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理论假设及基本态度:正向:(1)以积极的视角,关注来访者身上正向的资源;(2)朝向未来,朝向问题解决。
来访者更现实,不会陷入过去焦点短期咨询的基本观点:1、问题:(1)“问题症状”同时具有正向功能;例子:孩子打架,实际上是期望离异父母和好!(2)着重问题的解决,而非对原因的探讨。
西方谚语: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问题的起因到结果往往经历了很多个环节,咨询的大量时间往往花在对原因的寻找上,而找到了原因也不一定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2、来访者:(1)来访者是有能力、有资源的问题解决者,即相信来访者本身就具有改变现状的资源。
(2)来访者是最了解他们问题的专家,咨询师是解决问题“过程”的专家。
咨询师只是“引发”来访者运用自己的能力和经验,从而“引发”来访者的改变,而不是“制造”改变。
(3)不存在抗拒的来访者,只有固执,不懂得变通的咨询师。
来访者没有按咨询师的要求和期望做事,是因为咨询师不懂得变通。
3、改变:(1)凡是必要例外,“例外”带出问题的解决;(2)重新建构问题,能够引发来访者的改变;(3)小改变引发大效应。
4 、“短期”的含义:(1)要最少的切入来访者的生活,并寻求方法尽快地结束咨询;(2)咨询是一个支持性事件;(3)不意味着比其他疗法所花次数更少,而是意味此种疗法有一些特殊的准则。
咨询的流程:1、建构解决的对话阶段:40分钟(1)目标架构;目的:邀请来访者进入咨询对话,理清他想要的目标,并建立咨询的工作目标。
作用:协助来访者明确其期待的目标,而不是一味的抱怨。
典型问法:你到这里来的目的是?(2)例外架构;目的:邀请来访者谈他所认为的问题不会发生的时候,或者是发现来访者想要的目标或者解决方式早已存在的事实与内容为何。
作用:引导来访者区分“问题发生时”以及“问题未发生时”,并且更注重后者的存在与意义。
当我们更注意没有发生问题的时候时,就可能使没有问题发生的时刻更能发挥它的功能。
典型问法:这个问题什么时候不发生?你想要的这个目标,什么时候发生过?(3)假设解决架构。
目的:邀请来访者进行脑力激荡,假想如果问题已经解决或目标已经达成时,他会是什么样子,跟现在有什么不同,并鼓励来访者去做目前可以做到的一小部分。
作用:开阔来访者的事业,使其从“问题可能可以解决”的认知中,找出问题解决的线索。
典型问法:当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或这个目标已经达到了,你的行为有什么不一样?2 休息阶段 10分钟目的:使咨询师(或与协同咨询师一起)就第一阶段谈话进行回顾与总结。
作用:(1)如果对话过程不如预期顺利,那么休息阶段正好可以终止不顺畅的对话,是咨询师跳离,重新认识来访者,重新加入与来访者互动的时机。
(2)咨询师可以回顾对话过程,跳离咨询情景,客观的整理与思索,或与协同咨询师讨论,从而整理出对来访者进行反馈的内容。
(3)来访者有机会思考咨询师所询问的问题,从而可能有新的体验与发现。
3 回馈阶段:10分钟(1)赞美;目的:引发来访者从新的正向的角度看待情境,对于从前批判自己“什么也没做”或“什么都没有做好”等,转而能发现自己是“做了一点有用的事的”,从而使来访者能更自发的寻找、回忆起许多例外的存在。
作用:使来访者发现自身资源的存在,提高为自己负责的能力与意愿,鼓舞来访者继续行动的力量,使来访者远离被批评的恐惧。
(2)信息提供;目的:为来访者提供专家的观点,研究成果或理论说明等,目的是协助来访者用新的角度思考问题与情境,或者为家庭作业提供行动脉络。
作用:对来访者进行知识的教育,提供另一种想法,以及为家庭作用提供架构。
(3)家庭作业。
目的:作为会谈的补充。
作用:促进来访者形成个人目标,鼓励来访者在生活中尝试一些改变。
焦点解决短期咨询认为咨询的时间与次数没有必要进行预设,不期待有所谓的连续,也不期待接下来的几次咨询与第一次有何不同。
其视每一次咨询都是第一次,也视每一次咨询都是最后一次,即每一次咨询就是一个咨询。
焦点解决短期咨询师:专注;温暖、好奇、耐心;接纳、真诚、同理心;幽默;正向聚焦。
第二部分: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的技术第二节:开场及目标架构1、开场对会谈程序的介绍2、目标架构-正向引导正向引导的问法及隐含假设:(1)你来这里的目的是?来访者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是重要的,而且来访者可以清楚的把它说出来。
(2)是什么事情促使你来这里的?这个问题比较模糊,可以使人联系到一个目标或者一种抱怨。
(3)你想要获得什么?来访者有一个想要获得的,可以具体描述的目标。
(4)你觉得我可以帮你什么忙?来访者需要为自己负责,咨询师只是帮他的忙,而咨询师如何帮得上忙,则需要由来访者告诉他。
(5)你今天来是想要改变什么?来访者来咨询是想要对某些事情做出改变的,而不只是抱怨。
3、目标架构-考量来访者的类型(1)游客型:因为其他人建议或带他来,才来做咨询的人---没有明确的咨询动机(2)抱怨型:认为别人需要改变,而不是自己需要改变---咨询师教育或修正他人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
(3)消费型:能够描述问题情境,能形成及说出咨询的目标,并且能够针对特定的问题,主动探索,愿意开始做一点不一样的,使情况好转的行动。
如何应对游客型来访者:游客型的来访者由于没有明确的咨询动机,因此很难开始真正的咨询。
有的咨询师试图告诉来访者咨询的重要性,但是可能会造成一方努力说服,另一方坚持不需要的状况,这必定在双方间产生隔阂。
咨询师可以:(1)辨认出游客型来访者;(2)尽可能的尊重、亲和及同理来访者;(3)永远站在来访者的一边;(4)就来访者的话题开始引导;(5)给予许多的赞美与鼓励;(6)肯定来访者的到来;(7)会谈后不留作业。
如何应对抱怨型来访者:(1)了解来访者会抱怨,说明他对问题抱有期待。
这种期待首先就值得咨询师的肯定;(2)肯定抱怨者对他人及事物的细微观察。
(3)提供观察型或思考型的作用,引导来访者从负向的抱怨转向懂得欣赏生活中正向,值得肯定的部分。
注意:消费型来访者虽然是焦点解决短期咨询最期待的来访者,但是来访者的类型可能转化。
正向的开始,通常是先将来访者看作是消费型来访者。
4、目标架构-设定良好的目标目标应是来访者想要的目标,而不应是咨询师认为来访者应要的目标。
好的目标具有如下标准:(1)用“正向”的语言叙述:在描述一个目标时,用“会”去做什么,“会”去想什么的表达方式,而非“不会”去做,“不会”去想什么的叙述。
通过引导来访者的正面述说,将会促使来访者思考他想要达到的目标,并且引发来访者他想要拥有的、想要达成的景象,而非停留在负面的抱怨。
(2)以过程的方式进行描述:用一连串行动、想法来动态的描述想要达到的目标。
如来访者说:我希望想起他时,能感到很平静。
咨询师引导:当你想到他,内心感到平静时,你的表现是什么样子的呢?来访者说:我希望我也能表现得象个好学生一样。
咨询师引导:当你象个好学生时,你的表现是怎样的呢?(3)存在于“当下”的此时此刻:解决方案是来访者可以立刻或者可以继续去做的行动。
将来访者的目标拉回此时此的的做法是询问来访者如果已经朝这个远程目标前进时,或者假设已经达到这个远程目标时,他的行为会有什么不一样。
这样,来访者可能意识到,他描述的这些不一定要等到很久的将来才可能去做。
如果来访者愿意做他所描述的一小点行动,都有可能为他所面对的事情带来大的改变。
(4)越具体越好最具体的目标:他们能做的行为,他们能想到的对自己的内在对话。
如来访者说:我想更坚定一些,而不是总犹豫不决的。
咨询师引导:当你更坚定时,你的言行会有什么不同呢?或当你更坚定时,别人看到你和现在的你有什么不同呢?(5)由小步骤开始:改变是在来访者控制范围之内的,来访者付出努力即可达到的目标。
常见问话:当情形有所好转时,最先可以看到的征兆时是什么?当事情有所改善时,你想第一个可以做出的改变是什么?说明:有的来访者对通过咨询改变现状持有很高的期望,此种提问方式可以帮助来访者形成合理的目标。
(6)用来访者的语言:咨询师要确定咨询的目标是来访者想要实现的目标,而非是咨询师自认为对来访者好的目标。
第三节:例外架构例外架构使用的情形:(1)来访者已有清晰的目标,促使其形成行动时;可以问:你什么时候做过一些想要发生的事情。
如“你希望向你的妻子说出你的感受和需要。
你什么时候曾经向她说过一点你的感受和需要呢?”通过这样的询问,咨询师可以帮助来访者发现他曾经做过的,朝向他目标的行为,继而咨询师可以鼓励来访者多做他曾经做出的有效行为,从而实现问题的解决。
(2)来访者没有清晰的目标,促使其形成目标时;可以问:什么时候问题不会发生?例:“那你什么时候看到别人去学习时,自己不紧张焦虑呢?”“就是我自己有时间计划,并安排的特别好,而且我学习很专心时就不会那么紧张焦虑了。
”于是,黑体部分就可能成为来访者的目标。
(3)引发来访者利用过往经验面对此时的问题时;“以前有没有遇到相似的困难,你那时是如何处理的?”“你想你需要做什么,做到使你能再次成功的做到过去能做到的事?”“过去的处理方法中,有没有什么可以适用与解决现在的困境的?”(4)当来访者提到好转,维持改变继续发生时。
可以问:“事情是怎么变好,怎么不一样的?”对例外架构的使用“永不嫌早”。
例外架构也可以用于形成来访者的目标,例:“我老板总是对我不满意,我无法和他相处。
”“什么时候你的老板不会对你不满意,你觉得能够和他相处呢?”第四节:假设解决架构概念:让来访者想象他的问题解决了,会是什么样子。
作用:(1)可以扩展来访者的视野,使来访者从“问题不可以解决”的认知中,找出问题解决的线索。
(2)能够来访者想象问题不再存在时的情景,进而创造出料想不到的解决方法。
使用情况:(1)当来访者很难形成正向目标时,或目标不明确时;(2)当来访者想不到“例外”时。
1、假设解决架构的提问方法:(1)奇迹问题:想象一天晚上你睡觉时有一个奇迹发生了,我们谈的问题消失了。
你睡觉的时候并不知道这个奇迹已经发生。
当你醒来时,你能发觉有奇迹发生的第一个迹象时什么?(2)水晶球问题:如果在你面前有一个水晶球,可以看到你的未来(或美好的未来),你猜想你可能会看到什么?(3)拟人问题:当问题已经解决时,如果我是墙上的一只老钟,正在看着你,我会看到你会做些什么不同的事?我怎得知你的感受已经不同了?你的家人又会如何知道呢?他们会有什么不一样?(4)解决问题:“如果这是最后一次咨询,当你走出去时,问题已经解决了,你会有什么不一样?”“当问题已经解决时,你如何可以得知?”“当你今天回家时,你的问题已经解决了,你想你的家里会有什么不一样?你太太对你会有什么不一样?你们的关系会有什么改变?”最理想的状况是来访者可以描述出美好的图像,咨询师可以追问:“现在有没有一些时候,会有一点点类似的情况发生过?那时什么情形?”“可不可以告诉我,你近来什么时候会想到做一点点你想做到的事情?”“你猜想一下,下星期你来的时候,你想要的改变已经开始发生一点点,那会是什么?”经常使用“近来”“一点点”,作用是:比较不会让来访者认为不可行或排斥,也就更容易从来访者的口中找到例外,找到一个目前可以推进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