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在课堂中的运用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在课堂中的运用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在课堂中的运用-中学数学论文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在课堂中的运用
江苏淮安楚州中学汤飞
自主合作探究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预习自学—自学置疑—创设情境—合作讨论—师生共析—测试反馈—小结反思”。

一、高中数学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高中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求学生从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中走出来变为信息加工的主要力量、知识层面的主动操作者。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对教师的要求就是教师必须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操作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

二、高中数学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内容选择
有的老师不管内容、课型是什么,每节课都让学生自主探究。

刚开始学生可能觉得新鲜,时间一长就懒得讨论了。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因为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自主探究的。

例如,一节数学试卷讲评课,有的题目难度大,学生再讨论也不一定有结果,但对于一些已做过多次,还是出错的题目,自主合作探究就很有用了。

三、高中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操作过程
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数学教学自主探索式教学模式的操作过程如下:
(一)预习自学
课堂“教学”正是为了课外“自学”,“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因此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根据“预习提纲”提供的要求、方向去自我确定学习目标、重点、方法。

要想达到上述效果,必须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预习方法:
1.读——预习首先要“读进去”
要细读、深思;对不懂的地方,要找出问题,以便课上力争听懂,取得好的效果。

2.圈——即划、批、写
预习时,应该边读边写。

“划”就是划关键字、划重点。

“批”就是把自己的体会、看法写在旁边。

3.疑——这是预习的深化
疑,就是要求在精读教材、思考揣摩教材有关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去钻研教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4.思
预习后,自己合上课本想想:这节内容讲的是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需要在课堂上解决?
(二)自学置疑
开始上课时,教师给出学习目标,并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

由于学生抓住预习这一重要环节,发现了许多问题急需解决,在学习目标的指导下对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也有了进一步的明确,从而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三)创设情境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
实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1.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
2.创设质疑情境,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3.创设想象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
4.创设纠错情境,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
(四)合作讨论
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激励启发学生进行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合作讨论的基本模式有:
1.竞争式合作讨论模式:两个或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或学习情景,进行竞争性学习,看谁能够首先达到目标
2.协同式协作学习模式:多个学习者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者发挥各自的认知特点,相互争论,互相帮助,相互提示或是进行分工合作。

3.伙伴式协作学习模式:学生有许多可供选择的学习伙伴,学生根据自己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寻找正在寻找存类似问题的学习者,选择其中之一结为学习伙伴,当其中一方遇到问题时,双方便于相互讨论
4.角色扮演模式: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分别扮演“教师”与“学生”的角色。

在本环节中教师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给学生自主独立思考的时间;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合作讨论学习必须是在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学习。

(五)教师解析
经过充分的自学和讨论,学生对本节内容、重难点及解决方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和理解,并具备了一定的应用本节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本节知识点的内涵、外延、本节知识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及本节知识的进一步应用还不能达到本节的学习目标。

需要教师对本节知识的进一步的阐述和强调,使学生对本节知识形成清晰的认识,能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讲解要适可而止,点到为止仅仅针对学生提出的带有普遍性的、教师也有同感的,应用比较广泛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强调。

(六)测试反馈
本环节主要是针对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行检测反馈。

学生在经过自学、置疑、解疑、教师点拨后做一套本节的检测题,了解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七)小结反思
结束前,由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方法,本节应注意的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