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管小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找出月下荷塘所描绘的对象(景物)并赏析第四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运用通感这种修辞手法;
学会用大量修辞手法提高文字感染力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品味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分析月下荷塘美在什么地方。

难点:
理解通感这一修辞并灵活运用。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讲故事(关于荷花的古老传说)。

2.展示荷花的图片(ppt),体现出含苞待放到灿烂开放再到
凋零的过程,引导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去表述荷花的特点(主要抓住荷花的颜色、外形、数量等)。

3.配以季羡林、席慕蓉、冰心笔下的关于荷花的精彩描写,总结出荷花高洁、淡雅的特点;最后引出全文的第四段,即走进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

(二) 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
勾出书中出现的荷塘、月色、月光等词。

找出直接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

明确:词语出现在第1——6段。

直接描写月下荷塘的段落:4——5段。

2.展示出第四段、第五段的文字内容,配以朗诵带播放。

注意:在听的过程中注明生僻字的读音,以及朗诵带中读错的地方。

明确:读错:送、似的、薄薄、楞楞、梵。

生僻字:
弥望(mí)点缀(zhuì)袅娜(niǎo nuó)
羞涩(sè)缕缕(lǚ)宛然(wǎn)
脉脉(mò)薄薄(báo)酣眠(hān)
峭楞楞(léng)倩影(qiàn)梵婀玲(fàn ē)注:重点讲述袅娜、薄薄、楞楞,不清楚的学生自行查字典。

3.范读
配以音乐、图片,范读第四自然段。

再去去感受月下的荷塘。

(三)深入赏析
荷叶(配图片)
文中:弥望田田像舞女的裙
修辞与手法:叠词比喻
(重点抓比喻,得出荷叶高、多、形状等特点)
荷花(配图片)
文中:零星袅娜羞涩明珠星星美人
修辞:拟人比喻排比
(重点讲述荷花的千姿百态、晶莹剔透、数目众多、冰清玉洁等特点)
荷香(配图片)
文中: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修辞:通感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

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

通感就是移觉。

例:
(1)她笑得很甜。

(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
的歌声似的。

(嗅觉转为听觉)
(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视觉转为听觉)
(5)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
(听觉转为视觉视觉转为听觉)(6)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
(听觉转为嗅觉) (7)暮色灰黄而凉爽,本来就宁静的黄昏,静止了一般。

(视觉转为感觉)(8)被角的湿冷使我惊醒,歌声还在心的深处长颤。

(听觉转为感觉)(9)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凝脂似的感觉。

(视觉转为触觉)注:(5——9的例子主要让学生判断通感的感觉转移)
荷波(配图片)(略)
文中:颤动闪电般挨着
修辞:拟人比喻
流水(配图片)(略)
文中:脉脉
修辞:拟人
(四)板书总结:
(五)课堂小结
1.生字词
2.通感
3.荷塘月色图
(六)作业布置
1.运用通感这种修辞手法造四个句子
2.熟读并背诵第四自然段
(七)教学反思
首先,对于这堂课,准备不够充分,讲课时思维比较混乱;其次,从第一堂课导进正文分析的讲法还是比较冒险;
最后也提醒了我一点:以后要多辅助教具上课,比如:ppt。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