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流行音乐鉴赏

大学流行音乐鉴赏

大学流行音乐鉴赏
我不是一个很懂音乐的人,上了这个大学流行音乐鉴赏,对音乐略懂一些皮毛。

我想阐述一下我对流行音乐的感受,讲一下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史和歌唱选秀节目的黄昏。

我觉得流行音乐相比其他类型的音乐,更贴近我们的生活。

流行歌曲之所以流行还在于好唱、好学。

流行歌曲的唱法突出的就是个性化、自由化。

这不同于民族、美声唱法的类型化。

不同的唱者表现出不同的音色和唱腔。

它的演唱方法较自然,不需太多专业技术,以自然为准,人声音区的各个部分有着不同的色彩。

流行音乐生活之中到处都有,并且我觉得我们的精神生活也需要音乐来慰藉。

音乐也可以能传递给听众温柔、婉转的感觉,但其中又总是含有淡淡的伤感、淡淡的哀愁,让人们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同时在人们因这喧嚣的世俗烦扰而疲惫时,给以精神慰藉,洗去心灵的尘埃,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依靠、安慰和宁静。

再者我来讲一下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史。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流行音乐的发展和繁荣。

改革开放初期抒情歌曲的复兴。

首先获得群众推许的作品为《祝酒歌》。

1980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与《歌曲》编辑部联合举办了“听众喜爱的广播歌曲”评选活动,产生了著名的“十五首抒情歌曲”。

它们继承了50-60年代抒情民歌的传统,抒发了大众的真实情感,旋律优美流畅,是对“文革”期间“高强硬响”音乐观念的逆反,代表了80年代初期群众歌曲的成就。

港台歌曲的传入和内地流行音乐的兴起。

20世纪90年代——中国流行音乐的新发展。

经过十余年的徘徊,从90年代起,由于著作权法的实施,国家对引进港台音带的数量作了限制,这就影响了那些靠做引进版生意的音像公司的生计。

客观环境的变化,使得内地各音像企业不得不重新规划各自的生产流程,开始重视创作、重视培养自己的歌手和制作人。

最引人注目的是出现了一大批由内地音像公司制作推出的新偶像。

尽管这些歌手的包装方式大多未能摆脱港台的模式,但已经在国内青少年歌迷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打破了多年来由港台青春偶像独占青少年音带消费市场的局面。

21世纪初——网络歌曲异军突起。

21世纪,随着电脑的普及和手机彩铃下载业务的兴起,网络歌曲开始异军突起,流行音乐的制作也更加商业化、世俗化。

2000年,雪村的一首《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在网络上热了起来,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网络传播对音乐的帮助。

2004年,杨臣刚的《老鼠爱大米》、唐磊的《丁香花》、庞龙的《两只蝴蝶》,也在网络上火起来。

其中杨臣刚《老鼠爱大米》更是一夜走红,直至走上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红地毯。

此后,以通俗、轻松、幽默为特点的网络歌曲在国内乐坛风起云涌,大量平民歌手通过网络,把自己和其所创作的歌曲推向社会。

最后我觉得现在歌唱娱乐节目的泛滥,让我们觉得流行音乐太廉价。

歌唱选秀节目的层出不穷,却没有让我们这些观众真正的去感受到流行音乐的内涵,而是把流行音乐商业化。

音乐应该是无价的,音乐应该是让我们愉快的,而是利用音乐,让音乐纯粹一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