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旅游地理学 期末测试题 2

旅游地理学 期末测试题 2

期末测试题(二)
一、名词解释6*5=30
1.旅游决策
2.旅游资源
3.基本空间标准
4.历史地段
5.区域旅游合作
6.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
二、简答题4*10=40
1.简述旅游地理学的综合性、交叉性,及其应用性。

2. 简述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形成机理。

3.简述旅游空间结构整合的大致思路
4.简述生态位理论对区域旅游协作的指导作用
三、论述题2*15=30
1.结合你熟悉的某个景区(不论是自然资源型、人文资源型,还是主题公园型),论述其成功或失败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2.选择区域旅游合作基本理论中的两个,论述其要点及在旅游业中的应用。

指导性答案
一、名词解释6*5=30
1.旅游决策
旅游决策是指个人根据自己的旅游目的,收集和加工有关的旅游信息,提出并选择旅游方案或旅游计划,并最终将选定的旅游方案或旅游计划付诸实施的过程。

2.旅游资源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都可视为旅游资源。

3.基本空间标准
基本空间标准是旅游环境容量测定的基点,是单位利用者(通常是人或人群,也可以是旅游者使用的载体,如车、船等)必须占用的空间规模或设施量。

4.历史地段
1987 年10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华盛顿宪章》中提出了“历史地段”的定义:城镇中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小地区,包括城镇的古老中心区或其它保存着历史风貌的地区。

我国在《文物保护法》(2002)中也提及了历史地段(历史文化街区):“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村镇。

”而对价值较高的,采取法定保护措施,冠以“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名分。

5.区域旅游合作
区域旅游合作是指区域之间或者区域内不同地区之间的旅游经济主体,在一定的目标和原则下,制定协议、章程、合同,将旅游资源和各种系统要素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与优化组合,形成规模更大、结构更佳、品牌知名度更高的旅游产品和市场体系,以便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旅游经济活动。

6.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
(1)空间数据用以描述事物的空间位置和相互关系,如上海位于东经121.4°,北纬31.2°。

(2)属性数据,也称非几何数据,用来说明是什么,如类型、等级、名称、状态等,如上海是精彩之都。

二、简答题4*10=40
1.简述旅游地理学的综合性、交叉性,及其应用性。

(1)综合性:地理学各分支学科都可为认识旅游这种复杂现象做出贡献,如从自然景观在旅游资源中的地位来看,是自然地理学;从旅游活动的行为性质来看,旅游是一种文化活动,可视为人文地理学;从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一种新兴产业来看,旅游地理学又是经济地理学。

(2)交叉性: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地理学的研究范畴也不断地扩大和深入,众多相关学科理论方法运用于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如心理学用于旅游者行为的研究;历史学用于目的地历史文化的研究;建筑学用于旅游景观规划的设计;经济学用于客源市场的研究等。

(3)应用性:旅游地理学应旅游业的发展需要而产生,直接服务于旅游业,因此特别注重其应用性研究,如国家公园和其他公共场所的开辟与容量的估算、度假区的发展和定位、旅游流的测定和预报技术。

2. 简述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形成机理。

(1)自然类旅游资源的形成其实就是大自然的恩赐:自然景观的形成离不开地质作用;地理区位及地理环境的变化影响自然景观;自然地理要素的地域组合与分异决定了自然景观的形成与演变。

(2)人文类旅游资源的形成离不开人类劳动的凝聚和人类文化的灌注:古代人文资源最初目的都不是为了旅游,而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和生活水平的体现;人文类旅游资源的形成与历史文化的厚度与长度密不可分;人文类旅游资源的形成与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和创造力紧密相关。

3.简述旅游空间结构整合的大致思路
结合图5.5空间结构整合的大致思路作答。

侧重于要素分析、模式选择。

4.简述生态位理论对区域旅游协作的指导作用
(1)确定区域内各单元的定位。

旅游区的准确的定位, 应根据区内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价值、交通和基础设施条件、开发利用条件、区位条件以及旅游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以便确定各旅游单元的主要功能和开发顺序,这是整个旅游区域构建分工体系和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2)分析区域之间及其内部各单元之间在结构功能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以便于相互之间的优势互补,避免重复建设,这有利于旅游区域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整个旅游系统保持持久的完整性、稳定性和生命力。

三、论述题2*15=30
1.结合你熟悉的某个景区(不论是自然资源型、人文资源型,还是主题公园型),论述其成功或失败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结合该景区所属类型的生命周期模式图,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提出控制思路。

2.选择区域旅游合作基本理论中的两个,论述其要点及在旅游业中的应用
(1)“核心—边缘理论”
要点: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都是由核心区域和边缘区域(也称为中心区域和外围区域)所组成的,其界限由核心区与边缘区的关系来确定。

其中,核心区域大多是国家内的城市聚集区或一个城市内的中心区域,工业发达、技术先进、资本集中、人口密集、经济增速度快,边缘区域则是那些相对于核心区域来说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

总体上说,核心居于统治地位,边缘在发展上依赖于核心,两者的关系既不平等又相互补充,在一定的条件下,或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会发生相互转化。

应用:为区域发展的空间结构优化提供了理论指导,如旅游资源的区域整合、区域旅游的联动发展;
对建设旅游廊道、跨区域整合旅游资源、确定区域内部与外部的旅游空间的协调对应关系以及协调发展区域旅游业,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2)区域旅游协作理论
要点:旅游业是一项开放性、关联性程度极高的产业,在当前区域旅游合作广泛开展的大背景下,开展区域旅游协作是体现“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观念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旅游业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趋势。

区域旅游协作,既包括区域之间的旅游协作,也包括区域内部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旅游协作。

协作的开展,有利于避免为了抢占市场份额而产生的地方旅游保护主义倾向;避免以行政区域代替客观上的旅游区域,从而造成市场恶性竞争、旅游产品重复建设、旅游精品线路分割等违背客观规律等问题的发生。

应用:共享和重组旅游资源,开发区域旅游产品;在原有旅游产品的基础上,挖掘区域特色;区域内各参与主体之间取消非正常性壁垒;开展信息的双向交流与协作,加强沟通,实现信息资源的互通与共享;突破区域内各地原有的旅游功能区的限制;在区域内开展管理协作,加强相互之间的旅游企业的管理协作和资金合理流动。

(3)区域旅游形象构建理论
要点:旅游活动的魅力体现在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所获得的感受与体验。

在旅游区域构建鲜明良好的形象,有利于旅游区域形成统一的特色,创建品牌、开展宣传,从而提升旅游地知名度和吸引力,拓展客源市场。

应用:成功的区域旅游形象系统的构建,应当从区域旅游地的整体出发,既能够充分挖掘和发挥旅游资源的优势,又能够给旅游者带来最佳的感受和体验,长远看来,也能够实现区域效益的最优。

(4)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要点:理论实质在于“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这一理论是人类在对工业化运动带来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之间的不协调现象反思的基础上,在发展道路、模式上的理性选择。

选择的核心是要求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方面的协调统一,要求在社会发展中,既讲究经济效率,又关注生态和谐与社会公平,最终得到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应用: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以区域为空间尺度对旅游持续发展战略进行研究的扩展和深化。

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建立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基础之上的,既要使区域旅游的合作主体获得相应的经济收益、提高旅游地的声誉并且满足人们的旅游需求,又要对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进行保护,使后人具有同等的旅游发展机会和权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