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超全题库 中国近代史纲要全章必考 考前复习必备2

超全题库 中国近代史纲要全章必考 考前复习必备2

第二讲中国人民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2.洋务运动▪ 3.维新运动▪ 4.辛亥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背景1.反动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基本上还属于旧式农民战争。

2.广东、广西、湖南一带社会动荡特别剧烈。

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天朝田亩制度》初颁于1853年,它的基本精神是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无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它的主要内容是,以土地和财产分配制度为核心,扩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社会生活诸多方面。

土地制度主张“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它具体规定了平分土地的方法,是把田地按省产量分为九等。

规定土地亩产1200斤者为最高等级的田,即“上上田”,其下亩产每低一百斤则递减一等,分别为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等级,这样最次的“下下田”为年产400斤者。

分田时按照人口,不论男女,按其家人口多寡分田,凡年满16岁以上的人分整份,以下者减半,分田好坏搭配。

分配制度与土地相联系的产品分配,规定实行国库即“圣库”制度:以两为单位设立国库。

农村“凡当收成时,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25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库。

凡麦、豆、苎麻、布帛、鸡、犬各物及银钱亦然。

”“各家所有婚婴月喜事俱用国库,但有限式,不得多用一钱。

”“而鳏寡孤独废疾免役,皆颁国库以养。

”圣库制度的实际状况圣库制度,被“不正之风”也渐渐消蚀了。

这种制度,没有也不可能在社会上推广开来。

它只在天京城试行了一段时间,就名存实亡,自行消灭了,没有来得及进一步向全社会推广。

至于军队中还基本实行圣库供给制,这也是自然的和必需的。

社会组织管理方式包括《天朝田亩制度》在内的所有规定反映了太平天国革命的追求和向往,但这并不等于现实。

在实际施政中,和《天朝田亩制度》中有关规定并不尽相符,有的着力试行过,但因碰壁而改变,有的压根儿连试行都没有。

太平天国领导者的蜕变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在制度上的日益封建化,思想上太平天国领导人也严重的蜕化。

农民阶级是一个与封建制度伴生的阶级,在近代历史条件下,已远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农民化为小生产者,虽然能够举行起义反抗地主阶级的统治,但却无法依靠自身力量变革封建社会制度。

太平天国领袖们同样也无法摆脱这一法则的制约。

太平天国建立的农民政权,不仅依然建立在旧的封建经济基础之上,而且因袭了旧的封建君主制度。

因而,不能不日益明显地走上封建化的道路。

领导集团的成员之间,由于权力之争而产生的矛盾也日趋激化,杨秀清居于矛盾的中心。

天京事变1856年8月,天京城内发生杨秀清假借“天父下凡”,杖责洪秀全,逼迫洪秀全封他为“万岁”的事件。

洪秀全感到事态发展下去对自己不利,表面上答应了杨秀清的要求;暗地里却密召在前线的韦昌辉、石达开、秦日纲,回京救驾。

韦昌辉立即率3000精兵赶回天京。

9月2日凌晨,在秦日纲的配合下,包围了东王府,杀了杨秀清和他的全家及部下和士兵2万多人。

天京城内一片恐怖。

洪仁玕的特殊生活经历对他的思想特色有着很大影响,他向往并一直设法投身太平天国革命,但却没有经受革命战争的洗礼,缺乏实际革命斗争经验,缺乏对太平天国革命的实际了解,而较多接触的是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这不免在他的思想中打下深刻的烙印。

资政新篇A、经济方面的内容是资政新篇的核心,《资政新篇》的主题就是效法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制度,建立以机器工业为主的经济体系。

B、在政治方面,他认为立政的关键“惟在乎设法用人之得其当”。

所谓设法,就是制定法律制度。

说英国之所以成为当时的“最强之邦,由法善也”。

并且,他明确主张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某些精神灌注于太平天国君主制度之中,例如主张政权既要“自大至小,由上而下,权归于一”,又要反对封建专制的倾向,要求洪秀全自今而后遇事“可断则断,不宜断者,付小弟掌率六部等议定再献”,并建议设立报纸,置新闻官和意见箱,使“民心公议”。

他还提出“禁朋党之弊”,反对“结党联盟”。

这既是一个设法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用人问题。

C、《资政新篇》还包括思想文化、风俗习惯方面的内容,主张设学馆、医院、设育婴堂等社会福利设施,禁庙宇寺观,革阴阳八煞,除九流堕民,禁溺婴及买卖人口,禁使用奴婢,严禁鸦片入口,提倡“文以纪实”、“言贵从心”的学风文风。

D、此外,在外交方面,提出同资本主义国家自由通商,进行文化交流,但外人不得干涉太平天国的内政和国法。

洪仁玕的这些思想和主张与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战争既没有思想渊源上的联系,也不是农民战争实现的产物,它不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利益和要求。

最要害的是,对于土地问题,即《天朝田亩制度》中的核心内容,它却只字未提。

在当时的中国,提倡发展资本主义是有进步意义的,但是如果不推翻封建主义政权,不消灭作为这个政权基础的封建的土地关系,顺利发展资本主义就是一句空话。

这样,洪仁玕《资政新篇》中的资本主义内容,也就是一些皮毛。

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遏制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的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这一切都大大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太平天国是以宗教来发动、组织群众的,宗教毕竟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不能正确指导斗争。

▪太平天国未能正确对待儒学。

▪没有将西方国家的侵略者和人民群众区分开。

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缺乏理性认识。

洋务运动的兴衰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在很大程度上被列强驯服了,它向列强献媚妥协,列强则采取支持清政府以维护和扩大自己在中国侵略权益的政策。

于是,出现了一个所谓“中外相安”的短暂局面。

·太平天国革命被镇压下去以后,就标志着持继数年的人民反清革命运动开始暂时性的落潮,国内政治环境相对稳定。

洋务派官员的主要观点▪李鸿章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中国文物制度迥异外洋獉狉之俗,所以郅治保国邦、固丕基于勿坏者,固自有在”。

▪中国之于西方,“独火器万不能及”,把所谓“求强”的希望寄托在仿造外洋船炮、创办军事工业上。

后来,又从“求富”着眼扩大到仿行西方举办铁路、电报、制造、开矿、纺织等事业上。

▪对洋务派事业的指导思想作出比较完整表达的是冯桂芬,他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说,“以中国之伦常为名教之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这个思想后来被进一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第二次鸦片战争一结束,受奕 之托,英国人李泰国在英国购买军舰、募雇船员、编成舰队,聘请阿思木担任司令。

▪李泰国认为,这是一只中英联合舰队,“只听大皇帝指派,不能听大吏驱使”。

洋务运动的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十九世纪六十、七十年代。

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主要集中发展军工企业。

▪第二个阶段: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

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打出“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

重点发展民用工业。

洋务事业的三个方面▪一、外交机关初步实现与国际接轨;(一)成立总理衙门:1861年奕 与桂良、文祥上奏:以往有关各国交涉事件均由各省督抚奏报,汇总于军机处,现在军机既多,外务事繁,外国各公使又按约驻京,若仍由军机处管,“必致办理延缓,未能悉协机宜”建议另设“总理衙门”。

总理对外交涉及通商事宜,待“军务肃清,外国事务较简”时,“即行裁撤,仍归军机处办理,以符旧制”。

(二)按照国际标准设立海关总署1861年英国人李泰国出任首任总税务司,1864年英国人赫德继任总税务司,直至1908年退休。

中国海关几乎被建成了一个由外国人组成的机关,以英文为办公语言,完全采用西式的管理方式,较之中国旧有的税关工作效率明显提高,也更为清廉。

(三)与国际接轨向各国派驻使节派遣使臣工作的困难:1、缺少熟悉外情的合适人才。

中国最早的使团,其成员大都级别较低,仅知县官衔,且担任团长的是刚刚卸任的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

2、人视出使为畏途或下贱之举。

▪二、创办近代工厂、建立新式海陆军;洋务派创办的军工企业▪①曾国藩于1861年创办安庆军械所。

▪②李鸿章于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局。

▪③李鸿章于1865年创办的金陵制造局。

▪④左宗棠于1866年创办的福州船政局。

▪⑤崇厚于1867年创办的天津机器局。

▪⑥张之洞建造的湖北枪炮厂。

洋务派创办的近代民用工业建立新式的海陆军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京师和天津、上海、广州福建等地的军队纷纷改用西式枪炮,聘用外国教练。

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湘军也是用洋枪炮装备的军队。

这些新式武器,在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战争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874年日军侵犯台湾,清政府开始筹办新式海军。

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清政府分别建成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北洋水师,共有舰船八九十艏。

其中,北洋水师是清政府水师的主力,一直归李鸿章管辖,可惜甲午战争全军覆没。

▪三、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在创办近代工业和训练新军的过程中,为了培养懂得西方先进技术的专业人才,洋务派还创建了新式学堂。

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三十多年间,创办新式学堂主要有三类:一是,翻译学堂,如京师同文馆,主要是培养翻译人才。

二是工艺学堂,培养电报、铁路、矿务、西医等专门人才;三是军事学堂,如船政学堂等,培养新式海军人才。

在创办新式学堂的同时,还先后派遣赴美幼童及官费赴欧留学生200人。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1、洋务运动的封建性。

▪2、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型。

▪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从历史上看,所有现代化成功的国家,必须有一个能够主导现代化的中央政府,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政治结构。

这样才能利用政府的权威全面推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改革,在改革过程中排除各种阻力☆洋务运动的意义▪从思想变迁的角度来说,洋务运动是中国“世俗理性”在政治精英中得到特殊发展的重要阶段。

这里指的“世俗理性”是指人们的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从对传统的“神圣性”和教义的依附中摆脱出来。

人们主要从经验与效果中,从利害关系中,从日常生活的功利考虑中,而不是从对传统的“神性”的信仰中或教条中,获得行为取舍的标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