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旅游去哪里】----山东曲阜攻略一、吃在曲阜二、游在曲阜三、行在曲阜四、住在曲阜五、景点简介曲阜-----中国几千年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的历史印迹。
尤其是孔子学院、国学热,让中国及世界范围内的很多人都向往孔子生活过的地方,并完成顶礼膜拜的梦想。
曲阜—孔子的故乡,当然不让成为世界旅游的焦点。
曲阜位于山东省西南部。
曲阜不乏各种华丽名片“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东方圣城”、“文化之都”。
1994年,曲阜的孔庙、孔府、孔林等多处名胜古迹被列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颇具儒家文化之特殊魅力。
曲阜目前正在全方位的打造“文化之都,度假天堂”。
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统称“三孔”。
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
因其在中国历史和世界东方文化中的显著地位,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于1994年12月被收入《世界遗产名录》。
被世人尊崇为世界三大圣城之一。
2007年5月8日,曲阜市明故城(三孔)旅游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吃在曲阜曲阜同周边的小县城一样,有许多自己独特的地方,且不说有关圣人的种种传说,单就孔家宴里面的菜名,就令你不由得不想起那位先哲,什么“金钩挂银条”“诗礼银杏”等等。
对孔家宴,我不太感兴趣,那是为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准备的,还是来看看曲阜的小吃吧。
曲阜最有特色的早点,当属“羊肉泡粥”了。
在好多卖油条的摊点前,都有卖羊肉的在那儿,粥和油条是一家的,而羊肉却是单独的老板了,呵呵,叫老板好像不太合适,一时想不起该怎样称呼卖羊肉的了。
羊肉是在家早已用各种配料煮好的,根据顾客的需要,老板切下你喜欢的部分,有人喜欢羊肝什么的,而有人就喜欢吃细腻的羊肉。
老板把羊肉切成薄薄的片儿,然后用一种纸(好像叫马粪纸)给包好,或带回家,或在摊上吃。
把羊肉洒在热腾腾的粥的上面,然后再把肉泡在粥里,粥和羊肉一同入口,粥里渗进了肉的美味,羊肉里带着米粥的香气,竟然一丝一毫都尝不出羊肉的那种膻味了,连我这个从不吃羊肉的人,都喜欢吃早点时的羊肉了。
曲阜最好吃的“羊肉泡粥”,当属西关那家,好多早晨时间宽裕的人,都爱赶到西关去用早点,我从未吃过那家的早点,故想不出到底有多美味了。
还有曲阜的熏豆腐,在我上师范的时候,我们宿舍的一位兖州同学,回家时,就特意为老爸带回几斤熏豆腐。
从同学那里,我第一次了解到这是曲阜的特产,据说这种豆腐是用锯末、谷康一类的东西,烟熏火燎出来的,所以取名为“熏豆腐”。
可以用青椒炒着吃,最好的吃法是把熏豆腐放进加了大肉,还有茴香、姜片、花椒等大料的锅里,长时间煮沸,一直到豆腐块上有蜂窝状,才把它取出,盛进盘子里,上面再洒上红红的辣椒酱,要是冬天吃这个,绝对过瘾。
即使夏天,好多的早餐店里也有这道菜。
不过,我不喜欢吃这个,原因就是受不了它的烟熏火燎味,它吸引别人之处,在我眼里竟然成了缺点了。
世上的事情也是如此吧,因为每个人的喜恶不同,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它的道理。
曲阜的面食没有可以讲述的,倒是曲阜的香酥煎饼都成了土特产了。
来曲阜旅游的好多人,临走时,都为家人拎一包香酥煎饼。
曲阜的香酥煎饼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其特点:酥、脆、香。
在街头也有好多卖香酥煎饼的,他们的香酥煎饼是不能达到这三点的。
黑芝麻板,也是曲阜的特产。
好像有些跑题了,从小吃到了土特产了,呵呵,跑就跑吧,曲阜的小吃不是太多,但是吃过之绝对让你回味无穷。
(一定要吃到正宗的小吃,方能感受到地方特色)香大米,也是曲阜土特产的代表,是历来孔府向皇室进贡的米。
这种米产在曲阜的南泉,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并非南泉所有的土地都适合这种米生长,只有那一片几十亩的土地,种出的大米是香的,而其它相邻的土地产出的大米,却与普通米无异。
大概是物以稀为贵吧,所以这种米的价格是普通大米的六到八倍。
曲阜的香大米又名“十里香”,其它地方的香米是黑色的,而曲阜的香大米却是白色略露青头,米粒比普通大米偏小一点点,米质粘细而油韧,清香醇口,有“一家煮饭,十家飘香”之誉。
香大米的香味浓郁,在煮稀饭时,只需在普通大米中加入两小汤勺香大米,煮出的米饭会香飘四溢,就是在煮饭的过程中,屋子里也有浓浓的米香味呢。
游在曲阜"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曲阜之所以享誉全球,是与孔子的名字紧密相连的。
孔子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国的三孔正统文化,并影响到东亚和东南亚各国,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基石。
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统称"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
因其在中国历史和世界东方文化中的显著地位,被世人尊崇为世界三大圣城之一。
孔府本名衍圣公府。
位于孔庙东侧,为孔子嫡长孙的衙署。
汉高祖刘邦以太牢之礼祭孔子墓并封孔子九世孙世为奉祀君,代表国家祭祀孔子。
后历代不断加封,至宋代封为衍圣公。
明洪武十年建立独立的衍圣公府。
现有楼、厅、堂480余间,前为官衙,后为内宅。
府内存有著名的孔档案和大量文物。
孔府有"天下第一家"之称,是孔子嫡系长期居住的府第,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
孔子死后,子孙后代世代居庙旁看管孔子遗物,到北宋末期,孔氏后裔住宅扩大到数十间,到金代,三孔孔子后裔一直是孔庙东边,随着孔子后世官位的升迁和爵位的提高,孔府建筑不断扩大,至宋、明、清达到现在规模。
现在孔府占地约7.4公顷,有古建筑480间,分前后九进院落,中、东、西三路布局。
孔府大门,为间五檩悬山式建筑,匾书"圣府二字",为明朝严嵩所书。
门两边有对联一幅"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其中"富"字上面少一点,寓"富贵无头","章"字一竖通到上面立字,寓"文章通天",此联概括出千百年来"圣人家"的气派。
孔府仿照封建王朝的六部而设六厅,在二门以内两侧,分别为管勾厅、百户厅、典籍厅、司乐厅、知印厅、掌书厅、公共管理孔府事务。
明代建筑,共五间深三间,宽敞大方,为当年宣读圣旨、接见官员、审理重大案件之处。
孔府占地240亩,共有厅、堂、楼、房463间。
九进庭院,三路布局:东路即东学,建一贯堂、慕恩堂、孔氏家庙及作坊等;西路即西学,有红萼轩、忠恕堂、安怀堂及花厅等;孔府的主体部分在中路,前为官衙,有三堂六厅,后为内宅,有前上房、前后堂楼、配楼、后六间等,最后为花园。
孔庙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祭祀春秋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庙宇,位于曲阜城中央。
它是一组具有东方建筑特色、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古代建筑群。
孔庙始于孔子死后的第二年(公元前478年)。
弟子们将其生前"故所居堂"立为庙,"岁时奉祀"。
当时只有"庙屋三间",内藏孔子生前所用的"衣、冠、琴、车、书"。
其后,历代王朝不断加以扩建。
东汉永兴元年(公元153年),桓帝令修孔庙,并派孔和为守庙官,"立碑于庙"。
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文帝曹丕又下诏在鲁郡"修起旧庙",但当时孔庙的规模并不甚大。
西晋末年"庙貌荒残"。
东魏兴和元年(公元539年)修缮孔庙,"雕塑圣容,旁立十子",为孔庙有塑像之始。
唐初除了在国都的最高学府国子监修建"周公、孔子庙各一所"外,皇帝又下诏"州、县皆立孔子庙"。
唐代修庙5次,北宋修了7次。
最大的一次是宋真宗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扩大旧制....凡增广殿堂廊庑316间"。
金代修了4次,元代修了6次,明代重修、重建共达21次之多。
最大的一次是明孝宗弘十二年(公元1499年)当时孔庙遭雷击,大成殿等主要建筑120余楹"化为灰烬"。
皇帝朱右樘急忙下令重修,历时5年,耗银15.2万两。
到了清朝,孔庙又修建了14次。
最大的一次是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当时孔庙又毁于雷火世宗胤真除亲到太庙祭孔外,又"发帑金令大臣等督工监修,凡殿庑制度规模,以至祭器仪物,皆令绘图呈览,亲为指授"。
为加快工程进度,还调集了12个府、州、县令督修,共用了6年时间。
历史上,孔庙先后共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数百次,终于形成了目前这样的宏大规模。
现在的孔庙的规模是明、清两代完成的。
建筑仿皇宫之制,共分九进庭院,贯穿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左右作对称排列。
整个建筑群包括五殿、一阁、一坛、两庑、两堂、17座碑亭,共466间,分别建于金、元、明、清和民国时期。
孔庙占地约200亩,南北长达1公里多。
四周围以高墙,配以门坊、角楼。
黄瓦红垣,雕梁画栋,碑碣如林,古木参天。
宋朝吕蒙正有文赞道:"缭垣云矗,飞檐翼张.重门呀其洞开,层阙郁其特起。
......"这一具有东方建筑特色的庞大建筑群,面积之广大,气魄之宏伟,时间之久远,保持之完整,被古建筑学家称为世界建筑史上"唯一的孤例"。
它凝聚着历代万千劳动者的血汗,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孔林位于曲阜城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延时最久,面积最大的氏族墓地。
孔子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四月乙丑,葬鲁城北泗上。
其后代从冢而葬,形成今天的孔林。
从子贡为孔子庐墓植树起,孔林内古树已达万余株。
自汉代以后,历代统治者对孔林重修、增修过13次,以至开成现在规模,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周围林墙5.6公里,墙高3米多,厚1米。
郭沫若曾说:"这是一个很好的自然博物馆,也是孔氏家族的一部编年史"。
孔林本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
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那时还是"墓而不坟"(无高土隆起)。
到了秦汉时期,虽将坟高筑,但仍只有少量的墓地和几家守林人后来随着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规模越来越大。
东汉桓帝永寿三年(公元157年),鲁相韩勅修孔墓,在墓前造神门一间,在东南又造斋宿一间,以吴初等若干户供孔墓洒扫,当时的孔林"地不过一顷"。
到南北朝高齐时,才植树600株。
宋代宣和年间,又在孔子墓前修造石仪。
进入元文宗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孔思凯主修了林墙,构筑了林门。
明洪武十年(公元1684年)将孔林扩为3000亩的规模。
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大修孔林,耗帑银25300两重修了各种门坊,并派专官守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