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师范学院2015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二〇一五年十二月前言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是教育部2009年3月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实行区市共建以崇左市为主的办学体制;2013年获学士学位授予权;2015年12月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基础教育师资和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学科专业建设为核心,以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和协调发展,把学校建设成为适应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在区内有一定影响力,在同类院校中处于先进水平的富有师范、民族和边疆特色的应用型大学。
2015年,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巩固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切实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现将2015年本科教学质量情况报告如下:目录1 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1)1.1 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1)1.2 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1)1.3 在校生情况 (2)2 师资与教学条件 (2)2.1 师资队伍 (2)2.2 教学条件 (3)3 教学建设与改革 (4)3.1 人才培养方案 (4)3.2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5)3.3 专业建设 (5)3.4 课程建设 (5)3.5 教材建设与管理 (5)3.6 教学改革 (6)3.7 实践教学 (7)3.8 毕业论文(设计) (7)3.9 创新创业教育 (8)4 质量保障体系 (8)4.1 树立本科教学质量理念 (8)4.2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基本健全 (9)4.3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效运行 (9)5 学生学习效果 (11)5.1学生学习满意度 (11)5.2 毕业与就业 (12)5.3 学生成就 (12)6 特色发展 (14)6.1倾心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教师培养 (14)6.2致力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创新 (15)6.3增强边境地区经济发展智力支持 (15)7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6)7.1存在的问题 (16)7.2 改进措施 (17)8 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个案分析 (19)8.1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 (19)8.2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28)1 本科教育基本情况1.1 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学校以遵循教育教学发展规律为前提,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为目标,改革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扎根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一线,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合作能力强的基础教育师资和应用型人才。
为边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高校,学校坚持服务面向:立足崇左,服务广西,面向全国,辐射东盟。
1.2 本科专业设置情况学校坚持多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建设思路,截止2015年,共设有31个本科专业(其中11个教育专业或方向),涉及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及艺术学8个学科门类。
表1 本科专业分布一览表序号学科门类专业数所占比例(%)备注1 经济学 1 3.232 法学 1 3.23 教育方向1个3 教育学 2 6.454 文学 3 9.68 教育方向2个5 理学 5 16.13 教育方向4个6 工学 6 19.357 管理学 6 19.358 艺术学7 22.58 教育方向2个1.3 在校生情况1.3.1 学生人数2015年,学校有全日制在校生11341人,其中普通本科生10185人,占89.81%,专科生1156人,占10.19%。
1.3.2 生源质量随着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认知度逐年提高,对考生的吸引力也大大增强。
2015年,我校除了在广西招生外,还面向福建、广东、贵州、海南、甘肃、湖南、江苏、陕西、山西、云南等10个省招生。
在学校录取的2758名本科生中,区外学生483人,占招生总数的17.51%,大部分省录取分数均高于当地投档控制线,生源质量较高。
从广西区内生源来看,2015年我校录取分数线少数民族考生理科383分、文科445分,分别高出投档控制线63分和65分,汉族考生理科393分、文科460分,分别高出投档控制线73分和80分。
2 师资与教学条件2.1 师资队伍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专任教师的年龄、职称、学位、学缘结构等不断优化。
2015年新增博士13人,硕士40人;新增正高职称7人,新增副高职称14人。
师资队伍总体结构合理,教师数量和整体素质能够适应学校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学校有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人选13人。
2.1.1 生师比2015年,学校有专任教师520人,外聘教师90人,在校学生折合数11555人,生师比 20.45:1 ,专任教师数量基本能满足教学需要。
2.1.2 职称结构学校专任教师中有正高职称59人、副高职称105人,高级职称教师占31.54%。
2.1.3 学位结构专任教师中有博士33人、硕士350人,硕士以上学位人员占73.65%。
2.1.4 年龄结构专任教师平均年龄38.3岁。
45岁以下教师409人,占 78.65 %。
其中:36-45岁教师169人,占 32.50 %;35岁以下教师240人,占 46.15 %。
师资后备力量充足。
2.1.5主讲教师在本科教学中,主讲教师人数为474人,其中符合主讲教师资格的专任教师为46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7.26%。
2015年,学校有在岗教授 33 人,其中主讲本科课程 30 人,占教授总数的 90.50 %。
学校当年共开设本科课程4060 门次,其中教授授课 205 门次,占开设课程门次的 5.05 %。
2.1.6 教学科研水平2015年学校获国家社科1项,教育部部级2项,省级7项(社科6项,自科1项),厅级46项。
新增民族院校特色学科2个。
2015年度学校获得纵向科研项目立项资助共计447.1万元。
学校教师出版学术著作(含教材)11部;发表学术论文328篇,其中(EI)7篇,(ISTP)4篇,核心73篇;获批发明专利1项。
2.2 教学条件2.2.1 教学经费学校坚持经费投入向教学一线倾斜,严格管理经费预、决算,优先保证本科教学经费投入。
2015年,学校本科教学日常运行经费支出1595.89万元,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经费支出1381.11元。
投入本科专项教学经费1357万元,其中,实验教学经费165.52万元,生均本科实验教学经费200元,实习经费85.30万元。
生均本科实习经费438元。
2.2.2 教学行政用房学校现有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165491.9㎡,生均14.65㎡。
学生宿舍面积9.42万㎡,生均8.31㎡。
学校实验室总面积28658.2万㎡,生均实验室面积为2.72㎡。
各类教室、实验室等均能满足人才培养需要。
有各类教室135个,座位数8869个,其中多媒体教室125个,座位数8349个;外语教学语音室10个,座位数520个。
2.2.3 仪器设备2015年我校教学科研设备值9083万元,教学科研设备生均值7860元,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台数21.5台。
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2693万元。
2.2.4 图书资料学校图书资料建设能满足教学基本需要,利用率较高。
2015年,投入图书资料建设经费270万元。
学校图书馆现有馆藏纸质文献92万余册,2015年新增纸质图书6.1万册。
有电子图书63万种(其中外文电子图书2万种)。
2015年,学校图书馆数据库访问量640万人次、纸质图书借阅量21.6万册次。
2.2.5 信息资源学校校园网络现有网络信息点3000个,校园网出口带宽230Mbps。
覆盖主校区所有的办公区、教学区和生活区。
为教学、科研、招生与就业、网络办公、财务管理、服务社会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信息服务。
3 教学建设与改革3.1 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定位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突出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的,因此对2015年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将课程设置分为4个平台,即公共课平台、学科专业基础课平台、专业课平台、实践教学平台。
其中公共课平台包括公共必修模块和公共选修模块;学科专业基础课平台包括学科专业必修模块和专业选修模块;专业课平台包括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和专业任选课程模块;实践教学平台包括课程实践模块、专业实践模块和素质实践模块,人才培养方案日趋合理和完善。
学校组建了由校内外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深入调研,科学论证,制定了突显“师范性、民族性、边疆性”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中心,以素质为目标的课程体系。
各系在制定各专业的开课计划、任课计划和课程教学进度计划时,都能严格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把教学异动率控制在10%以内,其中2014-2015学年教学异动率为5.14%。
3.2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学校主要是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对现有的本科专业采用“知识+能力+素质”融合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学科基础教育和人文教育;加强学生基本实践能力培养和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大力开展第二课堂实践教育,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作为师范院校,学校继续在汉语言文学、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和化学4个专业中试点了“卓越教师班”的教育,试点培养优秀的中小学师资。
3.3 专业建设学校专业建设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升改造传统专业,扶持做强优势专业,保护巩固基础专业,稳步发展新兴专业。
学校现有区级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1个、区级优势特色专业(群)7个、校级特色专业2个。
2015年新增本科专业2个(舞蹈表演、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总数达到31个。
3.4 课程建设学校注重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大力充实和扩展基础类、专业类和人文素质类课程,努力增开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为学生提供优质课程资源,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空间。
2015年全校开设的公共选修课 116 门。
2015年,全校本科课程教学班 4060个(不含实践环节课程)。
其中30人及以下教学班 1188个,31-60人教学班 2659个,61-90人教学班 174 个,90人以上教学班39 个。
3.5 教材建设与管理学校鼓励教师在做好课程建设的基础上编写校本教材。
2015年教师主编或参与编写教材11部。
同时,为规范教材的选用程序和提升教材的质量,学校长期坚持任课教师、教研室主任、系(部)分管领导以及教务处审核的教材征订程序,并规定优先征订国家级和省部级优秀教材,保证了优秀教材进课堂。
3.6 教学改革学校积极抓好教育教学改革质量工程项目的申报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