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常生活礼仪知识讲座

日常生活礼仪知识讲座

日常生活礼仪知识讲座篇一:礼仪知识讲座垫江县汪家小学20XX年春期礼仪知识讲座时间:20XX年月日主讲人:王家林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

就是说,你不学“礼”,就没法在社会中立身。

那么,什么是礼仪呢?简单地说,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

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作为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讲文明、用礼仪,也是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文明礼仪,强调的是“尊重为本”。

想让别人尊敬你,首先就得尊敬人。

现在,我们首先来听一个历史故事。

《张良拜师》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

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

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

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

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

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

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

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

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

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

”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

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

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

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

”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

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

”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10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

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

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

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

13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

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礼仪是无处不在的,它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它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它的作用太多太多了。

在这阳春三月,春意浓浓、生机勃勃,意味着我们该有一个崭新面貌。

那么怎样才能使小学生在家里也具有礼仪呢?我们小学生除了要在学校里讲文明守纪律之外,在家里也要争做一个文明有礼的小主人。

在同学们的家里,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境:吃过饭后,我们的同学常常放下饭碗就扭头去看电视或出去玩了,只有爸爸妈妈在忙着收拾碗筷;家里买了好吃的,爸爸妈妈总是先让我们品尝,却很少有同学想到要先请父母吃;我们生病了,爸爸妈妈忙前忙后照顾我们,而当他们生病时,几乎没有一个同学想起来要主动问候一下。

这些都说明同学们还没有意识到,爸爸妈妈其实是最值得我们尊敬的人。

从小,我们就在父母的呵护下茁壮成长,在父母的教导下取得了一点一滴的进步,长辈们的教育也是我们获得知识和做人道理的一条渠道,我们应该尊敬长辈并听从他们的正确意见。

所以今天,我向同学们提出“家庭文明礼仪”的要求,希望大家在家里也能文明地对待父母长辈。

“出门会道别,回家打招呼。

”有些同学放学之后不回家而在外面玩,到很晚都不回去,弄得爸爸妈妈急得到处找人。

希望以后每一个同学放学后能先回家,要出去玩必须先跟父母说清楚,得到许可后才能出门。

“有事求助先说请,得到关爱帮助说谢谢,尊重父母有礼貌,影响父母会说对不起。

”在学校里,同学们都在争做文明的学生,“请、谢谢、对不起”这些礼貌用语常常挂在嘴边,希望大家在家里和爸爸妈妈讲话的时候,也能用上它们。

“尊敬长辈要学会,有好吃的不独食。

父母生病会照顾,倒水拿药多问候。

有事有求会商量,常和长辈多交流,父母有错能原谅,家有争吵会劝告,自己的事自己做,家里的事主动做,服务长辈定岗位,少给父母添麻烦。

”每一个同学都是家里的小主人,那么我们就要学会做一些诸如吃饭时摆一摆碗筷、洗袜子、洗红领巾、整理书包等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根据各年级同学年龄的大小和能力的不同,我们要求:一、二年级同学对父母说话,不高声叫嚷,不故意惹父母生气,不跟父母哭闹、乱发脾气;三、四年级的同学能听从父母的劝告来安排自己的活动或纠正自己不当的行为,在平时生活中对父母礼让,在日常生活娱乐方面不向父母提过分的要求;五、六年级同学在家中做错了事能主动承认,听取并虚心接受父母的批评和教诲,不顶撞、不吵闹,对父母的行为差错能有礼貌地提出批评和要求。

“饮水思源,常忆养育之恩。

”希望大家能按照“家庭文明礼仪”的要求在生活中以实际行动尊敬父母、关心长辈,做一个文明的小主人。

篇二:个人礼仪知识讲座材料“个人礼仪知识”讲座材料一、礼仪的概念1、什么是礼仪:礼仪指的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到历史传统、风俗影响、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既为人们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各种符合礼的精神及要求的行为准则或规范的总和。

2、礼仪的四大功能:沟通的功能、协调的功能、维护的功能、教育的功能3、礼仪的原则:宽容、敬人、自律、遵守、适度、真诚、从俗、平等的原则二、个人礼仪(一)仪容礼仪1、女性仪容:发型文雅、庄重,梳理整齐,如是短发,头发长度不宜超过肩部,如果是长发,应将其挽束或盘起,不宜任意披散,要用发夹夹好,不要用华丽的头发装饰品;化妆清淡自然,切忌浓妆艳抹,当众化妆、补妆;指甲不宜过长,并保持清洁,涂指甲油时不着深色,不当众修剪指甲。

腿与脚不暴露,裙子长度适宜,着肤色丝袜,无破洞。

鞋子光亮、清洁。

2、男性仪容:短发为宜,简约大方,清洁整齐,不要太新潮,头发前不覆额、侧不掩耳、后不及领;短指甲,保持清洁;注意个人卫生,无汗味、异味;每天刮胡须,不蓄胡须,鼻毛不外现,饭后洁牙,杜绝口臭,并确信没有东西塞在牙缝里;白色或单色衬衫,领口、袖口无污迹。

(二)着装礼仪衣着是一种文化,它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精神面貌和物质文明发展的程度;又是一种“语言”,它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文化修养、审美情趣,也能表现出一个人对己、对人及生活态度。

1、着装四大原则:ToP原则、整体性原则、个体性原则、整洁性原则ToP原则:“ToP”实际上是三个英语单词的缩写,它们分别代表时间(Time)、场合(occasion)和地点(Place),即着装应该与当时的时间、所处的场合和地点相协调。

整体性原则:正确的着装,能起到修饰形体、容貌等作用,形成和谐的整体美。

服饰的整体美构成,包括人的形体、内在气质和服饰的款式、色彩、质地、工艺及着装环境等。

个体性原则:着装的个性化原则,主要指依个人的性格、年龄、身材、爱好、职业等要素着装,力求反映一个人的个性特征。

选择服装因人而异,着重点在于展示所长,遮掩所短,显现独特的个性魅力和最佳风貌。

整洁性原则:在任何情况下,服饰都应该是整洁的。

衣服不能沾有污渍,不能有绽线的地方,更不能有破洞,扣子等配件应齐全。

衣领和袖口处尤其要注意整洁。

2、女性着正装礼仪穿着要合体,要能突出女性的体型美,不要过松过大,宽松度要恰到好处;西装面料要选挺括、舒适、柔软的纯毛或化纤面料。

上、下装不一定颜色相同,但要注意搭配的和谐。

例如:浅色上衣配深色裙子或裤子。

应考虑到年龄、职业、体型、肤色、气质等特点。

年龄较大、较胖者要穿一般款式的西装,颜色略深一些。

肤色较深的人不适合穿蓝、绿、黑三色。

正装的色彩,一般应为单色、深色,并且应当无花纹或图案。

给人庄重、规范之感。

皮鞋、袜子、手包色彩宜为深色,并以黑色为常见。

女性职场着装六忌:过分杂乱、过分鲜艳、过分短小、过分紧身、过分暴露、过分透视女士着装三不准:不穿黑皮裙光腿、不能出现残破、鞋袜不配套、三节腿3、男士着正装礼仪男士一般以西装为正装。

一套完整的西装包括上衣、西裤、衬衫、领带、腰带、袜子和皮鞋。

穿西装要打领带、系腰带。

领带不宜太长或太短,领带下方斜角应与腰带等高。

穿V字领毛绒衫时,领带应放在毛绒衫内。

系领带时,衬衫的纽扣尤其第一个纽扣要扣好。

双排扣的西装要把纽扣全部扣上,单排扣的西装非正式场合可以不扣,但在正式场合也要扣上。

单排两粒扣的西装一般只扣上面一粒,单排三粒扣的西装一般只扣上面两粒。

一定要穿皮鞋,且裤脚要盖住皮鞋鞋面,一般应穿与裤子和鞋子同类颜色或较深颜色的袜子,不宜穿白色袜子、彩色袜子。

三色原则:即全身上下不超过三种颜色:兰、灰、黑;三一定律:即鞋、腰带、公文包要一个颜色,而且首选黑色。

三大禁忌:一是忌商标没拆,二是忌没穿套装打领带,三是忌穿白色袜子。

(三)佩戴首饰的礼仪规则之一:与服装相协调规则之二:与形体相貌相协调规则之三:首饰之间协调规则之四:与环境协调(四)举止礼仪行为举止是心灵的外衣,教养体现细节,细节决定成败,成败取决素质。

恰当的眼神、微笑的表情、规范的站姿优雅的坐姿、正确的步姿、美观的蹲姿(五)用餐礼仪1、正确的用餐姿态:就座时,身体要端正,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跷足,餐台上已摆好的餐具不要随意摆弄;坐姿应保持稳定,不能前后摇摆,腰板挺直,膝盖放平,不要跷二郎腿。

进餐时,要细嚼慢咽,闭嘴咀嚼,不要咂嘴发出声响,喝汤时不要发出声响;咳嗽、打喷嚏时应侧身掩口,剔牙时应用手或餐巾遮口,“牙食”应用餐巾纸擦掉,不要用指甲剔牙缝。

餐巾、餐巾纸可用来擦手或嘴,但不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