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乌鲁木齐市规划思路

乌鲁木齐市规划思路

回顾2010展望2011 乌鲁木齐克难奋进为了推进乌鲁木齐市“南控北扩、先西延后东进”的发展战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乌鲁木齐将在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城市现代化和乌昌经济一体化“四大战略”的统领下,乌鲁木齐将规划建设“六大组团”、打造“五大经济圈”、重点推进“七大项目”建设。

四大战略:①新型工业化、②现代服务业、③城市现代化、④乌昌经济一体化六大组团:①高铁新区、②城北新区、③西山新区、④米东区、⑤甘泉堡工业区、⑥中心城区五大经济圈:①乌鲁木齐经济圈、②昌吉市、五家渠、呼图壁经济圈、③石河子、玛纳斯经济圈、④昌吉州东部四县市经济圈、⑤吐鲁番经济圈七大项目:①大气污染治理、②棚户区改造、③新区建设、④轨道交通、⑤绕城高速、⑥区域电网改造、⑦政法维稳基础设施建设2011年乌鲁木齐将首先开工建设“两线一绕”(国道216线拓宽改造、城市东二环线、绕城高速)和“两桥一路”(苏州路西延、新医路西延与乌奎高速相接的互通式立交桥、西虹路至西山高架路)以及城际铁路三条线(乌鲁木齐至昌吉、石河子,至米东、阜康,至达坂城、吐鲁番)、地铁实验段等项目。

开篇:“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乌鲁木齐经济社会“三年翻一番、五年新突破、十年大跨越”的目标已经明确。

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过去一年砥砺奋进的日子,悉数乌鲁木齐每一个前进的脚步,汲取继续前行的力量。

回顾,坚定前行的信心。

前行,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回顾篇:2010乌鲁木齐砥砺前行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19个省市对口援疆、将乌洽会升格为中国-亚欧博览会,2010年,“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新疆、乌鲁木齐迎来了历史上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抢抓机遇、克服困难。

一年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兄弟省市的帮助支持下,在自治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行业按照市委“稳定是硬任务、发展是硬道理、民生是硬指标”的指示精神,坚定不移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坚定不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坚定不移关注改善民生、坚定不移抓好党的建设,推动了乌鲁木齐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社会稳定日益向好、经济发展再上台阶、城市建设换新貌、百姓生活提水平……乌鲁木齐市以喜人的成绩,为2010年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以稳定为硬任务各族群众安全感增强。

2010年是“7·5”事件后的第一年,稳定是重中之重。

自治区党委常委、乌昌党委书记、市委书记朱海仑再三强调:“稳定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基本前提,没有稳定这个前提,什么事也干不成。

”认识和思想在强调中统一,信心和决心在统一认识中增强。

为解决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各种维稳力量的协调指挥问题,市委决定从体制上切入强化维稳力量,在全市中心城区建立了“大政法委”体制,即区委书记任大政法委书记,为辖区维稳第一责任人,加强维稳工作组织领导,形成统一指挥协调各方维稳力量和群众广泛参与的维稳工作新格局。

实践验证效率。

去年10月7日,成功广场发生火险,此处商铺众多、人员密集,情况紧急!天山区“大政法委”在第一时间启动运转,去年11月24日,自治区党委常委、纪委书记、政法委书记符强在乌鲁木齐调研时,详细了解了“大政法委”体制运行情况后指出,“大政法委”体制的建立是工作创新,凸显了党委政府抓稳定的决心,符合乌鲁木齐维护稳定形势、做好稳定工作的需要,有利于落实责任、有利于统筹各方面力量。

在“大政法委”体制下,全面加强社会面防控工作,治安巡逻队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2009年9月起,乌鲁木齐在各区县和街道、社区组建了1.3万余人的三级基层治安联防专职巡逻队。

在社会各界支持下,为社区配备了500余辆巡逻车。

抓稳定,基层是重点,出租房屋、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是抓手。

《乌鲁木齐市房屋租赁管理条例》出台实施,流动人口暂住证办理进入社区,推进“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相统一管理新模式。

全市还落实了“一区两警”、“一区多警”警务管理模式,将派出所民警充实到辖区社区直接参加维稳工作。

多措并举、不懈努力。

一年来,乌鲁木齐社会秩序井然,市民安居乐业,各族群众人心趋稳,平稳度过重点敏感期。

自治区公安厅新闻办发布的消息显示,2010年,全疆人民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达到82.38%,同比提高近20%。

乌鲁木齐市民安全感增强,有一组数据可佐证:去年,全市共立刑事案件2.6万余件,治安案件立案2.4万余件,与2009年相比,分别下降17.4%和13%,下降幅度均高于全疆的2.1%和8.8%。

以发展为硬道理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

对于乌鲁木齐来说,稳定就意味发展,大稳定大发展、持续稳定持续发展。

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乌鲁木齐市紧紧抓住此次座谈会带来的历史性机遇。

在深入调研和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编制了《关于乌鲁木齐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项目建设的意见》,规划和准备了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建设项目。

在抓好大项目的同时,乌鲁木齐市新型工业化步伐不断加快。

甘泉堡工业区是乌鲁木齐全力打造的一个高科技产业和新型加工业区,从开发到2010年,仅仅两年时间内,就有包括特变电工、兖矿、众和等骨干企业在内的11个项目落户甘泉堡工业区,建成后年产值将在220亿元以上。

2010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508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此类骨干企业贡献率就接近70%。

为骨干企业做好服务,就是服务全市工业经济发展。

统一了思路,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行动统一。

集中为乌石化、八钢、神华、兖矿、特变硅业、中泰化学和金风科技等重点骨干企业解决了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提高办事效率,减轻企业负担。

对已出台的进出口、价格、财税、信贷等相关政策措施,做好落实情况及实施效果的跟踪了解,及时反馈情况,确保落到实处。

服务大企业,也不忘扶持中小企业。

针对中小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融资难题,采取扩大我市信用担保、信用服务,发展小额贷款公司,设立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和创业投资基金,强化政府的银企对接协调作用,帮助信誉好的成长型中小企业解决中长期贷款问题。

“抓稳定就是抓发展、抓环境就是抓发展、抓服务管理就是抓发展”,在全市上下的努力下,2010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均超额完成预定目标: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11亿元,同比增长1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3亿元,增长19%;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0亿元,增长21.3%;地方财政收入197亿元,增长35%;进出口贸易总额60亿美元,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82元,增长10%;农牧民人均纯收入7466元,增长12%。

一个个数字代表着真金白银,勾画出一幅经济繁荣、贸易兴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2010年乌鲁木齐经济社会发展画卷。

以民生为硬指标百姓享受实惠越来越多。

2010年,在抓好稳定和发展的同时,市委将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作为重点,作为考核和衡量工作的第一标准。

全年市财政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90.9亿元,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60.1%。

改善民生从治理冬季大气污染开始。

2010年乌鲁木齐启动了新一轮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投入30.26亿元,实施了20个重点治理改造项目,新增热电联产供热面积2229万平方米、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供热面积1112万平方米,建筑节能改造面积250万平方米,减少供热燃煤100万吨,助力乌鲁木齐争取更多好天气。

在呼吸到更多洁净空气的同时,老百姓家里干净了、半夜不用起来架炉子了、房子变热了,切实感受到治污举措的更多好处。

2010年,全市投入1亿余元,2476台燃煤小锅炉被拆并,增加近200万平方米集中供暖面积。

与此同时,市委、市政府着力改善棚户区居民的生活环境。

按照“三年改完、五年完善”的要求,全市实施了19个改造项目,安置8071户、拆迁101.5万平方米,开工建设住房1.3万套。

百姓有困难,市委、市政府千方百计去解决。

便民蔬菜直销店是平抑菜价的第一招。

“直销店蔬菜销售不要利润,人员工资和房租都由政府承担,争取每个社区建一个,确保百姓享受实惠。

”在解决买菜贵问题上,市委领导态度坚决。

“保障供应、稳定物价”种种措施落实后,乌鲁木齐一级蔬菜批发市场70%的蔬菜价格有所下降。

道路拥堵,百姓出行不畅。

科学分析、多方测算,全面查找拥堵症结,乌鲁木齐打出了一系列治堵“组合拳”。

增强道路通行能力,对72条道路或路段陆续施行单行道通行方式;改善车况和百姓乘车环境,更新公交车辆300余辆;针对公交线路重复状况,优化公交线路13条、两条线路实行大站快车。

特别是岁末年初,天寒地冻,乌鲁木齐市民出行难问题加剧,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十分关注。

为缓解这一状况,市委、市政府会议室连续几夜灯火通明,很多部门、单位夜以继日加班工作。

很快出台了惠及出租车、公交车从业人员,改善交通环境的政策;便民服务车穿行大街小巷帮助市民出行;安排警力,协助做好交通管理和疏导工作,全市所有主要路口都有人员值守……出行难、打车难得到一定程度缓解。

同时为了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

乌鲁木齐市捧出道道文化大餐,投入1100多万元,按片区组建了由101名放映员组成的46支放映队,覆盖全市各个社区。

去年一年,放映队共为市民免费放映电影4500多场次。

以规划为龙头城市建设管理取得新成效。

2010年,按照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的标准,乌鲁木齐完成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纲要修编工作。

围绕构建“区域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这一目标,绕城高速公路、东二环路、城市轨道交通、城际铁路等专项规划也基本完成。

去年,全市投入99.9亿元,实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项目107个,是历年城市建设投资规模最大的一年。

特别是在关系到居民的切身利益问题上,市委、市政府下大气力解决城市建设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把钱“埋”在地下,投到“住”上,花在“路”上,用在“绿”上。

规划是龙头。

加强规划落实和执法监督,最终效果要体现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上。

2010年,在中心城区实行“大建委”体制,这一体制是与“大政法委”体制并行出台的管理体制创新,目的是解决城市管理中职责分割、管理无序、城市脏乱差、市政服务不到位。

“把脏、乱、差的地方排查出来。

彻底整治好;开展好植树造林活动,见缝插绿;根据群众需要,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全市“大建委”体制有效运转,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城市管理进一步加强。

投入1.7亿元完善环卫设施,新增环卫工人2800名,中心城区垃圾实现日产日清,新建各类公厕127座;实施了25项新建续建道路项目,建设农村公路105公里;安装供排水管道102.5公里;积极推进道路绿化、公共绿化,实施中心城区“见缝插绿”工程,新增各类绿地4.6万亩。

2010年冬天,天气寒冷,大雪遍覆城市,但是乌鲁木齐市的雪似乎较往年白了许多,这是许多老乌鲁木齐人的共同感受,而这一切见证了市委“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城市服务管理理念。

展望篇:2011乌鲁木齐克难奋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