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高一历史下册(必修2)自主学习任务单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第1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学习目标】1.知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影响;2.理解两个经济政策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3.感受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探路的艰难。
【学习过程】一、史实梳理(友情提醒:重要的时间、人物、事件、影响等进行标注整理)1.阅读课本第144-145页,完成“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有关问题:(1)“非常时期”和“非常政策”分别指什么?(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影响?2.阅读课本第146页,完成“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有关问题:(1)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了什么问题?(2)这些问题具体表现?(3)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出现,说明了什么问题?3.阅读课本第147—149页,完成“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有关问题:(1)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标志、内容、实质及影响?(2)如何评价新经济政策?二、体系构建请在梳理的基础上,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构建本课和本专题的知识体系:三、史料研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马克思1.根据材料一,马克思认为建立社会主义的前提是社么?对社会主义的设想是怎样的?材料二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政治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列宁文集》2.据材料二,列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目的有哪些?材料三“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转引自王斯德《苏联兴亡史》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失败”的表现是什么?列宁是如何“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材料四1921年列宁承认战时共产主义的各项措施是犯了一个落后国家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错误。
“当时我们认定,农民将遵照余粮收集制交出我们所需数量的粮食,我们则把这些粮食分配给各个工厂,这样,我们就是实行共产主义的生产和分配了”。
——《列宁全集》4.据材料四,“错误”的实质是什么?给我们的经济建设怎样的教训?四、反思总结1.比较,是历史学习的一种方法。
比如,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进行比较,可以清晰看到两个经济政策的特点。
2.从时间中找逻辑,到历史中找答案。
历史本身的发展就能够回答我们的很多疑问。
比如,从下面的一连串时间和事件中,我们可以知道,苏俄的国有化在内战之前已经开始,在内战结束之后仍在进行并加强,说明这个政策不仅是“战时”更是“共产主义”政策。
1917年11月中旬,苏维埃政权实行私人银行国有化;1917年11月底,开始大工业国有化;1918年5月9日,实行“粮食专政”;1918年5月,实行全行业国有化;1918年5月底,内战爆发;1918年6月起,实行凭票供应制度;1920年10月,战争结束;1920年11月29日,国内大、中、小企业统统国有化【检测反馈】1.1921年至1 922年,苏联市场上纷纷涌现出一批私商,而且呈迅速发展之势。
他们开始仅仅局限于市场和集市上的小宗交易,后来慢慢地经营范围也就扩大了。
从事私商的人也是形形色色,各种各样:有工人、知识分子、退伍军人、旧商人、手工业者、农民以及大量的家庭主妇。
这一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战时共产主义取消了公开的贸易B.新经济政策恢复了商品货币流通C.苏联开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D.国家放弃了对贸易的全部垄断2.1918年初,德军逼近彼得格勒。
苏俄被迫接受德国提出的割地赔款条件,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大战,赢得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时间。
有历史学家借“布列斯特和约”的寓意,把新经济政策称为“农民的布列斯特”。
这说明苏维埃政权A.已把农民视为当前最危险的敌人 B.确定武装对抗是处理内政的方针C.通过妥协让步维护革命根本利益 D.开辟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3.发生在1920年苏俄的现象有A.私营企业纷纷涌现B.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C.政府禁止买卖粮食D.农民积极参加农业集体化运动4.1924年,季诺维也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
此后,党的许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
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A.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 B.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C.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D.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5.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
”此“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 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C.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 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6.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
”毛泽东旨在A.强调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 B.批评新经济政策不合时宜C.重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D.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迫切性7.A.余粮收集制的推行 B.固定粮食税的实施C.实物配给制的废除 D.农业集体化的实现8.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
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9.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
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
”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附件1:参考答案一、史实梳理1.(1)“非常时期”指苏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非常政策”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背景:苏俄的国内战争。
(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遭到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进攻)内容:农业方面,余量收集制;工业方面,不论企业大小,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商业上,取消自由贸易;分配上,实行事务配给制和义务劳动制,不劳动者不得食。
影响:积极影响:适应了战时需要,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起来,保障了红军的军备供应,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使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消极影响:但在执行这一政策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端和错误,遭到了广大农民的反对。
2.(1)问题: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2)表现:经济上,工农业产量大幅度下降,人民连基本的生活必须品都得不到保障,许多人死于饥饿。
粮食、原料和能源的缺乏,许多工厂无法开工,工人被迫到乡下谋生,无产阶级队伍涣散。
经济危机引发了政治危机。
城市工人罢工,发生水兵叛乱,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危机。
(3)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
3.(1)背景: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标志:1921年,列宁在俄共(布)会议上作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废止余粮收集制,实行粮食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内容:农业上,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自由支配纳税剩余后的粮食;工业上,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让和租借的形式转给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商业方面,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分配上,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影响:经济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俄经济走出困境,为国家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政治上,新经济政策巩固了工农联盟,克服了国内的政治危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2)评价: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情出发,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找到的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
二、体系构建三、史料研读1.前提:生产力高度发达;设想: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2.目的:巩固政权;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3.表现: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如何:实行新经济政策。
4.实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教训: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
【检测反馈】BCCBB ABBD附件2:教材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世界上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度过了三年国内战争的困难时期。
之后,苏俄逐渐转向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逐渐形成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逝世以后,针对这一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等苏联领导人选行了改革,但收效甚微。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力图通过改革振兴苏联,但后期改革逐渐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国家逐渐陷入泥潭。
1991年,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苏联解体了。
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国际舞台上叱咤风云的超级大国,但最后却解体了,这充分反映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在学习本专题的过程中,可以运用联系的方法把握历史事件之间内在、本质的联系,将已学的历史知识系统化,进而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的根本特点和整体结构。
提高历史学习的效果。
历史学习中的联系有多种,如因果联系、时间联系、空间联系、人物联系、事件联系,等等。
同学们可以以时间为主线进行前后联系,从整体上把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以及经验和教训,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在学习过程中,应总结苏联的经验与教训,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课前提示◆十月革命后,面对严峻的内忧外患,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军事上的胜利。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权曾试图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结果并未成功。
◆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历史的必然,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世界上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接管了国家政权。
列宁以务实、谨慎的态度,与德国签订了条件苛刻的《布列斯特和约》,使苏俄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领导苏俄各族人民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