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运动课程教学设计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单位:阿克苏市高级中学姓名:王佩课题名称地球的运动科目地理教学对象高一主讲课时1课时一、课标分析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本节课是在地球宇宙环境之后,是说“地”的开始,在教学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地球运动与地理环境及许多地理现象的形成息息相关。
本节课内容理论性强,科学性强,学生掌握的难度大。
二、教材分析本节是《行星地球》的第三节,主要讲述了“地球的自转及特征”、“地球的公转及特征”等知识点,而这节课讲授第一个知识点—地球的自转,为下节课学生认识公转知识作铺垫,其中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及产生的地理意义是对学生抽象思维要求较高,特别是地球运动的意义,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知识。
三、学生分析高一学生的理解力及空间思维能力比较弱,而地球运动对学生的思维以及理解力要求较高,所以这节课要多进行演示,让学生能够通过“看”来想象,对于难点知识通过设计游戏让学生理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运动中地球自转的概念。
2、掌握并理解地球自转的特征(中心、周期、速度)。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球仪的展示,让学生直观的理解地球运动的方向;2、通过知识讲解与游戏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区别。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实验演示、观察思考、总结归纳等探究过程中,逐步树立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的角速度与线速度。
2、地球自转的周期。
【教学难点】1、恒星日与太阳日产生区别的原因;2、地球自转角速度与线速度的规律。
六、教法讲授法:讲授地球的运动自转基本知识。
演示法:用地球仪和动画演示地球自转的方向。
七、学法自主探究法:探究线速度和角速度的规律。
八、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课本、教案九、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视频)我们的生活与地理知识息息相关,我们有白天与黑夜,有四季变化,为什么会有白天与黑夜,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呢?我们先来看一个视频。
(视频讲解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地球的公转产生四季变化)我们知道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地球公转产生四季变化,那什么是地球自转,地球自转具有什么样的特征?那什么是地球公转,地球公转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学生先观看视频,然后通过视频思考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从而对地球的运动产生探索欲望。
自转方向【过渡】同学们,地球自转就是地球绕其地轴的旋转运动,那么地球在自转的过程中会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每种物体转动都有自身的方向,地球的方向是怎样的呢?【演示】从赤道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现在,小明想去北极观察极光,那北学生认真观察,然后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赤道:自西向东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通过地球仪演示和动画演示,让学生能够自己回答总结出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极地区自转的方向是怎样的?(转动地球仪,学生观察,用动画演示)看完极光,小明要去南极进行科学考察,在南极地球自转的方向又是怎样的?地轴【过渡】认识完地球的自转方向,我们来学习一下地球自转的特征。
地球绕地轴旋转,那地球自转的中心是什么?是否存在呢?学生提前通过资料了解,地球自转中心是地轴,它不存在,是一条假想轴。
【情感态度】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地球自转周期【过渡】地球在自转的过程中,地轴是人们为了方便而假想的自转轴,事实上是不存在的。
我们经常会说每天做了什么事,那每天有多长?但在我们地理课中,地球自转的周期有两个,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们来看地球自转学生:24小时一个学生为太阳,另一个学生为恒星,另一个学生为地球,地球先以恒星为参照物,以鼻子所在部位为P点,地球自转360⁰完全回到P点通过日常生活对时间的了解,让学生从实际出发,并通过活动来理解地球自转的周期。
的周期。
(1)恒星日:以遥远的恒星为参照物时,地球自转一周所需时间为23时56分4秒,自转的角度为360⁰。
(2)太阳日:以太阳为参照物,地球自转一周所需时间为24时,自转角度为360⁰59’。
的位置,两位同学的鼻子对鼻子。
当地球以太阳为参照物时,当地球的同学在自转的同时要公转,在自转360⁰之后,由于公转,两位同学的鼻子并未相对。
因此,地球要想回到P点的位置,还需要自转59’两位同学鼻子才能相对,也就是地球才能回到原位置P点,这就是太阳日要自转360⁰ 59’的原因。
(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来观察这个现象,并通过这个活动能够理解恒星日与太阳日。
)角速度【过渡】以上就是太阳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区别,我们既然说自转一周需要24时,自转360⁰,同学们现在来计算一下,一个小时地球转多少度?讲解角速度的定义: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
问:地球自转一周产生的角度除南北极点外,均为360⁰,那么,角速度的分布规律是怎样的呢?【学生思考】地球自转一周360⁰需要24小时,每小时自转的速度为24360=15⁰/h。
【探讨总结】①全球各地角速度相等,为15⁰/h;②南北两极点角速度为0。
让学生通过计算与南北极点的了解,自己总结出角速度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线速度【过渡】我们之前学过赤道是【学生总结】学生回顾纬线最大的纬线圈,自赤道向两极纬线怎样变化?问:赤道的周长为4万千米,时间为24小时,同学们根据tsv 来算一下每小时的速度。
线速度定义: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转过的弧长。
举例:我们在田径场跑步时,内圈的同学要比外圈的同学跑的距离要少,但是外圈的同学想要在相同的时间内追上内圈的同学,那他在速度上有什么变化?问:我们说纬线长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那么线速度又有怎样的规律呢?(1)纬线分布规律:自低纬向高纬长度依次递减。
(2)赤道上速度1670km/h 。
【学生讨论】 要跑快一些。
结论:①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②60度纬线的线速度是赤道一半;③南北极点的线速度为0。
分布的规律,为学习线速度及分布规律作铺垫。
通过举例,让学生明白线速度的分布规律。
练习(1)毛主席曾说“坐地日行八万里”,同学们来想一下,这个地方最有可能在哪个地方? (2)地球自转方向正确的是( )。
学生讨论,通过计算得出结论,并将知识当堂进行理解。
让学生当堂巩固知识,学会运用。
(3)与A地相比,D地地球自转的速度( )A.角速度相等,线速度小B.角速度小,线速度相等 C.角速度和线速度都小 D.角速度和线速度都大小结日月星辰,时间变化瞬息,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有趣的地理现象,今天我们所学的只是地球运动中的自转运动,请同学们下去之后预习下一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地球运动中的地球公转。
学生用逻辑体系总结这节课的知识。
进行这节课总结,让学生能够复习知识。
十、作业布置1、做试卷习题10道;2、写地球自转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分布规律。
十一、板书设计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自转运动1、地球自转定义2、地球自转的方向:(1)从赤道看:自西向东(2)从北极看:逆时针(3)从南极看:顺时针3、地球自转的特征(1)中心:地轴(2)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 360⁰太阳日——24时——360⁰59’(3)速度:角速度:除南北极点外,全球各地相等,均为15⁰/h。
线速度: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60⁰纬线的线速度是赤道的一半;南北极点线速度为0。
十二、课后反思这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的重点章节第三节地球运动中的基础知识,对掌握地球运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这节课学生的注意力较集中,对于设置的游戏环节也能积极参与,对于讲解的知识也能作出较快的反应。
在导入部分用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昼夜交替和四季更替的视频导入,从什么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入手,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这个重点我进行了突出讲解,但是学生对于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并未理解,而我也没有设计游戏,让学生自己亲身实践,如果用Flash动画演示的话学生可能会更直观的观察,也能自己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课堂氛围会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