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政治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1课时世界的物质性
政治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1课时世界的物质性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关于世界的物质性的几种正确说法 (1)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2)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3)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4)世界统一于物质。 (5)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3.有人断言:“更大的神只要一想就能把人创造出来。” 这种观点( )
①认为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属于神创 论的观点,是极其荒谬的 ③否认了自然界的物质性 ④否认 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扩展阅读学习法 在学习“自然界的物质性”内容时,可以利用相关书籍
和网络资料,了解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 成部分,是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的。通过这种学习方式, 可以对所学内容有更加切身的体会,进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 解。
2.理论联系实际法 在学习“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内容时,要注意理论联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材料观点是一种有神论的观点,该观点否认了人类社 会的物质性,进而否认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①②④正确。材 料没有体现自然界的物质性,③与材料无关。故选 D。
1.下列现象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
①奴隶阶级与奴隶主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②马克思主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 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 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就在于它坚持唯物 辩证的历史观。下列能证明马克思主义的这一观点的是( )
①劳动促进人的演化和语言的产生 ②人类生存的地理环 境是客观的 ③人口因素具有客观性 ④人类可以自由选择物 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义、邓小平理论 ③经济基础 ④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针
政策
A.①②③④ C.③④
B.②③ D.①③
[答案]D [解析]②④属于意识范畴,排除。
(1)客观实在是指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知道 不知道,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
(2)客观存在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 想。
1.2019 年 3 月 11 日,日本发生 9 级大地震,造成重大人 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无论人类文明如何强大,都无法控制地震
的发生。这说明( ) A.自然界的物质性
(2)所谓“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就是说,物质具有可知 性,能被人们所反映、所认识。它能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作用 于人的感觉器官,如眼耳鼻舌,使人们认识它。
2.明确作为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 (1)哲学范畴的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 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2)区别:第一,哲学上的物质指各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共 性——客观实在性。具体的物质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现,不仅 具有客观实在性,还具有自己的个别属性。第二,哲学上的物
B.物质决定于意识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不可知性 D.自然界是不可认识的
[答案]A [解析]地震的发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体现了自然界的物质
性,A 项符合题意。B 项的意思实际上是意识决定物质,表述
错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排除 C 项。D 项属于不
可知论观点,不选。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其产生来看) (1)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由古猿发展而来的一个特殊 的生物种群。 (2)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劳 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从其构成要 素来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解析]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其中劳动起了 决定性的作用,①正确。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 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 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②③正确,④ 错误。故选 A。
质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而具体的物质形态则可以被人创 造、改变和消灭。
(3)联系:哲学上的物质是从各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中抽象、 概括和总结出来的共同属性,没有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哲学 上的物质。哲学上的物质只能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之中,万 事万物都只是物质的具体表现。
误区 1:哲学上所讲的物质就是桌子、苹果、空气等 注意:桌子、苹果、空气是具体的物质形态,不是哲学上 所讲的物质。 误区 2:客观实在=客观存在 注意:两者是不同的。
实际,关注时代,从中去领会时代的发展。可以分析具体事例: 为什么在封建社会,即使皇亲国戚在炎热的夏天也只能借助扇 子纳凉,而在今天,即使是平民百姓也可以利用电扇、空调来 调节温度。
物质世界
不依赖于 客观实在
客观实在性
物质
物质世界
物质体系 社会的产物
பைடு நூலகம்
物质性
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是物质的 (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1课时 世界的物质性
1.知识目标 (1)识记物质的含义。 (2)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 性。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 事物及其现象的能力。 (2)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 的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坚定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2)“上帝创世说”是不存在的。 2.物质的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 实在。
3.物质的唯一特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4.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 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1.正确理解物质的含义 (1)所谓“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就是说,无论人们是否感 受到、是否承认、是否喜欢,它都客观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即客观实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