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思想史原典导读课程大纲

中国思想史原典导读课程大纲

【中國思想史原典導讀】課程大綱課程資訊課程綱要「中國思想史原典導讀」課程進度課程大綱1. 導論:《選編》,頁31〆「天生蒸民...生仲山甫」々頁32〆「維天之命...曾孫篤之」々頁35〆「惟十有三祀...六曰弱」。

問題〆1. 中國古代文化中的「人文主義」有何特徵〇2. 試就《詩經〄烝民》、《尚書〄洪範》探討中國「天人合一」思想。

2. 孔子與孟子:《選編》,頁53〆「學而時習之」々頁67〆「吾道一以貫之」々頁90〆「克己復禮」章々頁101〆「吾黨有直躬者」々頁137-8〆「敢問夫子之不動心,...而又害之」々頁〆151-2「萬章曰...此之謂也」。

問題〆1. 試討論《論語》「學而時習之」、「吾道一以貫之」、「吾黨有直躬者」、「克己復禮」之涵義。

2. 孟子與告子「不動心」的差別為何〇孟子說〆「不得於言,勿求於心々不得於心,勿求於氣」如何解釋〇何以說「不得於心,勿求於氣,可々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可〇」3. 「氣」與「浩然之氣」有何區別〇「心」與「氣」之關係為何〇孟子如何「養氣」〇4. 「言」的性質為何〇何謂「知言」〇「知言」與「養氣」的關係為何〇何謂「集義」〇「知言」先於「集義」(或養氣)(朱子)〇或「集義」先於「知言」(陽明)〇5. 堯舜形象在孔孟思想中經歷了何種變化〇孔孟的堯舜論述有何相異之處〇3. 《大學》、《中庸》、荀子:《選編》,頁166-170〆「大學之道...近而忽之也。

」々頁181-197〆《中庸》全文々頁203-4〆「天行有常...而自為守道也。

」(《荀子〃天論》)々頁212〆「天之性善...其善者偽也。

」(《荀子〃性惡》)。

問題〆1. 孔、孟、荀之身心觀各有何特色〇2. 討論先秦儒家(尤其是《大學》)「慎獨」概念之涵義及其思想史意義。

3. 討論《荀子〃天論》中的天人關係。

4. 討論荀子的人性觀。

4. 老子與莊子:《選編》,頁227-247,《老子》全文々頁271-272〆「知天之所為,...是之謂真人。

」(《莊子〃大宗師》)々頁288〆「天道運而無所積...謂之天樂。

」(《莊子〃天道》)々。

問題〆1. 莊子的「真人」與儒家的「聖人」有何差異〇2. 討論莊子思想中的理想聖王。

3. 儒道兩家皆好以水之意象為喻,兩家之隱喻思維方式各有何差異〇各有何特色〇5. 法家:《選編》,頁345〆「世之顯學,...必然之道。

」(《韓非子〃顯學》)々頁〆351「道者,萬物之所然也...非常道也」(《韓非子〃解老》)。

問題〆1. 「勢」的概念在先秦法家(陳書,頁345)及古代思想史中之發展〇(1)作為政治學概念的「勢」(《韓非子》)。

(2)作為軍事學概念的「勢」(《孫子》)。

(3)「勢」與「時間」概念的結合→「時勢」。

(4)「勢」與「空間」概念的結合→「形勢」。

2. 「道」在法家(陳書,頁351)及先秦諸子(特別是老莊)思想中的內涵與異同〇(1)「道」與「理」的差別何在〇(2)本體論意義的「道」。

(3)現象界意義的「道」。

3. 太史公曰〆「韓非之學,蓋歸其本於黃老」,其說應如何理解〇試申論之。

6. 《易經》:《選編》,頁356〆「文言曰〆...奉天時」(《易〃乾卦》)々頁357-8〆「第一章〆天尊地卑,...而易無體」(《易〃繫辭》)。

問題〆1. 在中國古代思想史從chaos向cosmos發展過程中,《易》「傳」之論述有其重要地位。

請問〆《易》「傳」作者如何分別空間〇如何解釋時間〇閱讀〆山田慶兒,〈空間〄分類〄範疇〉,收入〆《日本學者論中國哲學史》(台北〆駱駝出版社,1987)參考〆《易傳》中的時間觀念與僧肇〈物不遷〉論中的時間觀念。

2. 《易》「傳」中的「大人」(頁356)與《論》《孟》、老莊思想中的「大人」或「聖人」「真人」有何異同〇3. 討論《易》〈說卦傳〉與《孟子》中之「理」、「性」、「命」(陳書,頁360)之內涵。

7. 漢代儒學:董仲舒《選編》,頁367-369〆「今世闇於性...以成民之性為任者也」々頁373-4〆「天德施...以數相中也」々。

問題〆1. 董仲舒如何解釋人性(看〆陳榮捷,頁367-369)。

董仲舒的人性論與告子和孟子有何異同〇2. 董仲舒的「天人相感」「人副天數」(頁373-374)思想與先秦儒家孔、孟、荀之天人關係論有何異同〇8. 新道家:《選編》,頁440〆「夫彖者...義可見矣」々頁443〆「夫能全用剛直...異於職事」々頁445-6〆「凡有皆始於無...不能捨無以為體也」。

問題〆1. 討論王弼《周易注》中之「理」與「事」概念之內涵及其關係。

2. 討論王弼《老子注》中之「體」、「用」概念。

3. 討論老子與新道家的「道」概念之比較。

9. 僧肇:《選編》,頁473-5〆「夫生死交謝...有何物而可去來」(《物不遷論》)。

問題〆1. 僧肇如何論證事物變遷現象之不真實性。

僧肇如何破〆(1)動vs 靜(2)真vs俗→之對立(3)去vs住2. 僧肇之論述方式與《道德經》之論述方式有何異同。

10. 華嚴宗:《選編》,頁532-535(《金獅子章》全文)問題〆1. 法藏在《金獅子章》中,如何論證「一即一切,一切即一」〇這種論證程序,潛藏何種特殊的思維方式。

2. 《金獅子章》中所呈現的思維方式與論證方法,與傳統中國的思維方式有何異同〇(參讀〆楊儒賓、黃俊傑編《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正中書局,1996)。

3. 試以《金獅子章》為基礎,論述華嚴哲學要義,並聚焦於下列命題〆(1)法界緣起(2)一乘圓教(3)因陀羅網境界(4)六相4. 「心」在華嚴哲學中之地位如何〇華嚴哲學中之心學,與儒家(尤其是孟子學)之心學有何異同〇11.禪宗:《選編》,頁549-553(《六祖壇經》)。

問題〆1. 慧能大師云〆「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頁551,第13條),此為禪學要義。

但〆(1)「空」與「慧」關係如何〇(2)為什麼「學道之人作意,莫言先定後慧、先慧後定、定慧各別」〇2. 在《六祖壇經》中「心」扮演何種角色〇禪宗之心學與儒家之心學有何異同〇(頁552,第18條々頁550,第6、8條)。

3. (1)作為一種修養身心方法的「坐禪」(頁553,第19條),與先秦時代孟子及告子所說的養心修身方法有何不同〇(參讀〆《孟子〄公孫丑上〄2「知言養氣」章々《孟學思想史論》第二章)(2)禪宗所說的「無相」、「無念」(頁552,第17條)如何可能〇12. 韓愈和李翱:《選編》,頁572-573〆「性也者...奚言而不異」(《原性》)々頁574〆「博愛之謂仁...一人之私言也」(《原道》)々頁575-6〆「或問曰〆人之昏...元吉」(《復性書中》)。

問題〆1. 韓愈「原性」中之人性論與董仲舒之人性論有何異同〇2. 韓愈如何重新定義「道」〇此種重新定義,係針對何種思想背景而發〇3. 李翱如何論述「復性」之方法〇他的「復性」與《莊子》書中的「復性」有何異同〇13. 張載:《選編》,頁621-3〆「太和所謂道...非窮理之學也」(《正蒙》1-7)々頁619-620〆「乾稱父...吾寧也」(《西銘》)。

問題〆1. 張載思想中之「氣」論與古代中國之氣論有何異同〇2. 〈西銘〉之基本思想如何〇試析論之。

14. 二程:《選編》,頁643〆「學者須先識仁...不能守也」々頁646〆「生之謂性...不與焉者也」(語錄選,7)。

問題〆1. 二程思想中「仁」概念內涵如何〇與先秦及宋儒家中之「仁」概念有何異同。

2. 二程如何解釋「惡」之來源。

15. 陸象山:《選編》,頁699-700〆「此理本天所以與我...而失其本心」々頁700〆「某嘗以義利...有不可同者矣」(〈與王順伯書〉)。

問題〆1. 象山思想中「心」與「理」之關係如何〇2. 在何種意義之下,象山之學可說是孟子學〇16. 朱子:《選編》,頁720-721〆「天地以生物為心...而論仁哉」(〈仁說〉)々頁722-3〆「生之謂性...以舜明之」(〈以明道論性說〉)々頁725-6〆「佛者有觀心...無惑於斯耶」(〈觀心說〉)。

問題〆1. 朱子如何集新儒學之大成〇2. 討論朱子〈仁說〉(陳書,頁720-721)的思想內涵。

3. 試以「心」、「仁」、「性」、「理」等概念為中心,分析朱子學與古典儒學之異同。

4. 朱子如何處理「心」與「理」之關係〇5. 朱子如何評論佛教〇6. 討論朱子「理一分殊」說的思想內涵及其在21世紀可能面臨的新挑戰。

17. 王陽明:《選編》,頁786-791〆「大學者...孔氏之心印也」(〈大學問〉全文)。

問題〆1. 王陽明思想中之「心」與「理」之關係如何〇2. 陽明如何重新解釋《大學》〇3. 熊十力嘗指出「知」、「理」、「心」三概念為陽明與朱子之根本迥異處(《讀經示要》卷一)々陳榮捷則從〈朱子晚年定論〉判定陽明依歸於朱子。

二者何者為是〇試就己見析論之。

4. 在何種意義下,何種程度之內,我們可以說〆宋明理學乃是對佛教挑戰之回應〇5. 朱子、陽明及晚明諸儒的聖人觀有何差異〇18. 戴震:《選編》,頁833-836:「理者...不復致思也」々頁837〆「性者...各殊者而已矣」(《孟子字義疏證》)。

問題〆1. 戴震與宋儒論「理」、「性」等概念有何差異〇2. 戴震之方法論有何特徵〇得失如何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