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洋务运动(历史课前演讲)

洋务运动(历史课前演讲)

洋务运动
洋务:泛指一切与外国打交道的事务。(诸如外事
交涉、订条约、派遣留学生、购买洋枪洋炮、开矿
办厂等)
洋务派: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主
张与外国打交道、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 的群体。( 洋务派在中央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 核心。其主要力量是地方一些掌握实权的总督和巡抚, 代表人物是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洋务运动: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模仿、实施西式工 业化的运动,是一场维护封建皇权前提下由上到下的 改良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失败的封建统 治者的自救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创办新式海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教育领域
设立新式学堂 派人出国留学 (人才)
经济领域 军事近代化
军事工业 (军器)
民用工业 (交通\资金 \燃料)
1、破产——甲午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2、破产原因分析: (1)西方列强不希望中国富强
(2)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
(3)在中央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
革新派力量分散且有限.
洋务派
地方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洋务派认为,只要在封建制度中加 进一些西洋先进技术,可以镇压人民,可以自主自强,封 建统治便可长治久安,并认为筹办洋务,必定能得到列强 的支持
顽固派
以倭仁为代表的顽固派,高唱“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 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 礼义为干橹”,抵御外侮。
奕訢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
国际背景
中国是文明古国,进入封建时代,长期处于缓慢发展,社会系统相 对稳定、保守。从十三世纪开始,世界的大环境开始发生变化。西方资 本主义开始萌芽。农民和手工业者经过长期劳动,积累经验,改进了生 产工具,农业得到发展。纺织、冶金等开始出现机器。不仅提高了产量。 改变了人与人的关系,分化出各种不同的阶层。十三世纪,中国发明的 火药传至西方。西方人利用其制造出火炮和火枪。中世纪的封建城堡、 冷兵器、武士失去作用。城堡不在安全,军事上的改变宣告冷兵器时代 的结束,西方利用新式武器开始了殖民战争,对弱小国家进行无情的掠 夺。指南针的传入西方,应用于航海,使得发展较早的国家更有条件进 行殖民战争。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社会产品的丰富、商品经济迅速发 展、市场不断扩大,手工业的作坊更加专业化,促进商品的进一步发展, 生产力也被推动提高。开辟国外市场,进行资金的原始积累开始了。使 本国的劳动者脱离生产资料变成拥有人身自由的雇佣劳动者,把对外的 侵略,进行殖民战争是新兴资产阶级出现发生的历史。
2创办民用工业
3办新式学堂
派留学生
洋务运动的不足
1、以维护清王朝统治为主要目的.
2、企业内部管理落后,军事工业主要为镇压人
民,没有使国家真正强大。
3、教育虽有改革,但传统封建道德依然严重束缚 人们的思想,八股取士仍是主要的“取才”之道。 4、在中央缺少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
原因:内忧外患图自救。 洋务派推动、早期“师夷”思想的产生、 背景 条件: 慈禧太后的暂时支持、总理衙门建立、 中外和好局面的出现
洋 务 运 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动 内容: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创办民用工业 筹划海防 创办新式学堂 等等 作用:推动近代化,冲击传统旧观念。
国内背景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朝统治者痛定思痛,意欲图强。魏源的 《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主张“以 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咸丰十年十二月初一日 (1861年1月11日)恭亲王奕訢,会同桂良、文祥上奏的《通筹夷务全局酌 拟章程六条》,推行了一项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第二次英法联军 结束后不久,因为清政府用领土,主权以及一系列经贸特权暂时满足了外国 侵略者的要求,国内的农民战争也进入低潮,因而呈现了暂时“稳定”的局 面,即所谓“中外和好”的“和局”。但是在清朝统治集团中,一些头脑比 较清楚的当权者,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以及在中枢执掌大权的恭亲王 等人,并没有因为这种“和局”的出现而减少他们对清政府统治的危机感。 曾,李,左诸人都为剿灭的太平天国而建立殊勋,他们在借助外国侵略者对 太平天国的“华洋会剿”中,亲眼看到了外国侵略者坚船利炮的巨大威力, 从而感受到一种潜在的长远威胁。面临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他们继 承了魏源等“经事派”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并极力将这种思想付诸于 实践他们“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一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二是在中外 “和局”的条件下,徐图沦胥吏 。
(4)单纯引进技术而不变革封建制度 ——根本原因
洋务运动的作用
1办军工,建近 代海军
冲 击 传 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设备,传播了 近代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经验, , 统 诱导了中国 民族 资本主义的产生, 观 念 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起了一 定的抵制作用,发展了工人阶级队 推 伍 动 培养了一批人才,传播了近代的科 学文化。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近 代 化 有利于中国 军事近代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