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上)》模拟试卷(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的诗歌305篇。
(2)《诗经》有“四诗”之说,其中,“朝廷之音”是指雅。
(3)“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见于《诗经,秦凤,蒹葭》,“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见于《湘夫人》。
(4)《九歌》共有十一篇,《九章》共有九篇。
(5)“微言大义”指的是《春秋》这部古籍。
(6)《国语》是一部典型的国别体史书,《春秋》是一部典型的编年体史书。
(7)《论贵粟疏》的作者是晁错,《昌言》的作者是仲长统。
(8)“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是赵壹《秦客诗》中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杜甫《登高》中的名句,“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是薛道衡《昔昔盐》的名句。
(9)“三张”是张陵、张衡、张鲁,“沈宋”是沈佺期、宋之问。
(10)汉乐府的“双璧”是《孔雀东南飞》、《木兰辞》。
(11)“太康之英”是陆机,“元嘉之雄”是谢灵运。
(12)《悼亡诗》的作者是潘岳,初唐四杰中,擅长七言歌行的是卢照邻、骆宾王。
(13)“孤篇盖全唐”指的是《春江花月夜》这部作品。
(14)“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是屈原《楚辞·九歌·少司命》诗中的名句,“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潦”是左思《咏史三首》诗中的名句。
(15)《四愁诗》是张衡的作品,《咏怀》是阮籍的作品。
(16)“五言长城”是刘长卿,“七绝圣手”是王·昌龄。
“七子之冠冕”是王粲。
(17)《史记》中的“书”相当于《汉书》中的志。
(18)为律诗定型作出巨大贡献的两位诗人是沈佺期、宋之问。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以下属于编年体史书的有:AA春秋B国语C史记 D汉书(2)“九章”共有:AA九篇B十篇C十一篇D十二篇(3)《史记》中有《汉书》中没有的体例是:DA世家B表C列传》D志(4)以下人物中谁著有《蜀都赋》:DA刘向B班固C王逸D扬雄(5)以下史书擅长描写战争的是:AA左传B春秋C战国策D国语(6)被称为“微言大义”的历史散文是:BA左传B春秋C战国策D国语(7)是张衡的代表作。
CA七哀诗B咏史诗C同声歌D悲愤诗(8)是较成熟的文人五言诗,奠定了文人五言诗以抒情为主的格局;D A七哀诗B咏史诗C同声歌D悲愤诗(9)《登楼赋》是的作品。
DA王褒B曹植C刘桢D王粲(10)以“悼亡诗”而著称的是:BA陆机B潘岳C张华D傅毅(13)《与山巨源绝交书》是的作品BA阮籍B嵇康C陆机D庾信(14)陈子昂的文学主张集中体现于中。
AA感遇诗B登幽州台歌C风雅论D修竹篇序(15)“钱刘”的“刘”是指:AA刘禹锡B刘长卿C刘沧D刘桢(11)“诗豪”是 BA白居易B刘禹锡C刘长卿D王昌龄(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多选少选均无分)(1)以下作品属于南北朝民歌的是:ADA《子夜歌》B《西北有高楼》C《迢迢牵牛星》D《西洲曲》(2)以下作品属于汉乐府的是:BDA《长亭连短亭》B《孔雀东南飞》C《迢迢牵牛星》D《陌上桑》(3)以下属于“九歌”的作品是:ABA湘君B山鬼C涉江D怀沙(4)以下属于晋初诗人的是:ABA陆机B潘岳C沈约D颜延之(5)玄言诗代表人物有:CDA刘琨B郭璞C孙绰D许询(6)汉大赋的代表人物有:BCA枚乘B扬雄C张衡D赵壹(7)以下是“永明体”代表作家的有:ABDA沈约B谢朓C谢惠连D王融(8)不是七言诗。
ABDA张衡《同声歌》B班固《咏史诗》C曹丕《燕歌行》D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9)属于韩孟诗派的是:BCA韩雄B卢仝C李贺D孟浩然(10)南朝民歌主要有以下两类:ADA吴歌B相和歌C杂曲D西曲(11)宋文帝时设置的有:ABCDA儒学馆B史学馆C玄学馆D文学馆(12)属于边塞诗的有:ABA王之涣《凉州词》B王翰《凉州词》C王维《赠韦将军》D高适《燕歌行》(13)以下诗人中以咏史诗而著称的是:ABA刘禹锡B杜牧C李商隐D罗隐(14)“元嘉三大家”是指ABCA谢灵运B颜延之C鲍照D庾信(15)以组诗形式进行抒情的有:ABA阮籍《咏怀诗》B陶渊明《饮酒》C鲍照的《拟行路难》D李白的《古风》(16)李商隐在诗歌类型的发展上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ABA咏史诗B无题诗C咏物诗D山水诗(17)鲍照在诗歌类型的发展上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ACA乐府体诗B无题诗C七言诗D边塞诗(18)以下属于晚唐诗人的有:ACDA贾岛B钱起C刘禹锡D姚合(19)属于苦吟诗派的诗人有:BDA皮日休B贾岛C杜牧D姚合(四)名词解释(8分,每题4分)(1)永明体:永明是南朝齐武帝的年号,“永明体”亦称“新体诗”,这种诗体要求严格四声八病之说,强调声韵格律。
这种诗体的出现,对于纠正晋宋以来文人诗的语言过于艰涩的弊病,使创作转向清新通畅起了一定的作用。
对“近体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2)六义:诗经学名词。
语出《诗·大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五)简述题(22分,每题11分)(1)什么是乐府?乐府诗主要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答:乐府是中国秦﹑汉至隋代的宫廷音乐机构。
后世亦指有关音乐文学的体裁。
“乐府”一词,最初是指主管音乐的官府。
乐府原来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掌管宴会、游行时所用的音乐,也负责民间诗歌合乐曲的采集。
作为诗体名的“乐府”最早即指后者,后来也用以称魏晋到唐代可以配乐的诗歌和后人效仿的乐府古题的作品。
唐代指批判现实的讽刺诗。
宋元以后也称词,曲为乐府。
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它曾大放异彩,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
我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夏书·胤征》已有采诗的记录。
流传至今的《诗经》,当初就要算是一部官方颁布并为社会认可的标准选本。
春秋以后,礼崩乐坏,征战不休,采诗制度无法贯彻。
到了秦代,统一时间短,百废待兴,虽然已有乐府官署之名,但仍然没有采诗之实。
汉承秦制,经济凋敝,乐府机关也只能习常肄旧,无所增更,勉强维持而已。
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国力变得大为雄厚,乃扩大乐府的规模,采诗夜诵。
到东汉,采诗成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光武帝曾“广求民瘼,观纳风谣”,和帝则派遣使者“微服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谣”。
此种风尚,在南北朝皆相沿袭。
萧梁时,社会上已经把“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而为诗体。
刘勰《文心雕龙》于《明诗》之外,另有《乐府》专章。
昭明《文选》、徐陵《玉台新咏》也都开辟了《乐府》专栏。
其中既有文人诗歌,又有民间歌诗,亦即凡是合过乐能够歌唱的歌诗,统统称为“乐府”。
在这两类诗歌中,民间歌诗是精华所在,并且文人歌诗还是在民间歌诗的甘露滋润下萌发并壮大起来的,所以我们对民间歌诗应给以高度重视。
北朝于战乱间隙所奉行的采诗制度,与两汉一脉相承。
保存在郭茂倩《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的北朝乐府民歌,有的是用汉语创作,有的则为译文,虽然只有六七十首,却内容深刻,题材广泛,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富有与南方大相异趣的粗犷豪放的气概,呈现出另外一种风情民俗的画卷。
由于北方各族统治者长期混战,反映战争的题材就要多些,有描写战争和徭役带给人民苦难的,有歌颂剽悍的尚武精神的。
特别是《木兰诗》,满怀激情地赞美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是个传奇人物,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一起,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汉魏六朝乐府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支奇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直接影响了我国诗坛的面貌。
它不仅开拓出了五言诗的新领域,而且对七言诗、歌行体以至律绝,都起了桥梁的作用。
(2)杜甫律诗的艺术成就。
答: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虽然杜甫在当朝不为世人所知,但经过后世的研究,他的作品最终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
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
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有《杜工部集》传世。
(3)陶渊明在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思想。
答:陶渊明思想之新与深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生态度,二是创作态度。
陶渊明人生态度的总体特征是崇尚自然。
在看待生命问题上。
他委运大化,顺其自然.表现出超然无惧的清旷风度;在看待生活问题上,他贵身尚生,遗形取神,表现出应物而不累于物的处世风貌;在看待归耕问题上,他追求质性自然,保持个性舒展,表现出超尘脱俗的人格情操;在看待精神问题上,他称心足意,归朴守真,反叛“诗言志”,表现出体同大化的名士风貌。
陶渊明先儒后道,由儒人道。
李长之先生认为陶渊明是“儒家而进入道家”的。
陈寅恪先生认为:“惟求融合精神于运化之中,即与人自然为一体。
”“渊明之为人实外儒内道,舍释迦而尊天师者也。
”同时陶渊明糅合了当时流行的玄学,形成自己鲜明的思想特点。
玄学家认为,“自然”是一种最为理想的状态,也是一种最为理想的治世原则。
阅读陶渊明的文学作品,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自然”是陶渊明为人处世的最高准则。
一、委运于自然造化——陶渊明的生命意识二、应物而不累于物——陶渊明的生活态度三、质性自然——陶渊明退隐归耕的意义(4)李白作品中表现出哪三种人文精神?答:英雄精神据专家研究,李白平时是佩剑的。
儒生是坐而论道的,是学院派的,而侠则是要做事的,实践品格的,要君臣一体,要报国立功。
这正是中古社会的士人理想。
李白做人有什么追求向往?我想他是隐然有一种新“士”的自喜。
即儒、仙、侠合一的新“士”,李白是不知不觉,不期然而然地,一气化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