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设计任务书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博物馆建筑的基本特点及内部空间组成要求。
2、学习并掌握博览建筑平面空间组合的方法,有机处理建筑与环境之间以及建筑内部的功
能流线和交通流线,合理处理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衔接过渡、单体建筑与整体环境的关系。
3、学习并掌握博览建筑的功能要求、结构要求、消防要求等;建立建筑、技术、构造等基
本概念。
4、立面设计和体型设计要求符合建筑形式美得规律,创造有个性的吻合博览建筑特性的建
筑形象。
二、课程设计任务与要求
(一)设计任务书
1、设计任务
某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被称为“XX之城”(注:XX为当地有地方传统特色的物品,如丝绸、茶叶、笔砚等等,由学生自定)。
近年来经考古工作出土数量众多的文物,原有博物馆规模和设施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经政府研究决定,异地新建XX博物馆,专门展开城市各个历史年代有关XX的出土文物。
新馆规模控制在3800m2(正负5%)。
该项目地处该市规划的文化中心区中心广场西侧,南面为城市绿化带,北面隔路为规划中的市图书馆,西面为办公建筑。
详见地形图(后附)。
地势平坦。
2、设计要求
(1)规划的建筑红线范围详见附图。
(2)总平面应充分考虑博物馆不同出入口与城市环境的有机关系,布局应与中心广场协调。
室外场地应组织好人流与车流以及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停放。
(3)停车位控制指标:机动车泊位:8辆;自行车泊位:200辆。
3、建筑组成及要求
(1)陈列服务区。
展厅(可设3~4个展区)3X400 m2;。
临时展厅(含展具储藏间)200 m2;。
报告厅200m2;。
商店100 m2;。
室外雕塑陈列(不计入建筑面积)。
(2)文物库房区。
文物库350 m2;。
珍品库100m2;。
技术工作室(修复、照相、复制等)350 m2;
(3)行政办公区。
馆长室2X15 m2;。
会议室60 m2;。
接待室30 m2;。
行政办公室4X15m2;
(4)业务工作区。
研究中心100 m2。
图书资料中心200 m2
(5)其他
包括各功能区的水平与垂直交通面积、公共休息空间、卫生间等。
(设备用房另设,本次设计不予考虑)
4、图纸内容及要求
(1)图纸内容
A.总平面图1:500(全面表达建筑与原有地段位置及道路关系。
要求画出准确的屋顶
平面并注明层数;画出详细的室外环境布置,包括铺地、绿化、小品及自行车停放场地等;标注建筑各出入口位置。
)
B.各层平面1:200(报告厅要布置座位;首层平面表现局部室外环境,画剖切标志;
各层平面标注层高,同层中有高差变化时必须注明。
)
C.立面2~3个1:200(要求至少有一个立面表现主入口)
D.剖面1~2个1:200(要求剖到主门厅,剖或看到主楼梯;剖面图应准确反映梁、板、
柱、墙、门窗、楼面及屋面的结构关系;标注层高。
)
E.透视或鸟瞰图(外观透视图大小不小于40cmX40cm)
F.设计说明及技术经济指标(指标包括:总建筑面积、建筑占地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
建筑高度)
(2)图纸要求
A.图纸规格:纸张为A1大小绘图纸(或750mmX500mm),表现手法水粉、水彩自定。
B.每张图要有图名(或主题)、姓名、班级、指导教师。
房间不得用编号表示。
C.鼓励设计者用模型表达,并可附一定的模型照片,但模型照片不代表透视图。
5、地形图(见下图)
(二)教学进度与要求
1、讲解设计任务书,参观有关博览类建筑。
(课后收集有关资料,并做调研报告) (第1周)
2、讲授原理课,分析任务书及设计条件,第一次徒手草图,做体块模型,进行多方案比较
(2~3个)。
(第2、3周)
3、修改一草,进行第二次草图设计。
(第
4、5周)
4、讲评二草,并修改,绘制正草。
(第6、7周)
5、绘制正图,附模型照片于图中。
(第8周)
(三)参观调研提要
1、结合实例分析博览建筑平面组合有什么特点,采取什么方式?
2、建筑风格如何体现博览建筑的特性?
3、如何合理解决客流、货流等几种不同的功能流线?
4、如何处理建筑主次出入口与城市道路的关系?如何创造优美的室外环境?
5、建筑公共休息空间是否体现对人的关怀?人流引导、空间环境、服务设施等是如何进行
处理的?
6、各个陈列室如何进行组合?人流是否顺畅?有否走回头路?在流线上是否能全部观赏
到展品?
7、陈列室内部陈列怎样布置?是否方便观看欣赏?
8、陈列室的室内空间环境怎样?采光口如何处理?如何避免发生眩光现象?
9、找出1~2个你认为设计精彩的地方,说出理由并画出草图?
10、找出1~2个你认为设计不合理的地方,说出理由?
(四)参考书目
1、建筑设计资料集(4)。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2、邹瑚莹。
博物馆建筑设计。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4、《建筑学报》,《时代建筑》等相关的专业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