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

37
符号相互作用论重视语言符号在交往中 的作用,强调人们应按照自己在交往活动中 所担任的角色来行事,并注重行为效果的反 馈,认为客观现实是心理反应产生的源泉和 内容,这些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它将整个社会关系和文化简单归结为 符号,过分夸大了外部行为的影响力,而忽 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在交往过程中的积 极性和主动性,把社会中人们复杂的交往关 系简单化,有机械主义倾向。
6
(三)积极进行交 往是建立、巩固和发 展良好的人际关系的 重要条件。 人际关系是在彼此 交往的过程中建立和 发展起来的,且建立 后,也要通过不断的 交往加以巩固和发展。
7
三、人际关系的分类
依据 媒介 固定程度 维度 外部表现 影响程度 血缘 趣缘 类别 业缘 地缘
固定 非固定
纵向 横向
外露形 内涵型 伪装型
25
(二)控制的需要
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 , 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 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
满足:使用权力、权威、影响、支配、 领导等行为特征; 未满足:抗拒权威、忽视秩序、受人支 配等行为特征。 控制行为可以归结为人们之间进行 决策的过程。
26
可分为:拒绝型、独裁型和民主型三种
通过了解别人对我们的自我暴露程度 如何,可以知道别人与自己的关系深度如 何,知道别人对我们有多高的接纳程度, 因为自我暴露程度越高说明对一个人的接 纳性和信任感越高。
15
定向阶段 对交往对象的注意、抉择和初步沟通等 多方面的心理活动。 注意:是有选择的,这种选择是自发的或 非理性的。当对象的某些特质能引起我们情 感上的共鸣,才会引起我们的特别注意,成 为我们注意的对象。我的眼里只有你。 抉择:是理性的。例如,选择恋人:外貌、 价值观、兴趣、爱好、品格等。
21
国外专家理论 人际激励理论:需要理论、归因理论、 期望理论 人际特质理论:群体中人际关系层次理 论、人际关系活动中介理论 中国专家理论 费孝通:差序格局论 杨国枢:社会取向论 何友晖:关系取向论 彭泗清:示范与回应模式论 22
二、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
舒兹( 1958 )提出,认为每个人都有 与别人建立人际关系的愿望和需要,有些 人表现明显,有些人表现不明显。 人际关系模式大致通过三种人际需要 来加以解释。 包容的需要 控制的需要 情感的需要
19
稳定交往阶段
心理上的共同领域进一步增加,自我 暴露也更为广泛深刻。此时,人们已经可 以允许对方进入自己高度隐秘性的个人领 域。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人达到这一 感情层次的友谊关系。许多人仅仅停留在 第三阶段的同一水平上。
20
第二节
人际关系理论与测量
一、人际关系理论概述 学派理论 精神分析:人格理论、自我防御理论、 无意识理论、基本焦虑学说 行为主义:强化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需要和动机 国外专家理论 人际交往:符号相互作用论、场合交往 论、自我呈现论、社会交换论
23
(一)包容的需要 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相容,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 的需要。 满足:沟通、包容、相属等肯定性行 为特征。 未满足:孤立、退缩、排斥、忽视等 否定性行为特征。
24
个体成长中,如果包容的需要长期没 得到满足,就会在人际关系中产生低社会 的或超社会的行为。 低社会行为:尽量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 不主动参加社交性活动。行为特点:内向、 退缩、避免与他人建立关系、拒绝加入团 体等。 超社会行为:外向,主动与别人交往接 触,行为具有表现性,例如大声说话,吸 引他人的注意等。
30Leabharlann 不同需求的基本人际关系倾向
行为表现 需要性质
主动型
被动型
主动交往,积 包容需要 极参与社会生 活 控制他人、运 控制需要 用权力 对他人喜爱、 情感需要 友善、同情和 亲密
期待他人吸纳,往 往退缩、孤独 期待他人引导、愿 意追随他人 对他人冷淡,但期 待他人对自己亲密
31
三、符号相互作用理论 又称象征性交往理论,是一种强调符 号、意义的作用的社会生活理论观。 符号相互作用论这一术语是H.布鲁莫于 1937年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来源于G.H.米德 的著作《心智、自我及社会》(1934)。 米德认为,社会心理学分析问题的出发 点不是个别个体,而是群体和社会中被称为 个体相互作用过程的社会过程,这种相互作 用过程主要是符号的相互作用。
4
二、人际关系的特征 (一)主要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 反映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性、 融洽性和协调性,如友好关系、亲密关系、 敌对关系等。 (二)人际关系由认知成分、情感成分 和行为成分等一系列心理成分构成。
5
认知成分:反映个体对人际关系状况的认 知和理解。相互之间信息交流越多,了解 越深刻,心理距离越接近。 情感成分:是对交往的评价态度的体验。 分为亲密性情感,促进彼此心理相容;分 离性情感,促使彼此疏远、排斥。 行为成分:交往过程中的外在表现和结果, 如言谈举止、角色定位、仪表风度等。行 为成分越相似,越易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情感的需要
情感的需要指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 的需要,是个体与他人的关系中建立并维 持亲密的情绪联系的需要。
28
满足:喜爱、亲密、同情、友好、热心 等行为特征。 未满足:憎恨、厌恶、反感、冷淡等行 为特征。
如果父母与儿童在情感上不能建立亲 密的联系,就有可能导致低个人行为或超 个人行为。
29
39
解释社会行为的基本命题
1. 成功命题:在一个人所做过的所有行动 中,若其中某一特定行动经常得到酬赏, 那么这个人就越愿意重复该行动; 2. 刺激命题:如果一个人在过去对某一刺 激做出的行动获得了报酬,那么,当类 似于过去的那种刺激再发生时,这个人 就有可能做出与过去相同或类似的行动 ;
利害 非利害
8
四、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人际关系的状态 亲密无间 形同路人
9
莱 文 格 和 斯 诺 克 ( G.Levinger & G.Snoke,1972)用图解的方式对人际关系的 各种状态极其相互作用水平的递增关系作了
直观描述。
10
图解
人际关系状态 零接触 单相接触 双向接触 表层接触 轻度卷入 中度卷入 深度卷入
38
四、社会交换论 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 初,主要与霍曼斯( G.C.Homans , 1958)的研究工作有关,他认为:人 与人之间的互动基本上是一种交换过 程,这 种交换包括情感、报酬、资源、公正性等。 思想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强化原则、 经济学原则和对策论思想。 特点:以奖赏和代价来考察人与人之间的 交往行为,并以双方的社会交往活动为主。
16
初步沟通:在选定交往对象之后,试图 与之建立联系,希望对对方有个初步了解, 同时,也希望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时间跨度:邂逅相遇而相见恨晚的人, 定向阶段会在第一次见面时很快就完成。 有经常的接触机会但都有较强的自我防卫 倾向的人,这一阶段要经过长时间的沟通 才能完成。
17
情感探索阶段
无论人们的关系多么密切,双方的心 理世界不可能是完全重合的,彼此都有自 己隐私的部分
13
14
(二)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 奥 尔 特 曼 和 泰 勒 ( L.Altman & D.A.Taylor , 1973 )以自我暴露的程度作 为参考指标,将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分为:
定向 情感探索
情感交流
稳定交往
社会心理学之
人际关系
本章要点
人际关系的概念 人际关系的发展 人际关系的理论 人际关系的测量 人及沟通及其改善 人际吸引及其影响因素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第二节 人际关系理论与测量 第三节 人际沟通 第四节 人际吸引
3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 广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社会中所 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其一切方面。含经 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文化关系、 心理关系等。(社会学角度,未揭示人际 关系的特性) 狭义:人与之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 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反映了个人与 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
32
能传达某种意义的刺激都称为符号。 两类符号 具体的自然的符号:声音、光源、颜色、 动态、姿势、表情等。 抽象的人为的符号:语言、文字、图案、 文化等。 在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语言文字符号, 人们用它来解释交往中信息的含义记忆语言 中包含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作为交往的 外在载体。
33
布鲁莫指出,在非符号的相互作用中,人们 彼此直接对姿式或动作起反应,在符号的相互作 用中,他们解释这些姿式或动作或言语,并根据 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得的意义进行活动。
该理论基于3个基本假设:①人们是依据事物 对他们的意义处理事物的。事物指社会客体,可 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②社会客体的意 义来自于社会相互作用,不是客体本身所具有的。 ③意义可以被掌握,也可以通过解释而改变。
34
该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主要决定于3 个变量:个性结构、角色和参照群体。 个性结构包括3个成分,即I、me和self。 I是主动的我;me是规范的我,他人所见的 我;self是自我。 主动的我是冲动性的、创造性的,是 变化的源泉。规范的我是社会的我。自我 是主动的我和社会的我的相互作用。个性 发展的源泉在于主动的创造性,社会变化 的原因在于个性。
低个人行为:避免亲密的人际关系,这种 人尽管表面上表现得很好,但却与人保持 一定的情绪距离并希望别人对他也这样。 产生这种行为的原因在于他担心自己能否 引起别人的好感,以能否博得他人的喜欢。 超个人行为:希望与别人建立亲密联系, 表现出过分的热情和主动。 理想的情感行为是对自己的人际关系状 态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有良好的自信心及 社会交往方面的技巧。
35
与弗洛伊德的本我、超我和自我的区别。
超我/规范 自我的作用 我的作用 研究重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