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高考地理全真模拟卷Ⅲ【解析版】

2020年高考地理全真模拟卷Ⅲ【解析版】

2020年高考全真模拟卷Ⅲ地理(本卷共15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5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为2000—2010年中国农村人口、老龄人口、农村老龄人口分布重心空间位置变化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据图中信息推知,2000—2010年间A.西南方向农村人口比重增加B.东北方向人口增长率增加C.东南方向老龄人口数量减少D.西北方向老龄化程度增加2.导致2000—2010年农村老龄人口分布重心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西部净迁出人口增加B.东部人口增长率低C.沿海返乡农民工增多D.国家人口政策调整【答案】1.D2.A【解析】1.读图农村人口分布的重心由西南向东北迁移,说明东北方向农村人口比重上升,西南农村人口比重下降,A错误;据图无法判断东北方向人口增长率的变化,B错误;老龄人口分布重心由东南向西北,说明西北方向老龄人口比重上升,老龄化加重,东南方向老年人口比重下降,D正确;东南方向老龄人口比重下降,并不意味着老龄人口数量减少,C错误。

故选D。

2.读图农村老龄人口分布重心由西向东迁移,说明西部地区农村老龄人口比重上升,东部地区农村老龄人口比重下降。

若西部净迁出人口增加,因迁出人口青壮年比例高,所以农村老龄人口比重上升,故A正确;东部农村老龄人口比重下降,可能是自然增长率高,人口增长快,若人口增长率低,则老龄化加重,故B 错误;沿海返乡农民工(主要为青壮年)增多,因为我国农民工的迁移方向主要由中西部地区迁往东部地区,则西部地区农村老龄化将减轻,C错误;人口政策对东西部农村影响相差不大,所以对农村老龄人口重心的移动影响不大,D错误。

故选A。

【点睛】农村老龄化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青壮年外出务工使农村老龄人口比重上升。

经济发达地区老龄化主要的原因是出生率低,平均寿命长。

下左图为吐鲁番露天地膜种植西瓜景观,右图为吐鲁番某温室大棚内“悬空西瓜”景观.“悬空西瓜”采用题。

新型的吊蔓式栽培方法,西瓜藤蔓沿铁丝或绳子等向上生长。

据此完成3—53.吐鲁番露天西瓜栽培育苗期采用地膜覆盖技术,主要作用是A.提高土壤肥力B.减轻低温冻害C.防止水土流失D.增强地面辐射4.采用悬空种植方式,其主要目的是A.提高单位面积西瓜产量B.提高西瓜育种技术C.降低西瓜对水源的需求D.降低人工劳动成本5.与露天地膜种植的西瓜相比,该地温室大棚种植的“悬空西瓜”A.甜度更高B.果色较均匀C.果实更重D.果形较差【答案】3.B4.A5.B【解析】3.一般的地膜由塑料组成,不易分解,可能造成土壤板结,土壤污染等,易造成土壤肥力下降,A错误;吐鲁番西瓜栽培育苗期为春季,春季气温低,易受低温冻害的影响,采用地膜覆盖能够起到保温作用,从而减轻低温冻害的影响,B正确;吐鲁番盆地气候干旱降水少,不易发生水土流失,C错误;地膜覆盖能够减少地面热量扩散到膜外,从而保持土壤温度,没有增强地面辐射,D错误。

故选B。

4.吊蔓式栽培,能够使西瓜藤蔓沿铁丝或绳子等向上生长,减少对地面空间的占用,提高植株的密度,所以能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A正确;吊蔓式栽培方式是新技术的利用,主要目的是提高西瓜的产量,不是为了提高育种技术,B错误;悬空西瓜对水源的要求并没有降低,可能因为植株需要向上增长,增加了植株的密度,所以需要的水分增加,C错误;因为瓜藤蔓沿铁丝或绳子向上攀爬,需要搭建攀爬的瓜架,会增大劳动力的强度,从而增大劳动力成本,D错误。

故选A。

5.温室大棚昼夜温差比露天的小,所以其糖分的积累少,甜度要低于露天的,A错误;悬空的西瓜接受日2照面积比露天的大(露天的西瓜和地面接触的那部分照不到),所以果色较为均匀,B正确;悬空的西瓜限于瓜蔓的承受能力,个头应不会很大,C错误;悬空的西瓜不会受到和地面的挤压力,所以果形较好,D错误。

故选B。

【点睛】地膜覆盖具有减轻雨滴打击、防止冲刷,可有效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天旱保墒、雨后提墒,促进作物对水分的吸收和生长发育,提高土壤水分的利用效率;能使土壤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使地温下降慢,促进作物对水分的吸收和生长发育,提高土壤水分的利用效率。

植被覆盖度是指植被(包括叶、茎、枝)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总面积的百分比,气候、地形地势、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一个地区的植被覆盖度。

下图为我国某山脉4—10月南、北坡植被覆盖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统计示意图。

据此完成6—8题。

6.该山脉可能为A.天山B.阴山C.秦岭D.南岭7.该山脉2900米以上植被覆盖度下降的主导因素是A.土壤B.水分C.光照D.热量8.图中甲处南、北坡植被覆盖度基本一致,其主要原因是A.水热条件相似B.人类活动相似C.植被类型相似D.地形地势相似【答案】6.C7.D8.B【解析】6.根据材料图示显示4—10月不同海拔植被覆盖度状况,4—10月为我国绝大部分植被的生长期,图示南北坡植被覆盖度在1000—3000米左右可达到90%以上,说明该山脉植被覆盖率较高。

且在2000米以下的位置,南坡植被覆盖度高,说明在2000米以下的同海拔高度,南坡水热条件好,天山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因为气候干旱、降水少,所以其植被覆盖度较低,北坡受北冰洋和大西洋水汽的影响,水分条件比南坡好,所以北坡应比南坡植被覆盖度高,A错误;阴山海拔高度在400—2000米左右,南岭海拔最高处约为2000米,图示山脉接近4000米,BD错误;秦岭是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4夏季雨热同期,水热丰富,植被覆盖率高,则覆盖度较高,且秦岭海拔高度接近4000米,C 正确。

故选C 。

7.根据材料气候、地形地势、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植被覆盖度,读图2900米以上的植被覆盖度南北两坡都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下降,2900米以上的山区土壤随海拔的升高变化较小,所以其植被覆盖度的变化受土壤影响小,A 错误;2900米以上的山区因水汽减少,降水较少,且变化不大,故其植被覆盖度的变化受水分影响小,B 错误;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光照条件越好,植被覆盖度应上升,与图示不符,C 错误;随海拔升高,气温下降,热量条件变差,植被覆盖度应下降,D 正确。

故选D 。

8.据第一题,该山脉为秦岭,南坡为阳坡和迎风坡,所以南坡水热条件比北坡好,甲处南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坡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且北坡坡度较陡,南坡较缓,故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其南北两坡植被覆盖度应不会相同,ACD 错误,根据材料影响植被覆盖度的因素还有人类活动,若南北两坡人类活动相似可能使植被覆盖度相同,B 正确。

故选B 。

石环是一种特殊的地表形态,下左图为石环形成过程示意图,右图为某地石环景观图。

据此完成9—11题。

9.石环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 .冻融作用B .流水搬运C .冰川沉积D .风力沉积10.砾石上升幅度最大的时段可能是A .冬→春B .春→夏C .夏→秋D .秋→冬11.下列四个地形区中,最可能有石环景观的是A .华北平原B .四川盆地C .柴达木盆地D .东北平原【答案】9.A 10.D 11.C 【解析】9.根据材料石环地貌的形成过程为:冬季地表冻结时,颗粒之间的孔隙水结冰(体积变大)使整个地面上升,发生冻胀作用,砾石被抬高。

到了春天解冻时,砾石以外的部分都解冻了,地面又下沉,但是砾石以下的粘土尚未解冻,砾石仍然高出地表;慢慢的,砾石下细土部分也解冻了,缩小了体积,留出了空隙,这空隙很快被周围融化的细土充填,结果砾石再不能回到原来的位置。

这样的过程经过反复多次,砾石就被挤到土层的表面上来,到达地面后受进一步做水平分选,慢慢就形成了环状的地貌。

故选A。

10.根据上题分析,砾石上升是因为其冬季结冰时,发生冻胀作用,砾石上升,秋季到冬季气温下降幅度大,且土壤中含水量较大,结冰时砾石上升幅度最大。

故选D。

11.根据材料其石环地貌的形成原因是冻融作用,四川盆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和,不结冰,B错误;图示显示石环地貌地面组成应由粗细不等的砾石和土壤组成,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为河流冲积平原,土壤物质组成较为均匀,不会形成该地貌,AD错误;柴达木盆地戈壁广布,土层中颗粒大小不均匀,且冬季寒冷,能够形成石环地貌,C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第12—13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14—15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46分。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4分)肯尼亚在投资可再生能源领域表现突出,目前约70%的国家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但风力、太阳能发电所占比例很小。

2019年7月,非洲最大风力发电项目在该国西北部图尔卡纳湖正式启动该项目所需大型风力发电设备由丹麦某公司提供,建成后可实现全国100%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的目标。

下图为图尔卡纳湖风电项目位置示意图。

(1)用板块构造学说的相关知识分析肯尼亚西南部地势起伏大的原因。

(4分)(2)从地面状况角度,分析项目所在地风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8分)(3)从地理位置的角度,简述该项目建设的不利条件。

(6分)(4)说明图尔卡纳湖风电项目建成后在肯尼亚能源供应中的作用。

(6分)12.【答案】(1)位于板块生长边界,岩层断裂下陷形成裂谷;裂谷两侧岩层隆起抬升;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貌。

(4分)(2)西北为图尔卡纳湖,东南为荒漠,地势平坦开阔;植被稀疏,对风的阻挡作用小;位于南、北两山地之间,狭管效应明显,风力大;湖泊面积广阔,湖陆风显著。

(8分)(3)位于热带地区,气候炎热、太阳辐射强,施工环境恶劣;距离港口、铁路干线远,大型风力设备运输困难;主要人口、城市分布在西南部,距离市场远,需要建立长距离输电线路。

(6分)(4)增加能源供应量;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多种可再生能源互补,提高能源供应的稳定性。

(6分)【解析】本题以肯尼亚风能资源开发为地理背景,考查区域能源开发的区位条件以及影响。

(1)读图肯尼亚西部位于裂谷带,处于板块生长边界,地壳断裂下陷形成裂谷,裂谷和两侧山地落差大,地势起伏较大。

(2)地面状况对风的影响主要从摩擦力大小,以及地形对风速的影响两个方面分析。

读图该风电项目的西北部为湖泊,水面摩擦力小,东南为沙漠,植被稀疏,摩擦力小;图示该项目南北地势都较高,狭管效应增大风速;湖泊面积较大,与周边地区热力性质差异显著,所以湖陆风显著。

(3)地理位置可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交通位置、市场位置等方面分析。

读图该项目位于赤道附近,纬度低,气温高,太阳辐射强,不利于工人的施工;该项目居于内陆地区,距海较远,结合材料大型发电设备经海洋运输从丹麦运来,陆运难度较大,增大运输成本;根据图例城市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的高原地区,距离风电场较远,需要远距离输电,投资较大、技术要求高且电力有所损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