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梅兰芳蓄须》教案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梅兰芳蓄须》教案设计

23* 梅兰芳蓄须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蓄、纠、缠”等12个生字,注意多音字“宁、要”的读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 感受梅兰芳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气节。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梅兰芳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气节。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梅兰芳的图片)同学们知道图片上的人物是谁吗?(生:梅兰芳)对,他就是我国著名的京剧大师——梅兰芳。

(板书课题)本节课我们将一起走近梅兰芳,去认识这位京剧大师,聆听他身上的故事。

二、资料简介梅兰芳(1894-1961),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

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

梅兰芳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

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

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莫纳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1950年任中国京剧院院长、1951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53年,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梅兰芳因病在北京病逝。

享年67岁。

梅兰芳在5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

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并称为“京剧四大名旦”。

三、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学生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感知内容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通过哪几件事来体现的?明确:梅兰芳先生拒绝为日本侵略者登台表演京剧。

(1)梅兰芳离开上海到香港避居,拒绝为日本人演出。

(2)梅兰芳蓄须,拒绝为日本人登台演出。

(3)梅兰芳卖房,拒绝为日本人登台演出。

(4)梅兰芳自伤身体,拒绝为日本人演出。

四、品味探究1.自主学习,初步感悟。

画下感悟深刻的地方,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2.交流反馈,自主思考。

(1)为什么梅兰芳不登台演出,而是关紧门窗,拉上窗帘,在寓所细声吟唱?(2)为什么梅兰芳要蓄须?(3)为什么梅兰芳宁可卖房度日,也不接受戏园子老板开出的优厚的条件?(4)梅兰芳的民族气节体现在哪里?3.研读重点,深入感悟。

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抓关键词谈感受。

(1)指名学生朗读2-7自然段。

(2)找出文中体现梅兰芳民族气节的句子。

(3)多媒体展示学生找到的句子。

句子一:对于一个视舞台为生活,视艺术为生命的人来说,不能演出,不能创作,无异于虚度生命。

(体现了艺术对梅兰芳的重要性,在民族气节和自己的生活和生命面前,梅兰芳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民族气节。

)句子二:拒绝的借口都用尽了。

(用尽了可见梅兰芳是一而再,再而三地。

)句子三:他宁可卖房度日,也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

(宁可……也不……表现了梅兰芳拒绝登台演出的决心。

)(4)教师总结梅兰芳“民族气节”的具体体现:①避港拒演;②蓄须拒演;③卖房拒演;④自伤身体拒演。

五、体验与反思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讨论,说说各自心中的梅兰芳。

2.补充阅读链接,加深对梅兰芳的认识。

(1)读爱国名言,理解其包含的深意。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来源。

——周恩来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

——巴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六、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感受了梅兰芳的民族气节,他满腔的爱国热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作为祖国的希望,我们是不是应该做点什么呢?23、《梅兰芳蓄须》教学反思《梅兰芳蓄须》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现代著名的京剧艺术家梅兰芳生平中的一段动人事迹:抗战时占领上海的日本侵略者想利用梅兰芳粉饰太平,梅兰芳得知后愤然离开上海,避居香港。

抗战八年,他蓄须明志,始终拒绝为日本人演出。

表现了梅兰芳伟大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感受梅兰芳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与爱国之情。

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 梅兰芳所处的时代离同学们较远,所以在预习课文方面我也给了同学们相应的指导,尤其是让同学们课下通过网络查找关于梅兰芳的相关知识。

在同学们展示自己了解到的关于梅兰芳的知识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加以补充总结。

学习新课时,我首先从梅兰芳的几个小故事作为切入点,先给同学们示范用书中的语言概括地总结出第一件事情,然后让同学们用学到的方法自己试着总结出其他几件事,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概括出本文写了梅兰芳的几件事。

这样学生们通过认真阅读,了解本文主要写了梅兰芳的五个小故事,每个故事都是围绕梅兰芳拒绝为日本人登台演出来写的,突出了梅兰芳的爱国热情与民族气节,课文的脉络就十分清晰,学生很快就读懂了。

2.其次,感悟重点语句。

让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来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使学生从句子中感悟到梅兰芳把民族气节放在了第一位,为了民族气节他宁愿放弃视为生命的艺术。

二、成功之处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展开精读学习。

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在一旁进行批注,写下自己的感受;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学生透过重点的句子、词语反复体会,谈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再随机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体会。

学生通过读书感受到了梅兰芳大师高尚的人格和爱国情怀。

三、不足之处课堂气氛还不够活跃,学生的参与面相对较窄。

精读课文时,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还浮于表面,不能很好地透过词句深入体会、感悟。

四、改进措施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出示梅兰芳照片,引出课题并板书。

接着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一边默读,一边思考:(1)课文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注明每件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梅兰芳的表现)(2)文中哪件事写得比较详细,具体描绘了哪些内容?(3)梅兰芳的表现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勾画圈点、批注,加深自己的感悟。

再结合具体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抓住时机交代反衬的写法,并强调这种写法在今后习作中的运用。

最后超越文本,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课后结合学习链接和资料办一份以梅兰芳为主题的手抄报。

《梅兰芳蓄须》教学反思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

梅兰芳(1894—1961)京剧艺术最卓越的表演艺术家之一。

他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并称“京剧四大名旦”。

他的代表剧目有《宇宙锋》《霸王别姬》《木兰从军》《穆桂英挂帅》等。

课文一是梅兰芳先生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工作的认真;二是通过写梅兰芳如何拒绝日本人的四件事,表达了他将民族尊严、国家尊严置于首位的爱国之心。

一、教学效果依据教材特点和编者的意图,学生的生活储备,设计以自学为主的教学流程,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现总结如下:1、音频导入,激发兴趣。

基于学生曾经学习过《梅兰芳学艺》,所以,一开始便设计复习交流的环节:你对梅兰芳有哪些了解?他的代表作品有哪些?通过交流,让学生调动起生活的储备,为今天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

交流完之后,播放《贵妃醉酒》,让学生欣赏,从而培养对国粹艺术的向往之情,也从心底对梅兰芳精湛的表演产生强烈的敬仰之情,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从而奠定好本文学习的情感基调。

快速浏览课文,从文章中找到也表达同样情感的句子;作为艺术家,梅兰芳先生的高超的表演艺术让人喜爱,他的民族气节更令人敬佩!指导朗读,读出对梅兰芳的敬佩之情!2、自读自悟,初读感知。

自学的第一步:出示课件:请同学们找出可以体现梅兰芳先生热爱表演、热爱舞台的句子。

自由朗读,标画相关的句子,在旁白处写一写批注。

通过此环节让学生理解感受到作为一个艺人,不能登台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为下面梅兰芳蓄须明志的理解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感悟他的爱国情怀。

自学第二步:自读自悟,梅兰芳是在什么情况下蓄须的,他经历了哪些危险和困难?再次引导学生边读边作批注,总结归纳出四件事情:(1)梅兰芳拒绝为日本人播音;(2)梅兰芳拒绝为日本人登台演出;(3)梅兰芳离开上海到香港避居,再次拒绝为日本人演出;(4)梅兰芳蓄须拒绝为日本人演出。

明白其中第四件“蓄须拒绝为日本人演出”写得较为详细。

作者这样安排材料更能体现它的爱国情怀。

3、合作探究,拓展升华。

面对危险和困难,他这样做,如果你就在他身边会对他说些什么呢?拿起笔写一写。

之后在班内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给予沟通,且评选出最佳的小作家,以资鼓励。

然后再创设口语表达的氛围: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呢?进一步通过口语交际的环节引导学生领悟到: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不一定面对什么危险局势,但在日常的生活中,努力充实自己,在外国友人面前做到以礼相待,维护国家的尊严,却是完全可以的。

二、成功之处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情感受到了熏陶和感染,爱国主义情怀扎根心中。

三、不足之处老师还是引导太多,学生的自主性体现得不够好。

四、教改措施把时间和空间真正留给学生,创设学生完全自读自悟的氛围,让教学更圆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