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前言 (2)第一章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 (2)第二章安丘市中小学、幼儿园现状及分析 (3)一、现状概况 (3)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3)三、各学校现状情况统计 (4)第三章规划范围、期限、依据、原则及指导思想 (14)一、规划目的 (14)二、规划范围和规划期限 (14)三、规划依据 (14)四、规划原则 (15)第四章中小学规模预测 (16)一、人口预测 (16)二、学生数量预测 (16)第五章中小学幼儿园配建标准 (19)一、幼儿园配建标准 (19)二、中小学配建标准 (20)三、普通中小学校园规划设计要点 (21)四、校内体育运动场的设置原则............................................... 21 第六章镇街中小学幼儿园规划布局.. (21)一、规划依据 (21)二、规划目的 (22)三、规划要求 (22)四、幼儿园规划 (23)五、农村中小学规划配建指标 (24)六、农村中小学规划布局 (25)第七章市区中小学幼儿园规划布局 (32)一、基本对策与规划目标 (32)二、市区幼儿园布局规划 (32)三、市区中小学布局规划 (33)第八章近期建设规划 (39)一、近期建设规划指导思想 (39)二、近期中小学布局规划的年限及需求分析 (39)第九章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规划实施建议 (39)前言教育是百业之基,是民族进步和国家振兴的基础,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和创造力的根本途径。
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必须依靠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撑,依靠劳动者和广大市民素质的普遍提高,依靠广大市民受教育程度和质量的普遍提高。
由此,我们必须牢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基础教育泛指义务教育,我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和普通中等教育。
基础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基石,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奠基工程,基础教育的规划与质量关系到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关系到广大市民的整体素质,关系到一个城市的城市化水平和质量,关系到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后劲。
实现基础教育发展的效率、质量和机会公平,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当今世界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各国的教育改革也大多着力于基础教育的改革,他们确保基础教育发展的意识和措施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我们必须把基础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加快改革与发展的步伐。
为贯彻落实《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根据潍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潍坊市市区中心学幼儿园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决定对各县市区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进行专项规划编制。
同时,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尽管潍坊市、安丘市两级政府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基础教育十分重视,也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人民群众对基础教育的议论仍然很多,特别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框架拉大,城区不断扩展,城市建设速度日益加快,学校布点疏密不均,一些学校校舍破旧,部分学校超负荷运转,生均用地严重不足,无法配置必要的场室及设备设施,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更无法满足未来社会发展对基础教育的要求。
因此,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和调整中小学布局,是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第一章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由于基础教育在提高人口素质、消除文盲、减缓人口压力、促进环境保护、解决贫困问题、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赢得广泛的承认而成为全球携手共同推进的伟大事业,基础教育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取得积极的进展.在新世纪,健全的基础教育是人类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基础,是进一步教育和培训的基石,是任何国家提高教育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进步的关键所在,其发展将表现出以下基本趋势:1、继续扩大基础教育的手段和范围,进一步实现基础教育的普及这仍然是现在和将来一段时间内世界基础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国际上已有的经验表明,常规的教育方式往往不能满足不同群体的特殊教育需要,只有扩大教育手段、实行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才能切合被服务群体的特殊教育要求,才能真正实现基础教育的普及。
从广义上说,基础教育是人人有能力掌握自身命运的基础,是人人走向生活的“通行证”,因此,只有“量体裁衣”的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学习潜能。
2、提高教育质量和相关性将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必须树立新的质量观念,即基础教育数量上的增加必须与质量上的提高并肩作战,教育质量不限于正规学校是衡量质量的惟一标准,学校或其他教育形式所提供的教育和教学是否切合学习者的需要,是否保证学有所用、是否具有相关性与针对性都是衡量质量不可忽视的重要指标。
基础教育的效益要比效率更加受到重视。
这意味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教育内容的改革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教育中长期存在的与社会发展,特别是与地方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将进一步得到解决,在教育体制的改革中,鼓励多种形式办学,吸收家长和社区参与学校教育,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强化地方教育管理部门的协调功能等做法将普遍受到重视。
3、基础教育课程结构和内容的改革势在必行一方面,知识的快速增长使知识的更新和新知识的传播成为必然;另一方面,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日益紧密,教育有责任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各类人才。
如何在不增加课程负担的前提下,保证课程内容的全面性和相关性;如何在不损失课程传播人类优秀文化和价值观的长远目标下,保证课程对当前新的重大社会问题作出积极反应;如何在保证内容连贯性和重点突出的前提下,保证课程满足不同学习者多样化的兴趣需要;如何在科学技术日益深入社会生活的现实环境中,定义核心课程并保证所定义的那些基本能力能够确实有效地运用于日后的成人生活。
所有这些问题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面临的和必须加以解决的重要问题。
4、提高师资质量,是保证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世界教育报告》的中心内容就是“教师和变革世界中的教学工作”,中小学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本身的道德素养对学生的今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特别强调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水平和使用新技术的能力,认为互联网介入教育带来了教学方式从“教学中心”到“学为中心”的转变,但是,如果在教育实践这一环节上没有人能够很好地理解和使用这一技术,给教育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并在教育过程中充满信心地使用新技术,信息技术是不能真正有益于教育的。
只有教师对新技术表现出兴趣和应有的批判精神,才能引导学生在如潮的信息面前学会选择和取舍,不囫囵吞枣。
因此加强教师的新技术培训是师资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
5、加强道德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基础教育阶段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长期负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基础教育的高级官员奥德内斯认为,虽然20世纪造就了一代在计算机和知识开发领域里的专家,而这些专家在价值观念、生活技能、对多样化持宽容与尊重的态度方面却不那么完美。
换句话说,这个世纪的教育在倡导人类和平共处方面存在缺陷,如何加强年轻一代的道德教育是我们教育界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第二章安丘市中小学、幼儿园现状及分析一、现状概况安丘市处于山东省一体两翼发展格局的主体部分,属于青岛、潍坊城镇密集区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潍坊核心城市圈的五个次中心城市之一,担负着与中心城市互补的区域职能。
“十一五”期间,安丘市基础教育工作得到较快发展,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明显提高,基础教育呈现出快速、持续、均衡、优质发展的良好态势。
截止目前,全市共有普通中小学121所(处),幼儿园168所,小学在校生为54106人,初中在校生为30141人,幼儿园在校生为18529人。
(一)幼儿园现状市域现有幼儿园168所,775班,2010年在园幼儿18529人。
市区现有幼儿园52所,218班,在园人数6854人。
镇街现有幼儿园116所,557班,在园人数11675人。
(二)小学现状市域现有小学92所,1200班,2010年在在校生为54106人。
其中市区小学有16所,480班,2010年在在校生为21465人。
镇街小学76所,730班,2010年在在校生为32641人。
(三)中学现状市域现有初中29所,1200班,2010年在在校生为30141人。
其中市区中学有9所,280班,2010年在在校生为14091人。
镇街中学20所,320班,2010年在在校生为16050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幼儿园存在问题:市域幼儿园存在问题:1、各乡镇、街道幼儿园总量不足,存在着入托难现象;2、各幼儿园建设标准及建设档次过低,缺乏独立用地和设施;3、班额差距过大。
4、整个市域幼儿园分布呈现出东密西疏的特点。
部分山区乡镇幼儿园规模小、数量少,难以解决入托问题。
市区幼儿园存在问题:1、老城区幼儿园数量多,规模小,缺少独立用地;2、新区幼儿园配建不够,3、班额差距过大,部分幼儿园不足20人/班,也有的达到80人/班;4、建设标准过低,缺少相应设施。
(二)中小学存在问题:1、布局发展不均衡。
随着城市改造的加速、城市容量的扩大,老城区学校的布局及学校规模已与城市的发展不相适应。
市区学校在办学条件、教学质量和师资配备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大部分学校的校园建设与省、市确定标准差距较大,绝大部分的学校存在用地规模小,配套设施不完善等,生源分配不均衡,教学质量高的学校存在严重的超规模办学状况。
由于热点学校都存在用地不足,又存在超规模办学的情况,学校运动场所及绿地不达标,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
2、生源相对集中,相应问题突出。
3、对城区学校布局缺乏有效的管制。
(1)缺少协调统一的城区中小学布局规划,到目前为止,由于种种原因,安丘市一直没有一部完整的、具备法定地位的城区中小学布局规划,致使在城市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中小学空间布局未得到相应的有效调整,使得中小学空间布局出现了新的失衡,优质教育的空间未得到有效的拓展,基础教育的发展无法满足城市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
(2)房地产开发不能配套,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中小学校配套建设与住宅开发不同步,按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以及规划设计条件,需配置的学校没能按规范配备到位的情况普遍存在,开发商对新建小区入学学生的解释往往是“到附近学校就学”,而忽略了该学校的学生容量。
一旦住宅开发完成,居民入住后,再落实教育设施的配套难度很大,有关部门应该采取有效的组织方法和管制手段。
(3)对城区中小学布局调整,缺乏有效的措施。
在城市建设快速推进的过程,需要对其中部分中小学进行用地置换,以优化基础教育的布局结构。
随着土地的不断增值,已有学校的扩展用地受到了极大地制约,而随着周边居住人口的不断增加,部分学校已不堪重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