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学经典:老子与道德经

国学经典:老子与道德经

课程模块三:国学经典3- 3老子与道德经尚学锋: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散文史、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学术史。

主要著作有:《庄子》(春风文艺出版社),《道家思想与汉魏文学》,《中国古典文学接受史》(合著)和《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合著),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一、老子和他的“道”老子与道德经的名字是一致的:书中分道经与德经,因而《老子》也称《道德经》。

(一)老子的生平〈庄子〉就讲到老子,最多记载的是〈史记〉: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里人也(河南陈县),姓李氏,名耳,字耽,周守藏室之史(掌管书记官)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无为自隐为务。

居周久已,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修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史记.老子列传》(二)关于《老子》一书疑问:上个世纪的学者发现书里有些问题,有人说这书里有些思想只有战国才能提出,因为里面有的思想在抨击仁义的思想,而仁义思想是春秋末年孔子提出仁义思想,也只有有了仁义这一思想才提供一个靶子;还有学者认为老子这个人应是春秋时期,而书是战国时期的;还有人书均战国时期、人书均春秋时期。

庄子认为老子古之博大真人,这说明老子是春秋末年的人是没有问题的。

老子这本书也应该是司马迁在史记说的是老子写成的,但后人又陆续向里边添加内容。

原始的《老子》,20世纪九十年代发现湖北荆门郭店竹简可以作证,这书与今天的有较大差距,她没有对仁义进行抨击。

专家认为这是原著。

在后来经后人改造,如周太史儋添加了许多内容,也有人认为是老莱子写成,是不对的帛书《老子》——长沙马王堆与今天有些相同——在王弼注本开始就是我们今天所见的老子。

(三)老子的“道”道家:因老子提出道这一概念,所以形成了道家。

什么是道?在古代“道”即是人走的路——引申为做事情的途径方法,再引申为人的信念理想也为道。

老子所说的道与上不同,是一个哲学概念,是宇宙的本根,万物的起点,人的父母,植物的根。

老子所说的道是指宇宙的本根,万物得以生长发展的的本根、总依据、总根源。

万事万物怎样产生的,产生后又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有条不紊的循环,春夏秋冬不变。

是谁在操纵、安排,一点不乱,老子认为就是道,原先人们认为是神是天。

〈老子〉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真实客观存在)。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精微的东西,对万物产生作用,使天地有条不紊的运转);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开端)。

吾何以知众甫之壮哉!以此。

〈老子〉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廖兮(独立),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任何物都在改,大海变桑田,高山崩塌变平原,人一天一变)。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人法(效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的运行规律是自然,自然是哲学概念,是非人为非外力影响的,她什么也不做,不像神主宰着人类。

记世间都是自然运行的)。

世间一切都是自然形成的,都是按照自然规律运行。

道是宇宙的本根和基本法则,它先于天地耳生,浑然而成,恍惚无形,却有独立存在,永不消失,循环运行,永无止息。

道的两大特点:道法自然,反者道之动。

第四十章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这一概念的出现,打破了神创造和支配万物的传统说法以及天道有知的迷信思想,是思想史上的重大进步,同时它也反映了先秦时期人们抽象思辨能力的极大提高。

《老子》的产生是人类史上一件大事,在老子之前,人们用神来解释,认为神支配着一切,到春秋时期,人们思想大发展,崇尚自然,因而产生了道家思想,这一思想运用到治理国家和规划人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老子与管理之道(一)无为之治是最理想的状态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三十七章)其政闷闷(糊涂,不聪明,不有所作为),其民淳淳(民风淳朴);其政察察(明察秋毫),其民缺缺(缺陷)……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和山,不折腾,楞角不锋利),廉而不刿(有刀刃,但割不伤人),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五十八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让老百姓保持淳朴民风,不自作聪明,没有知识、心机)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奸诈)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六十五章)如过马路,有的国家公民自觉遵守交通秩序,红灯停,无论早上晚上、甚至半夜,对面没车,仍停在那儿,看似傻,这是民治。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第五十七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第七十五章)(管子曰: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天下多忌讳(法令条文,规定,这也不准做,那也限制,文革期间养鸡养猪都有限制),而民弥(更)贫……法令滋彰(愈多),盗贼多有。

”(第五十七章)“太上(最好的领导),不知有之(好像春夏秋冬的变换,自然而然,百姓不知谁是领导),其次,亲而誊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百姓不相信领导,是因为领导有令人不相信的地方。

悠兮其贵言。

工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十七章)——去掉繁琐的规则,解除束缚,不要强加干预,任其自由发展。

为人才的成长和成功创造宽松环境。

培养孩子是这样,不要喋喋不休,孩子在学者面前很不自在,无法自由发展。

——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创造条件充分发挥人的潜能,让人各展其才。

顺其自然,发挥其特长。

不要对孩子太喋喋不休,使孩子无所适从。

(故事:一公司内有吹毛求疵者、杞人忧天者、游荡交际者,领导认为三人无用便解聘之,另一个公司雇了他们,让第一个人干质检,第二个负责安全,第三人负责营销结果各展其才、创造出成绩。

这就是善于顺其自然、用人之长,不要限制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减少自己主观上的成见)。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四十八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无唯弗居,是以不去(正因不居功自傲,所以不被罢官)。

(二章)不尚贤,使民不争(没有竞争失去动力,但无端竞争则损耗社会财富,,如个别人的跳槽,从宏观方面造成损失和矛盾),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心实了就不能再接受正确的东西),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三章)老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保留着古代风俗小农经济的社会: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楫,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不符合人类发展的趋势,文明是不断进步的,没有领导、没有管理、没有苛捐杂税。

但它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观点)。

(二)运用事物发展的规律而治之老子提出了很多带有辩证因素的观点。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第二章)(事物的两个方面应和谐的同一在一起)“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第五十八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第四十一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四十五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博者不知。

”(本质与表象的关系,战国时期的赵国的赵括,国君想任他为大将领兵拒秦兵,他母亲面见国君说:他表面上像父亲,但都是纸上谈兵,做事不扎实、言过其实,如果你任他为将,请求仗打败后不要连累我们家人。

果然赵括被任命大将后被秦军战败,赵国四十万军队被秦军活埋)。

(八十一章)三、老子的人生之道(一)淳朴的婴儿人格知其雄(胜利、强壮),守其雌(据于下位,柔弱一方,代表着有希望、生命力的一方),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光荣、阳光),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纯朴)。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刚生下的孩子)。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玃鸟不搏。

股弱盘(筋)柔而握固(小手握得紧)……(赤子常哭而嗓不哑,是因为不知悲伤之事;不知男女之事小鸡却常翘起是因为生命力旺盛。

赤子无知无欲,保持着最纯朴状态。

)见(表现)素(本色的丝)抱朴(朴素),少私寡欲。

(第十九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爽湿,错误;味觉发生变化),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行为出现过失)。

(十二章)罪莫大于柯欲(追求欲望,欲望太多,贪污腐败者不就因此吗),祸莫大于不知足,咎(犯罪,灾祸)莫大于欲得(贪婪,总不满足,想各种办法谋私利,精神处于亢奋之中,身体也因此受影响,如四十岁之前用命换钱,四十岁后用钱换命),故知足之足(知足带来的满足,内心的知足,不要太多的欲望)恒足矣。

(四十六章)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忘记自己),吾有何患?(陶源明,守拙归田园。

崇尚自然,不愿受束缚,所以不做官。

几间草屋,十几亩地,不富裕,但自由,它克服了各种欲望。

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终得真自然。

若欲望太强最后不进监狱就进医院,淡泊宁静,种地、读书。

此中有真意,无我之境,我与物在精神上达到合一的境界,最快乐境界。

首先是忘记各种功名利禄,最后连我都忘记。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全猪全羊的宴会),如春登台。

我独泊(让心停下来,让内心的各种欲望杂念都停下来,内心如死水一潭)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很小的婴儿,不是小孩)。

傫傫(疲惫涣散,垂头丧气,找不到归宿)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茫然,愚人)。

我愚人之心也哉!(有的人心眼多,有的人看上去目光呆滞,但其中有大智慧的,因为他不关注常人所关注的常事,而关注着沉浸在自己的深刻问题的思考之中、自己的内心世界之中)俗人昭昭(明白),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明察秋毫),我独闷闷(糊涂)。

众人皆有以(凭借,有家庭背景,有朋友,聪明),而我独顽且弊(榆木脑袋)。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天地,大道,在表面上显得像个愚人,但大智若愚,与众人不同,他是有意与众人不同,众人是小智、小巧)。

(二十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变化莫测,不直接表达),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做事)兮若冬涉川(谨慎);犹(犹豫)兮若畏四邻;俨(严肃,恭敬)兮其若客;涣(涣散)乎其若凌(冰)释(冰与水的状态);敦兮其若朴;旷(空旷)兮其若谷;混(混世)兮其若浊(混水看不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