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成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
[摘要]文章通过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构成基础课程特点的分析,就高职院校构成基础教学过去及现在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今后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构成基础教学构建方案。
[关键词]高职教育艺术设计专业构成基础教学
[作者简介]杜娟(1977-),女,辽宁葫芦岛人,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美术教育及室内设计教学。
(辽宁葫芦岛125000)
[中图分类号]G642.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1)15-0144-02
构成设计的训练是引导学生建立理性思维的基础,也是现代美术设计不可缺少的训练手段之一。
随着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教育的日益发展,构成基础教学作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室内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课程,其基本教学思路、方法以及教学实践等方面的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与思考。
一、课程特点
1919年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在校长格罗皮乌斯的号召
下,开创了独立于专业设计的设计基础课程――构成基础,并将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作为构成基础教学的三大部分进行授课,简称为“三大构成”。
我国于20世纪70
年代末引进包豪斯教学体系,目前已成为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必修课。
构成是一种造型概念也是现代造型设计用语,它研究如何创造形象,处理形象与形象之间的关系,以及形象的编排和排列方法。
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属于在平面范围内的设计造型基础,可以概括为二维设计基础课程;立体构成是空间造型问题,可以概括在三维设计基础课程内。
以下对三个部分内容的特点进行简单的论述。
平面构成是造型的基础,主要是在二维的空间中创作,是研究形象设计方面构成的一门课程,通过平面构成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造型观念,建立良好的抽象性和创造性思维理念,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观;色彩构成是探讨如何利用色彩要素搭配出高审美价值的色彩,是较为装饰性的构成艺术,源于色彩变化原理和人类对色的感觉,用色彩这一特定的语言获得事物的内涵与人的情感上的沟通;立体构成是研究造型与空间的关系,通过各种材料将造型要素按照美的原则组成新立体的过程,是研究空间立体造型的学科,它是进行立体设计的专业基础。
构成基础教学是为专业发展打下牢固而广泛的根基,在室内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必须找到该课程与专业课之间
的合理切入点,将构成基础课程与专业自然地融合,把平面、色彩及立体构成的知识点有效地导入室内建筑有关的视觉
形式研究中;以及室内空间形态的透视原理、空间构成等因素的研究中,加强学生对抽象形式的感悟和体验。
二、对构成基础课程教学的反思
从客观的角度来看,高职院校的构成基础教学还存在着很多的弊端。
1.传统教学模式的沿袭。
由于我国高职构成基础教学大多沿袭使用本、专科院校绘画专业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失去了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特色。
高职教育的特色是培养实用型、技术型人才,而传统构成基础教学,则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认知,教学处于模式化的情境,创新理念难以得到体现。
2.与专业设计脱节。
构成基础教学作为一门设计基础课程,其设置必须为专业设计服务,而构成基础教学和设计环节严重脱节,部分授课教师对学生缺少正确的专业方向的引导,普遍存在重专业轻基础的现象,基础课受到专业课很大程度上的挤压。
构成基础虽不等同于专业设计,目的在于对学生的设计创进行造性思维与能力的有效训练,为将来的专业设计做较好的铺垫。
3.专业指向不明确。
在艺术设计的不同领域对于人才专业素质的要求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装潢设计、装饰设
计、服装设计、工业造型设计等专业同样开设构成基础课程,其注重平面的视觉要素的表现与再现,而室内设计专业则重三维空间的描述和传达,因此,艺术设计基础教学课程设置必须明确专业指向,以便更好地为专业设计服务。
三、对构成基础课程教学的构思
1.建立与形成设计理念。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应注重“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技术综合能力、针对性能力”的教育。
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学科专业设置的课程体系要围绕职业教育创新思路来构架,使学生毕业后具备完成实际需要的设计与制作能力,适应岗位群的需求。
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其基础课教学必须满足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必须注重设计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既要与素描、色彩教学拉开距离,又要尽可能缩短与专业教学的距离,使其真正融入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中。
2.教学内容与目标。
为避免课程三个部分之间孤立、脱节,有必要将课程进行合理的设置与整合。
根据维度可将构成基础中的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部分归属于“二维设计基础”,旨在引导学生对形、色、材质三个构成图形的重要元素进行研究;立体构成则属于“三维设计基础”,可以说是对平面、色彩与空间的综合理解。
这样进行教学时就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完成不同内容的教学。
构成基础教学能力培养主
要包括:再现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
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平面构成部分主要是加强学生对抽象形式的感悟与体验,增强学生运用技能的灵活性与构思的创新性;色彩构成部分主要使学生掌握色彩规律,增强色彩配置能力、表现能力;立体构成则是通过三次元空间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一种理
性的、逻辑性的思维模式,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合理的挖掘与发挥。
课程设计是构成基础综合实践阶段,开发学生在实际制作中的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以及创作水平和表现技能,增强学生运用技能的灵活性与构思的创新性。
3.教学模式。
课程的内容可以从优秀作品鉴赏课开始。
往届学生优秀作业案例,优秀的平面设计及色彩设计作品,相关的大师级人物的代表作品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艺术设计领域也出现了新材料、新工艺。
在接下来的动手实践阶段就可以让学生自由地发挥自己的创意,大胆地使用各种工具和材料为自己的设计服务。
传统构成教学与计算机设计有机结合。
传统的手绘方法是将点、线、面、色彩、肌理和骨骼等形态要素,通过使用各种工具与材料完成和表现构成设计内容。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广泛应用,给设计者提供了崭新的风格和造型语言。
在构成基础课程的设置中可以大胆地加入CorelDRAW、Photoshop两个平面绘图与处理软件,将手绘方
法无法描绘和表达的创新思维,通过计算机技术和两个平面处理软件设计进行设计与表现,为传统构成教学体系注入新鲜血液。
4.实施方法。
高职室内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设置要有明确的专业指向,如室内效果图的设计、空间形态的把握、色彩的调和与搭配等,基础课程教学必须围绕专业设计而展开,使学生通过基础课程较早地进入到“专业状态”,更多地接触与专业有关的知识和技能。
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构成基础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既有专业特色又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要求。
根据室内设计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基于对该专业学生基本素质进行分析研究,确定该课程的构架。
可以通过一系列课题的训练,点、线、面、体构成规律、从具象到抽象、从黑白到色彩、从平面到立体再到空间、从有形到无形、从表现到再现、从宏观到微观不断地进行课题的转换。
使形式美法则的节奏与韵律、对称与平衡、变化与统一、对比与调和渗透到每一个课题。
整体教学要有计划、有秩序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合理贯穿,最终使学生对知识逐步地消化、理解并得到充分地吸收。
高职构成基础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体现其课程的综合性、连续性、专业性,使学生在该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研究,获得自己的视觉语言,为进入专业课的学习与发展打下牢固而广泛的基础。
通过一系列课题的设置使
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得到有效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周至禹.设计基础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邬烈炎.设计基础:来自自然的形式[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3.
[3]赵殿泽.构成艺术[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4.
[4]班石.构成谈[J].装饰,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