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4章 杂环化合物

第14章 杂环化合物

反应强烈,易得多卤取代物。为了得一卤代(Cl, Br)产物,要采用低温、溶剂稀释等温和条件。
Br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
O
O
O 稀释
O
Br
(86 %)
Br Br N H
Br Br Br2, 0℃ EtO H
NB S
N H
N H
Br
1.亲电取代反应 小 结:
因吡咯、呋喃、噻吩的环上电子云密度比苯大, 故比苯活泼。取代基进入α 位。 亲电取代反应活性:吡咯>呋喃>噻吩>苯。 吸电子诱导:O(3.5) > N(3.0) > S(2.6) 给电子共轭:N > O > S 综合:N贡献电子最多,O其次,S最少
吡咯、呋喃不太稳定,磺化时直接使用质子酸会 发生聚合或开环,所以使用较温和的磺化剂:吡啶 与三氧化硫的加合物。
N + SO3 CH2Cl2
室温
N SO3
HCl
N SO3
N H 100℃ N H
SO3-
N H
SO3
-
SO3H N H
HCl
N SO3
O ClCH2CH2Cl r.t.days O
N H
SO3H O
五元杂环的反应有两点需要注意: (1)呋喃、吡咯、噻吩对氧化剂都敏感, 遇到氧化剂时环都很容易被破坏。 (2)呋喃、吡咯、噻吩在酸性条件下能不同程 度发生质子化。吡咯在强酸作用下会发生聚
合生成吡咯红;呋喃在稀酸水溶液中质子
化发生在氧上,会导致开环反应发生。相对来说 噻吩对于酸比较稳定。
(1)磺化反应
第14章 杂环化合物 内容提要: 一、杂环化合物的定义、分类与 命名 二、五元单杂环化合物 三、六元单杂环化合物 四、稠杂环化合物
一、杂环化合物的定义、分类与命名 (一)定义
广义来讲,构成环的原子除了碳原子外,还含有一个 或多个非碳原子(杂原子)的化合物称为杂环化合物 。
常见的杂原子(hetero-atom):N、O、S 。
一、杂环化合物的定义、分类与命名
O O
O
环氧乙烷
O 氮杂环丙烷 γ-丁酸内酯 γ-丁内酰胺 马来酸酐
N H
O
O
N H
O
这些化合物中虽然含有杂原子,但不稳定 易开环,性质类似于开链化合物。习惯上认为 的杂环化合物是: 定义:含有杂原子,具有芳香性或一定程度稳 定性的环状化合物叫杂环化合物。
一、杂环化合物的定义、分类与命名 (二)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单杂环 五元杂环、六元杂环。
异喹啉 (isoquinoline)
吲哚 (indole)
1. 基本杂环结构
杂环与杂环的稠合:
6 1N 2 5 4
N N H N7
8 7 6 5
9
1 2 3 4
3
9
8
嘌呤 (purine)
10 吖啶 (acridine)
N
几个重要的含氮杂环化合物
吲 哚 喹 啉 左 并 苯
4 5 3 (β ) 2 (α )
第14章 杂环化合物
杂环化合物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是有机化 合物中数目最庞大的一类。邢其毅先生在给花 文廷《杂环化合物》一书的序言中写到:杂环 化合物占有机化合物总数的65%,论文占有机 化学的1/3…..。 生物体内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两大色素: 血红素和叶绿素具有杂环; 对生物的生长、繁殖、遗传、变异起决定性 作用的核酸具有杂环。
为什么吡咯分子的偶极矩与四氢吡咯 的方向相反?
N H
N H
2. 吡咯、呋喃和噻吩的化学性质
(1)亲电取代反应 亲电取代活性比苯大, 且α位比β位活泼。
143pm -0.06 -0.10
pm N +0.32
H
13 8
吡咯的电荷分布和键长
富有电子的大π键。电子离域的 结果,使得杂原子上的电子云密 度降低,环上各碳原子的电子云 密度升高(杂原子的活化作用相 当于酚羟基),键长在一定程度 上发生平均化。
4 4 5
N3 N1 H
4 3 2 5 6
N N3
5 6
N
N1 H
2
2
吡咯
4 5 6 7
N1 H
咪唑
5 3 2 6 7 8
N
吡啶
4 3 2 1
1
嘧啶
6 5 4
N N7 N H
1
1N 2
3
9
8
间 氮 咪 唑 和 嘧 啶
吲哚
喹啉
嘌呤
嘧(啶)咪(唑)稠合是嘌呤。
记 忆 口 诀: 氮五吡咯六吡啶; 间氮咪唑和嘧啶; 吲哚喹啉左并苯; 嘧咪相稠是嘌呤。

指出下列杂环化合物中,各含有哪些杂环 母核?
( 1)
N N N H NH CH2 N
( 2)
O CH3 N N CH2 NH2
Cl N
+
S CH2CH2OH CH3
激动素(一种植物激素)
维生素 B1(硫胺素)
(1)含嘌呤环和呋喃环 (2)含嘧啶和噻唑环
2.取代杂环的命名(P.298)
编号的原则:对于单杂环,从杂原子开 始,用阿拉伯数字(或α、β、γ)表示; 若同一环上有多个杂原子,则按O、S、NH (仲氮)和N(叔氮)的顺序编号。
5 6 7 8
4
CH3
NH2
6
3
N CH3
1 N 2
2
5 4
N7
8
1
N
3
N H
9
1,4-二甲基异喹啉 1,4-二甲基异喹啉 (1,4-dimethylisoquinoline)
6-氨基嘌呤 6-氨基嘌呤(腺嘌呤, A) (腺嘌呤)
(6-aminopurine, adenine)
2.取代杂环的命名
有时,为了命名的方便,也将杂环作为取代 基,以官能团作为母体来命名。
通常用比较温和的非质子硝化剂,且在低温下进行。
O O O
=
CH3COCCH3 + HNO3
= =
CH3CONO2 + CH3COOH
乙酰硝酸酯
O N H + CH 3CONO2 Ac2O 50℃ N H NO2 NO2 + N H β-硝基吡咯 17%
α-硝基吡咯 83%
(2)硝化反应
O
+
S
CH 3CONO 2
+
Α-呋喃磺酸或 呋喃-2-磺酸
N Cl H
(1)磺化反应
浓H2SO4 S 室温 S SO3H
浓H2SO4 室温
噻吩环较稳定,磺化可在室温下直接使用浓硫酸, 生成的α-噻吩磺酸溶于浓硫酸。苯在室温下不与浓
硫酸反应,据此,常用浓硫酸洗涤来除去苯中的噻吩。
(2)硝化反应
呋喃,吡咯和噻吩易氧化, 一般不用硝酸直接硝化;
4 5
O1
3β 2α
N S CH3
H 3C
N N H
CH3
2-甲基呋喃 (α -甲基呋喃) (2-methylfuran)
5-甲基噻唑 5-methylthiazole
4-甲基咪唑 4-methylimidazole
3. 稠杂环的命名
对于稠杂环则有固定的编号顺序,通常是从一端开始, 依次编号,公用的碳原子一般不编号,并尽可能使杂原 子的编号较小如喹啉、异喹啉和吲哚。值得注意的是嘌 呤,不仅公用碳参与编号,而且编号的顺序很特殊。
(三)吡咯的重要衍生物
2.叶绿素
叶绿素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必须的催化剂。光 合作用的实质是绿色植物将太阳的光能转化成化学能 的过程。叶绿素由“现代有机合成之父”Woodward历 时4年经30多步反应,于1960年合成。(1965或诺奖)
(三)吡咯的重要衍生物
3.维生素B12
1926年发现肝脏提取 液可治疗恶性贫血, 1948年得到纯品暗红 色的结晶物。1954年 测得其结构。 合成工作在Woodward 的组织下前后有19个国 家的一百多位化学家参 加,经95步反应,历时 11年,于1972年宣告完 成。VB12的合成被成为 有机化学界的“阿波罗 登月”。
(四)、含两个杂原子的五元杂环化合物 (一)唑的结构和物理性质
N S 噻吩 N H 咪唑 N
H 3 N C H C C H N H
1
S和仲N原子上的孤对电子处于P轨道,参与共轭; 叔N原子的孤电子对处于SP2杂化轨道,未参与共轭。 水溶性比相应单杂环高。
(二)咪唑
1. 咪唑的酸碱性
结构特点:有一个氮原子的孤电子对未参与杂化, 既能与水形成氢键,又能与质子结合。
O
CHO
2-呋喃甲醛(糠醛)
2-furan formaldehyde
3-吡啶甲酸 3-pyridine formic acid
COOH N
二、含一个杂原子的五元杂环化合物
(一)呋喃、噻吩和吡咯的结构与性质 1. 呋喃、噻吩和吡咯的结构
Z Z
呋喃、噻吩和吡咯的结构
Z= O、S、N
杂原子均为sp2杂化,形成的都是
亲电取代活性比苯大, 且α位比β位活泼。
143pm -0.06 -0.10
pm N +0.32
H
吡咯的电荷分布和键长
137pm
13 8
富有电子的大π键。电子离域的 结果,使得杂原子上的电子云密 度降低,环上各碳原子的电子云 密度升高(杂原子的活化作用相 当于酚羟基),键长在一定程度 上发生平均化。
1. 吡咯、呋喃和噻吩的结构
稠杂环
苯环和杂环稠合、杂环和杂环稠合。
(二)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1.基本杂环结构 3 (β ) 五 4 5 2 (α ) 元 O1 五 一 呋喃 杂 (furan)
4 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