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园地球的运动教案

幼儿园地球的运动教案

幼儿园地球的运动教案【篇一:《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教案】《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九江三中兰主进[课标要求]本节要求学生学会分析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能从方向、周期、速度等方面分析自转和公转的一般规律。

2.了解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过程及其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能够准确地画出从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科学的宇宙观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线速度和角速度。

2.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教学难点]1.恒星日和太阳日、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变化规律、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2.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1.运用对比的方法学习“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2.运用flash动画演示,并适时提出研讨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寻找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教具准备]地球仪、多媒体课件[讲授过程]:(引入新课)1.直接引入:前面两节课我们主要研究的是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从本节开始,我们把关注的焦点由宇宙空间转移到地球本身。

研究其作为行星的基本特征之一——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运动是很复杂的,除了自转和公转以外,还有其他许多形式的运动。

一般情况下,我们只谈地球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即自转和公转。

2.演示引入:运用 flash 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3.诗词引入:让学生边看边思考毛泽东同志的一句脍炙人口的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为什么这样说呢?(学习新课)【板书】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1.地球自转的一般特点(展示flash1:地球的自转运动)【讨论】①绕转的中心是,其空间指向有何特点?②自转的方向是,你能从不同视角描述自转的方向吗?请你画出示意图。

③自转的周期是,其时间长度因参考点不同而。

【归纳】地球绕转的中心是地轴,其空间指向不变,一端恒指北极星附近。

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自转的周期是一日(或一天),其时间长度因参考点不同而不同。

(引导学生阅读图1.14)【讨论】根据图1.14,我们能得出哪些结论?【归纳】①地球在绕地轴作自转运动,②地轴的一端恒指北极星附近。

【应用】①利用北极星的地平高度判定当地纬度。

只有北半球才能看到北极星,北极星的地平高度等于当地纬度。

②利用北极星附近的北斗星的“斗柄”朝向判定季节。

“斗柄”朝向东、南、西、北分别对应春、夏、秋、冬四季。

③在经纬网地图中判断地球自转方向的方法:a.东经度数增大(或西经度数减小)的方向,为地球自转的方向;b.在以极点为中心的投影图中,既可以根据中心点标注的内容来判断,也可以根据东经度数增大(或西经度数减小)的方向来判断地球自转的方向。

当然,以后还会学习到其它的判断方法。

(举例2)略(展示flash2:地球自转的速度)【讨论】①什么是角速度?什么是线速度?②自转角速度的大小及分布规律怎样?③自转线速度的大小及分布规律怎样?④如何比较两地自转角速度和自转线速度的大小?【归纳】①角速度是指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线速度是指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弧长。

④a.看两地是否在极点上,极点上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均为0;b.看两地纬度和海拔,自转角速度不受纬度高低和地面海拔高低的影响,除南北极点外,其余各地都相同;而自转线速度则随纬度增高而减小(不考虑地形影响),同纬度地区,随海拔增高而增大。

【应用】根据自转线速度的大小及分布规律判断某地的纬度位置或海拔高低。

(举例3)略【小结并板书】(1)地球绕转的中心是地轴,一端恒指北极星附近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2)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1 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3)自转的周期是一日(或一天)太阳日(24小时)(4)自转的速度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极点为0(不考虑地形影响);同纬度地区,随海拔增高而增大。

(承转)前面我们一起分析了地球自转的一般特点,接下来,我们用对比法来分析地球公转的一般特点。

【板书】2.地球公转的一般特点(展示flash3:地球的公转运动)【讨论】①绕转的中心天体是。

②公转的方向是,你能从不同视角描述公转的方向吗?请你画出示意图。

③公转的周期是,时间长度为,称为一个。

④公转的轨道形状是,太阳处在公转轨道中的位置上。

⑤结合课本p14图1.17分析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大小及变化规律。

【归纳】①绕转的中心天体是太阳。

②公转的方向与自转的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绕日公转。

从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绕日公转。

③公转的周期是一年,时间长度为365日6时9分10秒,称为一个恒星年。

④公转的轨道形状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太阳处在公转轨道中的一个焦点位置上。

⑤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大小及变化规律。

b.线速度:近日点较大,远日点较小,平均线速度约为30km/s。

c.变化规律:根据开普勒定律,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大小与日地距离呈负相关。

即日地距离越长,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越小;反之,日地距离越短,则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越大。

【思考】北半球夏半年的日数是186天,而冬半年的日数是179天。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解答】冬半年和夏半年地球公转的路程一样长,而北半球夏半年地球公转速度较冬半年慢一些,所以花的时间要略长一些。

【小结并板书】(1)地球绕转的中心天体是太阳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绕日公转(2)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绕日公转(3)公转的周期是1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4)公转的轨道形状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太阳处在该椭圆轨道中的一个焦点上。

(5)公转的速度a.角速度:近日点(1月初经过)较快,远日点(7月初经过)较慢,平b.线速度:近日点较大,远日点较小,平均线速度约为30km/s。

c.变化规律:日地距离越长,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越小;反之,日地距离越短,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越大。

【活动】让学生完成课本p15的两个活动题。

(承转)地球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地球运动是这两种运动的叠加。

这种关系可以通过黄赤交角反映出来。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又直接导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板书】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展示flash4:二分二至日地球公转运动的位置;展示ppt:黄赤交角)【分析】①黄赤交角的产生②黄赤交角的特点③黄赤交角的直接影响【讲解】①地球自转产生赤道平面,而公转产生黄道平面,这两个平面不平行也不重合,而是相互斜交成一夹角,即黄赤交角。

②黄赤交角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轴、两面、三角度”和“三个基本不变、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形成四季和五带。

后者将在后面学习。

【分析】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①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纬度范围有多大?②太阳直射点的运动周期与地球公转运动的周期相同吗?③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过程怎样?【讲解】【篇二: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的内容是有两大部分组成,其一是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其二是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运动的特点是一个重要的基础理论,是引导学生理解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的关键,对于认识和学习地理后续知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都有着重要意义。

学生分析:但这节内容又涉及了很多学科的知识,综合性很强,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要求较高,内容涉及的空间概念又较多,很难直接感知,会使学生感到抽象,对于刚从小学毕业的初中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相当低,在学习时会感到很困难,不容易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积极运用一些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观念、方向和周期;了解公转运动的特征、公转中二分二至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地理意义2、通过演示地球运动和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动手、读图分析能力;和生活实际相联系,解释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

重点和难点:重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2、五带的名称和界限3、公转的特征、二分二至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4、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难点:1、自转产生的地方时差。

2、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3、四季的形成4、五带的特征教学准备:地球仪、手电筒、地球运行仪、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寒来暑往的四季变化,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

那么大家知道这些现象的形成原因吗?学习本节内容后,同学们就能找到答案了。

看课件,从图上可以看到地球在运动,他的运动方式是自转和公转。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自转(一)、自传运动规律1、概念2、方向3、周期演示:教师用手轻轻转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自转。

学生观察分析提问:地球绕着什么在旋转?(地球绕地轴旋转)再提问:地球自转是什么方向?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看又是怎样的,北逆南顺)注意:在这里先让学生明白“东”、“西”的含义学生上讲台演示演示讲述:昼夜的形成、分布和范围。

提醒学生注意昼、夜半球的界限,不一定经过南、北两极点。

提问:刚才演示时同学们看地球自转了吗?如果地球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呢?板书:(二)、自转的地理意义1、产生昼夜更替演示:用手电筒照射自转的地球仪,在地球仪的球面上选取2个点(北京、纽约),转动地球仪,当太阳照射北京是,纽约是白天还是夜晚?转动180度,再看,哪个是白天?哪个是夜晚?连续转动,北京和纽约出现了什么情况?(昼夜更替)也就是说昼夜更替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地球的自转)在转动中观察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见到日出?当北京是正午时,乌鲁木齐也是正午吗?指导学生看书p10图1.18并请学生解释北京的畅畅和美国的姨妈在同一时刻电话问候,为什么时间不同?总结:由于地球自转,东西位置也就是经度不同的地方,时间是不同的。

板书:2、产生地方时差以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为例,在同一时刻,不同城市,时间不同。

地球除了围绕地轴不停转动之外,还怎样转?(围绕着太阳不停转动,这就叫地球的公转)板书:二、地球的公转(一)、公转的规律1、概念2、方向3、周期4、特征用地球运行仪演示地球的公转,在演示时,注意看,地球自身在转动吗?地轴是倾斜的还是直立的?地轴的北极指向有没有变化?地球公转的方向是怎样的?讲述:从演示中可以看到,地球在公转时也在自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