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福建省福州市2019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含解析
福建省福州市2019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含解析
9.从公元前6世纪初开始,雅典城邦内部经历了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改革和斗争。这一长期改革和斗争的结果是
A. 贵族的特权被取消
B. 外邦人与雅典人平等
C. 平民权力得到增强
D. 民主为广大公民所有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史实可知“雅典城邦内部”斗争的结果是民主政治得到发展,所以C项正确;贵族的特权受到了限制,不是被“取消”A项错误;“雅典城邦”是公民社会,外邦人没有取得与雅典人平等地位,民主是男性公民权利,B、D项不符合史实。
【点睛】本题考查美国的政治制度,以1787年宪法为基础,二百多年来,美国的政治运行具有典型的三权分立与制约平衡特点。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东亚存在一个以明代中国为中心的朝贡贸易圈。……在明代,朝贡的经济特征更加明显,成为官方垄断海外贸易的手段。“朝贡与贸易挂钩,非朝贡不得互市。”为了维持官方对贸易的垄断,明政府对海外贸易实行严格控制和限制。明统治者所建立的朝贡贸易体系,直接促进了中国与周边地区的贸易交流。与统治者意愿相反,朝贡贸易直接促生了东南沿海地区一东南亚地区的私人的贸易网络。
5.19世纪90年代,中国的通商大埠及内地市镇城乡“衣土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八九”。这种状况表明
A. 家庭手工业与农业分离ຫໍສະໝຸດ 现B. 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密切
C.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环境恶化
D. 民众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19世纪90年代”和城乡居民以“衣洋布”为主,“衣土布”少可知自然经济解体加快,A项正确;材料没有显示洋布是来自列强的商品输出,占有多少比例,B项不符合题意;自然经济解体加快,增加了国内市场和劳动力,C项与题目主旨冲突;当时穿洋布,不能证明“民众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只是与市场联系加强了,D项错误。
C. 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正确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中共十四大”对改革制定的“总的、明确的目标”为C项;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启动,1987年中共十三大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解决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A、B、D项不符合题目要求。
7.1935年12月,中央政治局瓦窑堡会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这一改变
A.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 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的需要
C. 遏制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D. 缓和了与国民党政府的对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中国共产党把政权基础由“工农”扩大到“人民”,结合1935年12月的历史背景可知,B项正确;当时中国共产党从主要矛盾出发,将主要任务由反封建转变为了反侵略,A项内容不再是主要任务;本题是在日本发动华北事变,加紧侵华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转变了斗争目标,C项不符合史实;本题没有说明对国民党的政策,D项错误。
——摘编自梁雪松《近代早期与近代早期世界贸易》
材料二 葡萄牙是欧洲最早进行海外探险和殖民的国家,15世纪末到16世纪中期,葡萄牙帝国处于鼎盛时期,以圣多美为中转站,通过好望角航线将大西洋贸易与印度洋贸易联系起来。巴西的烟草、黄金、白兰地酒和兽皮等商品经圣多美、好望角运往亚洲;亚洲的纺织品和香料运抵圣多美分销非洲、欧洲和美洲。这样葡萄牙人通过扩张活动建立了连接美洲、欧洲、非洲和亚洲的海上贸易网络和庞大的商业殖民帝国。
1.中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港口;
2.割让香港岛;
3.中国赔偿2100万银元;
4.压低中国关税,规定进口税率5%。
1.英国公使得驻北京,并在通商港口设领事馆;
2.增开南京、台南、汉口、九江等九个通商口岸;
3.英国人可往内地游历、通商;
4.英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往来;
5.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
福建省福州市2019届高三毕业班5月质量检测
文综历史试题
1.孔子对传统文化抱有深深的敬意,充分吸收夏、商、周三代的典章制度和思想成果,求助外在的传统礼仪,主张“克己复礼”。这表明孔子的思想
A. 重视宣传三代成就
B. 具有浓厚传统色彩
C. 注重借鉴外来成果
D. 形成完整系统体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孔子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运用和主张看,其思想向传统致敬,B项符合题意;三代典章和成果是孔子所“求”所用,A项“宣传”不符合其主张;C项中“外来”不符合史实;本题中只有具体的主张,不是“完整”的体系。排除D项。
3.唐中后期,官府在雇佣工匠比较普遍的情况下,仍规定“巧手供内”者不在“纳资”的范围之内。这一规定意在
A. 抑制商业经济的发展
B. 垄断手工业生产市场
C. 保证官府作坊的优势
D. 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巧手供内”者不 “纳资”的规定仍在,可知供应皇室的官营手工业优先无偿使用优秀手工业者,得出C项正确;因为当时雇佣工匠比较普遍,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而官府使用“雇佣工匠”普遍和唐代私营手工业发展起来的史实,证明B项错误;这项规定限制了部分手工业者的自由和实利,D项不符合题意。
11.1921年,苏俄私人资本积累为1.5亿金卢布,1923年初增至3.5亿金卢布。从1922年到1925年,注册的私人工业企业数量从856个增至1786个。这说明苏俄
A. 私有经济日趋占据主导
B. 新经济政策成果凸显
C. 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
D. 轻工业成 发展重心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1922年到1925年”,苏俄私人资本和企业数量增加明显,结合所学可知B项正确;由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可知国家经济中占主导的是国营企业,A项错误;只有私人的企业和资本,没有工农业生产总值与战前的比较,也没有农、轻、重的比例,不能得出C项和D项。
10.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要求的“平等”往往局限在“市民”范围之内,而启蒙学者中较先进的人物则把平等明确地扩大到一切人,且从政治平等上升到财产平等。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市民阶层力量削弱
B. 封建专制统治加强
C. 人文主义不断传播
D.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到了启蒙运动时期,资产阶级对社会改造的能力和目标增强,对“平等”的追求在范围上不断扩大,在内涵上逐渐拓展,这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D项正确;资本主义发展,市民阶层会壮大,A项与史实不符;B项是背景,与材料现象出现没有直接关系;材料体现的是人文主义精神随着启蒙运动发展,不是得到“传播”而影响扩大,C项是结果。
(2)不同:范围更广阔;借助军事武力形成;推行贸易垄断和掠夺政策;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的。
原因:在世界各地建立大量殖民地;自身商品生产能力不足;重商主义 影响;出于维护本国贸易优势的需要。
【解析】
【详解】(1)特点:从“以明代中国为中心”、“朝贡贸易圈”、“ 官方垄断海外贸易”等信息中提取即可。影响:“以明代中国为中心” 、“朝贡与贸易挂钩”可知其在政治方面 影响; 从“直接促进了中国与周边地区的贸易交流……促生了东南沿海地区一东南亚地区的私人的贸易网络”等信息中辩证分析。
2.据史书记载,汉景帝欲立皇后兄长为侯,丞相周亚夫以“高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对之,汉景帝“默然而沮”。这一记载说明汉初
A. 官员争权夺利现象严重
B. 外戚干政局面得到扭转
C. 中央注重加强地方管理
D. 君主行使权力受到限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周亚夫引用汉高祖的“约定”制止了汉景帝的想法,可知D项正确;只一件皇帝未达成所愿的事件记载,没有提及官员争夺权利“严重”,A项错误;这一“封侯无果”事件,结果是丞相制止导致的,不是外戚干政,西汉初期也没有“外戚干政的局面”,B项与史实不符;本题无关地方具体的管理事务,C项错误。
【点睛】本题从生活现象分析社会经济在近代产生的变化,要求对重要概念如“自然经济”等准确把握。
6.孙中山指出,凡是私人能力所及,或更宜私人经营的企业,均应由私人经营,“由国家奖励,而以法律保护之”;凡是攸关国民生计,具有独占性质的企业,均应“由国家经营之”。据此可知,孙中山的工业化道路
A. 强调国家资本主义为主导
说明:英国通过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领土主权、关税主权、司法主权、领海主权;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内河航行权、内地通商权丧失;经由中英《烟台条约》,英国获取调查权及租界洋货免收厘金权。
(2)不同:通过“以圣多美为中转站,通过好望角航线将大西洋贸易与印度洋贸易联系起来”, “扩张活动建立了连接美洲、欧洲、非洲和亚洲的海上贸易网络和庞大的商业殖民帝国”等信息,从范围、方式、政策、目的等方面,联系材料一和相关所学,进行逐一分析。
原因:由葡萄牙人“以圣多美为中转站,通过好望角航线将大西洋贸易与印度洋贸易联系起来”,“扩张活动”建立了海上贸易网络和庞大的“商业殖民帝国”等信息,结合所学,从“15世纪末到16世纪中期”葡萄牙王国在政治、经济、外交和国家统治阶级的立场和目的上去全面分析。
1.英国得派员至云南调查;
2.英国可经甘肃、青海、四川等地进入西藏,转赴印度,并可由印度进入西藏;
3.增开宜昌、芜湖、温州、北海为通商口岸;
4.租界免收洋货厘金;
5.减少进口税。
——根据《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整理
根据表,提取一项有关中英两国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答案】示例1:信息:英国侵略使中国丧失大量主权。
【点睛】本题是史料分析和阐释能力,要求联系中国近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从内涵到外延上拓展、分析中国共产党的政策策略和在革命斗争中运用的经验智慧。
8.有学者指出,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迎来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阶段,使改革有了一个总的、明确的目标。这在于中共十四大
A. 明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