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熟语
孤掌难鸣
3.根据上下语境写出相应的熟语:
(1)儿女同父母说话,没有听说哪个父母用冠冕堂皇的 打官腔:指说些官场上的辞令、 话来应付、推托,因为父母是长辈、是亲人。党政干 口吻,或用冠冕堂皇的话来应 部是人民公仆,讲话发言,与群众交流思想,不能 付、推托或责难别人。 _________________。 (换一个三字格熟语) 跑龙套:比喻在人手下做无关紧要 (2)很多地方政府都提出“保姆式”服务的理念,建立 的事,或专做跑腿、服务性工作; 了一系列制度,老老实实、心甘情愿地为投资者 或起次要作用,充当配角。 “______________”、当服务员。 (换一个三字格熟语) 摸着石头过河:比喻在实践 (3)邓小平强调,在社会主义实践中要大胆试验,敢于 中摸索着前进。 探索。“______________”的方法就是试验的方法。 其目的在于找到正确的方向、路子和形式。 (换一个六字格熟语)
C 时下,网络文学蓬勃发展,痞子蔡就是屈指 可数的网络写手之一。 D 周末,我和同桌一起去攀岩,虽然崖壁陡峭, 我们仍然摩肩接踵,奋力攀登。
小试身手
1.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是: A、傅粉 B、谒见 C、花蕾 D、栈道 果脯 歇凉 对垒 辗转 鹄立 喝彩 打擂 纤绳 手无缚鸡之力 远水不解近渴 胜不骄败不馁 吃一堑长一智
--《现代汉语词典》
何谓“熟语”
熟语是固定词组的总和,
它包括成语、谚语、歇后 语和惯用语。
--熟语研究专家马国凡
何谓熟语?
• 熟语是语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 形成的、为人们所熟习、一般不能任 意改变其结构的定型的词组或句子, 包括成语(约定俗成)、谚语(口耳 相传)、歇后语(巧设悬念)、惯用 语(语义双层、双关)等。
考试方式预测
1.成语、熟语的互换使用。
2.作为语言综合运用题出现,写一段话,
要求用到某个成语、熟语。 3.作为名言名句默写形式出现。
4.最常见的考察方式——选择题。
例二: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俗语换成一个意 义相当的四字格成语(92年三南卷) ①凡遇院中公文,送府用印,孙大人动辄横挑 鼻子竖挑眼,当即驳回。 吹毛求疵
口耳相传的谚语
内容:
(1)交友处世:积德招福,缺德惹祸 交淡如水 浇花浇根,交人交心 君子之
(2)劝学:活到老,学到老 书中自有黄金屋
(3)军事:臵之死地而后生 三十六计,走为 上计
(4)民俗:五里不同俗,一地一乡风 佛,入乡随俗 入庙拜
口耳相传的谚语
内容
(5)卫生健康:两头净,不生病 饥时饱,必送命 (6)道德情操:仁义值千金 人穷志不短 (7)行为规范:为臣要忠,为子要孝 一失足成千 古恨 (8)世态人情 世情看冷暖,人事逐高低 贫在闹 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9)善恶美丑: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10)自然气象: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烟子过 沟,干死鱼鳅
约定俗成的成语之特点
①意义的整体性。 例:水落石出 三头六臂 泥牛入海 ②结构的凝固性。 例:“千方百计”不能作“百计千方”; “铜墙铁壁”不能作“钢墙铁壁”。 ③色彩的文言性。 例:草菅人命(草菅,意动用法);富国强 兵(富、强,使动用法)。 ④感情的褒贬性。 例:无所不至(贬) 无微不至(褒)
(3)深具悬念性。 例: 老鼠给猫理胡子——
拼命巴结
巧设悬念歇后语
例:试比较下面一组成语与歇后语的艺术效果
请用成语补充下面歇后语。 歇后语:独眼龙看书—— 一目了然 乌龟变黄鳝—— 解甲归田 赖蛤蟆想吃天鹅肉—— 痴心妄想 两组词语义相同,趣味却相差很远。由此 可见,歇后语前半部分“引子”的重要性,缺少 了它,歇后语就可能变为一般性的陈述。
语义双层惯用语
惯用语是具有特定含义、形式短小、口语性很强
的固定词组。惯用语是通过描述来表义,谚语和歇后
语通过陈述来表义。 惯用语的特点: 1.语义的双层性。 例:“打预防针” 、 “财神爷” 2.口语色彩和感情色彩都十分浓厚。
例:“拍马屁”“寄生虫”“白开水”“抓辫子”“吃独 食”“穿小鞋”“小心眼” “老黄牛” “红眼 病”“戴高帽”“耍嘴皮”“咬耳朵”“眼中钉” “破天荒”“打游击”等。
熟语的特点
• 结构上的稳固性——定型
例: “明日黄花”不能改为“昨日黄花”。
• 意义上的整体性——完整
例:“周瑜打黄盖”是“一个愿打,一 个挨”之意,使用中与“周瑜”“黄盖” 无关。
熟语的来源
• 熟语有两个来源: (1)来自人们口头广泛流传的现成语言, 往往诙谐生动,含蓄隽永,极具生活的 情趣性。 (2)来自书面语言,一般言简意赅,形 象生动,富于艺术表现力。
语义双层惯用语
• 例:试比较下面两组词语,体会惯用语
生动通俗的口语表达效果: • 成 语: 臵若罔闻 阿谀奉承 惯用语:
耳边风 拍马屁
李代桃僵
替罪羊 背黑锅
口耳相传的谚语
另:谚语所体现的思想内容较为复杂。 如下面这组关于“死”的谚语:
例: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活
好死不如赖
寻(等)死不如造反
巧设悬念歇后语
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引 子”,后一部分是“注释”。表义上“引子” 起辅助作用,表示某种附加义;“注释”部 分是表义重点所在,它表示整个歇后语基本 义。也就是说,歇后语是“由存在引注关系 的前后两个部分组成”的熟语。 例:“墙上挂狗皮——不象画(话)”。 前部分“墙上挂狗皮”只是引子,如果 没有后半部分,谁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后 半部分,谐音双关,点明整个歇后语的含义。
高考第一门,成功靠语文!
高考要上线,语文是关键!
正确使用熟语(成语)
——抓语境 明意义
一高三毕业生给同学的留言这样写道:
岁月如梭,时光荏苒,高中三年,弹指之间。 蓦然回首,沧海桑田。望中犹记,征途漫漫, 举步维艰,涸辙之鲋,形影相见。幸有挚友, 雪中送炭。鼎力相助,孜孜不倦,同甘共苦, 共赴难关。一丘之貉,情真义兼。来日方长, 此情不忘……
约定俗成的成语之特点
⑤结构的丰富性。
(1)联合式 (2)承接式 (3)主谓式 (5)动补式 披坚执锐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先斩后奏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杞人忧天 叶公好龙 毛遂自荐 如丧考妣 退避三舍 荒谬绝伦 轻如鸿毛
(4)动宾式 不见经传 莫名其妙
约定俗成的成语之特点
⑤结构的丰富性。
(6)动宾补式 问道于盲 贻笑大方 入木三分 (7)因果式 (8)连动式 (9)目的式 绳锯木断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抱薪救火 亡羊补牢 指桑骂槐 削足适履 守株待兔 越俎代庖
巧设悬念歇后语
分类
(1)会意型(语义双关)。
例:“老鼠进风箱——两头受气” “寿星 佬上吊——活得不耐烦了” “王八吃西瓜— —滚的滚,爬的爬”。
这类歇后语后一部分从意义上对前一部 分进行解释说明。
巧设悬念歇后语
分类
(2)谐音型(语音双关)。 例:“老虎驾车——谁赶(敢)” “两手 进染缸——左也蓝(难)右也蓝(难)” “荷花塘里着火——藕燃(偶然)”。
这类歇后语后一部分利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 达语义。不管会意型还是谐音型,歇后语产生语义 的基本途径是双关。
巧设悬念歇后语
艺术效果:
——形象生动和风趣幽默 (体现在“引子”)
(1)取材广泛 (2)想象新奇
越洗越脏 假充善人(拟人)
例:泥菩萨洗澡—— 老虎戴佛珠——
三张纸画张脸—— 好大的面子”(夸张) 猪八戒演讲—— 大嘴说大话
4. 请用“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这 一熟语写一段话,不得少于30字。 【答案】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 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
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
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
总 结
正确运用成语(熟语)首先要在平时苦下 功夫,要懂得一些基本知识,以了解成语(熟 语)的含义、出处、感情色彩,同时还要注意 它在使用中的变通情况。成语(熟语)运用的 背后,蕴含的是一个人的语言文化修养,因此, 高考中考查成语(熟语)运用的这道题也就不 仅仅是一道纯粹的知识性题目。高考正是要通 过这一道题考查考生综合的语言修养, 从91年 到09年连续十九年都设臵了这道题。
【解析】这里的“吃一堑长一智”、“远水不 解近渴”、“胜不骄败不馁”、“手无缚鸡 之力”都是很常见的熟语,解答这一类试题 的难度不是很大。答案是B。
2.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熟语换成一个意义相当的 四字格成语: (1) “喝水不忘掘井人”,中国政府和人民对联合国 开发计划署过去二十年卓有成效的合作深表感谢。 ( 饮水思源 ) (2)既然中场缺乏核心,那么只好是“三个臭皮匠顶 个诸葛亮”,让前卫队员通过整体配合显现合力了。 ( ) 众志成城 (3)年轻人应该干一行,爱一行。不可这山望见那山 高,不该跳槽也跳槽。( ) 见异思迁 (4)俗话说 “一个巴掌拍不响” ,巴以问题闹成今 天这样的局面,主要的责任方是以色列,但巴勒斯 坦也有责住。( )
例四:在下列横线上填上适当的熟语
①与“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意义接近的有《醉
翁亭记》中的
。
②与“八竿子打不着”意义接近的熟语有
。
③与“好死不如赖活”意义相反的熟语有
④与“痴心妄想”相近的熟语有
。
。
【参考答案】醉翁之意不在酒;风马牛不相及;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赖蛤蟆想吃天鹅肉。
例五:下列各句中加红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 句是(2005年浙江卷) 答案:B A “书山有路勤为径”,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 们更要努力攀登书山,而不能高山仰止。 B 我们的某些规章制度还不很健全,有的“聪 明人”便打起了擦边球,以此谋取私利。
②“豪强”和“官家”,历来一个鼻孔出气, 狼狈为奸。 沆瀣一气 ③本人一介书生,而且无家室之累,打开天窗 说亮话,又有何妨? 直言不讳
④况且列强虎视眈眈,吃着碗里瞧着锅里,正 是蚕食鲸吞的时候。 贪得无厌
例三:根据下面句子的语境,写出两个适用句 中横线处的熟语(歇后语、俗语或成语均可) 答在序号后面。(2004全国卷丁) • 庄山林说完了,转过身去喝水。可王杏花偏 偏有个 的习惯,就又追问了一句: “这个消息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 ① 打破沙锅问到底 • ② 追根究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