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荆轲刺秦王》人物描写技巧

《荆轲刺秦王》人物描写技巧

《荆轲刺秦王》人物写作技巧分析
高2017届B部张婷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把握古代记叙散文的特点。

2、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掌握记叙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设疑、自主探究、合作解决,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古代散文简洁、精炼、细节传神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提要勾玄地阅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张目举,提高其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2、设计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古代散文简洁、精炼、细节传神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教学难点
1、领会古代记叙散文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2、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学习目标:
1、领会古代记叙散文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2、重点掌握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语文必修一教材目录的表达交流部分的写作训练分为四个专题,集中训练记叙文写作,第二单元的单元说明也告诉我们本单元学习古代记叙散文,今天我们将通过对《荆轲刺秦王》中的记叙写作技巧分析,来学习记叙文中人物塑造的方法。

二、记叙文知识回顾
1、定义: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

2、记叙文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三、当《荆轲刺秦王》遇上记叙文
《荆轲刺秦王》中的要素:
(一)人物:主要:荆轲
次要:太子丹、樊将军、秦武阳、高渐离、蒙嘉、秦王、夏无且
(二)时间:公元前227年
(三)地点:地点在改变,首先燕易水秦(咸阳宫)
(四)事件:我们说一个小说或者一个故事,都有这么一个过程: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这是学生预习是所了解到的有学生来完成)
1、开端:行刺缘起(1、2)
2、发展:行刺准备(3—9)
3、高潮:廷刺秦王(10—17)
4、结局:荆轲被斩(18)
四、塑一个鲜活的人物
《荆轲刺秦王》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围绕着一个“刺”字展开,人物的性格也随
着故事情节的推移,从人物对话、神态、动作的描写和场面描写两方面得到栩栩如生的表现。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

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你认为荆轲是怎样一个人?速读课文,根据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一)人物对话、神态、动作的描写
1、荆轲在此危难之际,毅然回答,“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体现他“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精神。

然而“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他提出要取信秦王,则非献“樊将军首”和“燕督亢地图”不可。

主人公一亮相,就表现出他勇而多谋、城府很深的性格特点。

2、准备信物”部分关键是激樊於期献头。

荆轲体谅太子“不忍”,果断地决定“私见樊於期”。

一席对话,先动之以情,激起樊对秦不共戴天之仇;然后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最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

荆轲推心置腹,以诚感人,三言两语使樊於期“仰天太息流涕”,继而“偏袒扼腕而进”,甘心自刎献头。

这一段对话和动作描写,展示了两个异中有同的人物的精神风貌:两人都是燕赵慷慨之士,一个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老于心计,侠士风度跃然纸上;一个义勇刚烈,热肚直肠,武将形象栩栩如生。

3、“怒叱太子”表现了荆轲性格的另一个侧面。

古来侠士,一诺千金,而太子疑其“有改悔”,开口“先遣秦舞阳”,这种不信任之举无异于是对荆轲人格的侮辱。

“士可杀而不可侮”,荆轲一反平日之谦和,“怒斥太子”,正是他刚烈性格的表现。

太子“迟之”,“疑之”,“复请之”,一方面表明他在大兵压境之时的惊恐、焦急,同时也说明他浮躁多疑,谋事不周,恰好形成对荆轲的鲜明反衬。

4、“厚遗蒙嘉”,得以引见,可见行事周密。

献图时,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竟“色变振恐”,眼看事情就要败露。

在这猝然生变的节骨眼儿上,荆轲面不改色心不跳,几句话,既遮掩了秦武阳失常的表情,又颂扬了秦王的威风,语意圆转,滴水不漏,使秦君臣上下疑窦冰释。

再加上一“笑”一“顾”一“前”,沉着机智、镇定自若,表明他的确具有超人的胆略和非凡的气质,可谓神勇之人。

5、“图穷而匕首见”,矛盾冲突达到白刃相见的地步。

毫无精神准备的秦王“惊──起──绝──拔──操──急”,慌得连剑也“不可立拔”。

与此同时,荆轲“取──奉──发──把──持──”,双方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

霎时间,庄严的秦廷上,荆轲“逐”,秦王“走”,群臣“愕”,上上下下“尽失其度”,最后竟出现“乃以手共搏之”的戏剧性场面。

眼看着秦王要成为剑下之鬼,由于侍医夏无且以药囊投轲,荆轲反被秦王“断其左股”,转瞬之间由优势转为劣势,最后反“被八创”,完全失去战斗力。

这一部分多用急促短语,突出地渲染了千钧一发的紧张形势。

在这惊心动魄的搏斗中,作者以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

6、“倚柱笑骂”,绘形传神,突出了荆轲的视死如归。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陶潜语),今日读之,谁不为之感慨欷歔?
(二)场面描写
记叙文中的描写,包括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等等。

场面描写要突出场面的特点,要把人物置于场面之中。

本文有两个场面的描写非常成功:易水诀别:充满悲壮气氛的场面;廷刺秦王:惊心动魄的壮烈场面。

1、“易水送别”拉开了慷慨悲歌的一幕,是“行刺准备”中的高潮。

“皆白衣冠送之”,一笔道出一场生离死别,加以萧萧易水,变徵歌声,垂泪涕泣,形成一种凄惊悲怆的氛围,使人预感到事有不测。

然而作者笔锋轻转,“变徵之声”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悲凉变为悲壮,低沉变为高昂,生离死别变为同仇敌忾。

这慷慨悲歌的场面,千百年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去赴汤蹈火、义无反顾!描写这一场面,作者像一位高明的电影摄影师,运用点面结合和“蒙太奇”的手法,将全景镜头(“皆白衣冠送之”)、特定镜头
(“既祖,取道”)、全景镜头(“士皆垂泪涕泣”)、特定镜头(“就车而去,终已不顾”)交错次第展开,将一瞬间同时发生的各种现象交织起来写,真是匠心独运。

2、行刺这一过程可谓是惊心动魄。

(1)分角色朗读,旁白、荆轲、秦王、蒙嘉、左右(全班),把握住人物的心理和特点。

(2)作者通过哪些方法描写这一场面?请大家仔细看书,讨论回答。

a.通过语言、神态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b.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

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c. 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揕—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写记叙文离不开写人。

写人千万不能写成纸人,站立不起来,鲜活不起来。

写人要把人物写鲜活起来,要写得有血有肉,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结束语: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我们在课本中学习了大量精美的记叙文。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我们应该从这些例子中学到阅读记叙文的一般方法,然后将这些方法应用到课外文段的阅读中去。

记叙文是我们生活和学习中最常用到的文体。

所以,一定要掌握阅读和写作记叙文的方法。

六、板书设计
人物对话、神态、动作的描写
人物的性格
场面描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