方法论意义:(1)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顾全大局,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整体或系统的最优目标。
——由整体的地位、功能决定。
(2)要搞好局部,十分重视局部的作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达到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理想结果。
——由部分对整体的影响和作用引申的。
四、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1.含义:运动就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2.基本形式: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
3.特殊形式:相对静止4.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
课堂思考1:为什么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因为从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从运动和物质的其它属性的关系看,物质除了运看,物质除了运动这一属性以外,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许多属性,在物质所具有的一切属性当中,运动属性是关于物质存在的属性,如果没有运动,物质都不存在了,那还谈什么其它属性呢?所以,运动这个属性是物质其他属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运动是物质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
课堂思考2:物质的“根本特性”和“根本属性”有何不同?物质“根本属性”或“唯一特性”的提法,是就世界上物质和意识这两大类现象的区别而言。
物质现象和意识现象的唯一区别在于,物质现象具有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
这里所说的“特性”是指独有的性质,即,客观实在性是物质唯一区别于意识而为物质所特有的属性;而“根本属性”是从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的角度,说明运动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是从事物多种运动形式中抽象出来的一般性质和规定。
因为世界上的物质形态千差万别,物质的属性也多种多样。
每一种物质形态都有许多属性,如质量、能量、导电性等。
随着物质形态的变化,物质的具体属性也会发生变化。
而物质的“运动”这种属性,同物质的其他具体属性相比,有一个根本的区别,它是世界上一切物质形态共同具有的最普遍、最一般的属性。
5.运动与静止的关系:(1)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2)动中有静、静中有动(3)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6.正确理解“相对静止”(1)含义: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2)情形: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3)意义: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必要条件。
五、事物是变化、发展的1.基本观点(1)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
(2)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3)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4)发展是有规律的(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2.新事物和旧事物(1)含义: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是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则是指那些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正在日趋灭亡的东西。
(2)判别新旧事物的标准:正确标准:是看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错误标准:①简单地以事物出现的时间的先后来判断一个事物是否是新事物。
②以一时力量的强弱、发展速度的快慢、是否成熟和完善,来判断新旧事物。
③仅从事物的名称、旗号等表面形式上判断新旧事物。
(3)新旧事物的关系:①区别:性质不同、前途不同、区分标准不同②联系:旧事物是新事物的基础、新事物代替旧事物3.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因为客观事物都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都有其过去、现在和未来,现在都是由过去发展而来的。
因此,我们要看到一个事物发展的昨天和现在,预测他的明天。
(2)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
由于事物在每个发展阶段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状况不同,所以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就要正确对待和处理事物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关系。
要重新审视昨天所走过的道路,为明天的发展记取教训;其次还要看到,今天的发展一定要寻求一条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可以不断地持续的发展的道路。
(3)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4)要尊重和按客观规律办事。
课堂思考:运动、变化、发展三个哲学概念的关系如何?三个概念有联系也有区别,联系是:它们都表明事物不是绝对静止的,不是凝固的和僵化的。
它们的区别是:运动作为物质存在的方式,是一般的变化;变化则侧重于运动中所发生的状态乃至性质的改变,但是,运动和变化又都没有表达、规定事物运动、变化的总的趋势,也没有直接表达和规定事物的总体性质;而发展这种运动和变化,是那些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变化,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