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演化途径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演化途径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演化途径摘要:文章分析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历史特征,对以“两型社会”为核心的发展方式转变的机理、障碍、实现途径进行了分析,对“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经济增长转变发展方式两型社会中图分类号:f2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3-034-02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历史回顾我国改革开放已经多年了,在此基础上,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经历了从数量增长到质量和效益提高,再到结构升级的跨越,取得了巨大的历史进步。

党的十二大制定了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提出两个转变。

这一时期的转变是以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核心的发展转变。

这一时期的转变是已经开始重视市场机制的作用,坚持消费需求导向与市场配置资源要素的发展导向。

“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旨是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这一时期的发展转变是培育和提高生产要素质量的转变,经济发展从依靠自然要素转向开始利用科学技术、人力资本等高级生产要素。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并通过了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21世纪议程》,并且要求各国根据本国的情况,制定各自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和对策。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最鲜明的标志是强调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以保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十六大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的发展方针。

科学发展观确立了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观念。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内涵与外延发生了深刻变化。

在实践过程中,我国开始在不同地区探索改革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突出问题。

中西部地区发展改革进行“专题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成渝综改试验区重点落脚在“统筹城乡”,在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展开新一轮改革探索。

二、增长方式转变的内核是动力与机制的转变“两型社会”是一个综合性系统工程,它并不仅仅限于产业发展上的“节能减排治污”,而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在建设两型社会的过程中,经济增长方式应该进行怎样的转变?1.动力机制的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

对经济增长动力的理论进行历史考察,可以发现: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动力的取向发生了转变,表现出“要素积累——集约管理——制度创新——知识创新”的演化路径。

古典经济学派提出了投资导向型经济增长方式,新古典经济学派从生产角度对提高效率的途径给予说明,认为资源的集约使用、企业家的管理才能、技术进步、劳动力素质的提升都能带来效率的提高。

此后,新制度经济学家则从交易成本的角度提出制度创新型经济增长方式,认为,健全有效的制度供给形成对利益主体有效的激励,减少经济增长中的交易成本,是提高效率的决定性因素。

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后,新经济增长学派提出知识创新型经济增长方式,认为知识的可复制性、知识创新的溢出效应具有强的正外部性,对社会进步有巨大贡献。

从增长的角度看,“两型社会”建设的落脚点在节约型经济。

节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节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动力机制如何呢?笔者认为,集约管理、制度创新和知识自主创新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首先,集约化经营是避免重复建设、无序竞争,实现资源节约,提高质量效益的主要途径之一。

其次,节约型经济增长必须解决资源约束与要素替代的问题。

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和财富的积累,经济发展制约由资金约束向自然资源约束转移。

因此,要获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应当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二是培养具有再生性、复制性的知识、技术、管理资源,发展知识经济,发展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再次,节约型经济增长必须依靠有效的制度保障。

节约有两个层次,一是生产成本的节约,二是交易成本的节约。

节约型社会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的综合最优。

随着社会进步,交易成本的节约比生产成本的节约更为重要。

交易成本的最小化需要最有效的组织制度安排,交易成本最小化组织自动选择生产成本最小化。

社会发展形态越高,分工越细,交易和协作的量就越大,无序会带来大量的浪费。

当经济进入一体化和模块化的阶段以后,对市场规则的建立提出更高要求。

2.资源配置机制的转变。

效率的实质是选择用什么手段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中,经历了资源配置机制由政府计划向市场机制转变的过程。

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是资源的配置者,这一配置方式产生两个结果:资源的集中使用与生产效率的相对低下。

市场机制是一种通过竞争性价格来配置资源、提高效率的机制。

然而,市场价格机制的有效性一直以来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

市场机制的弊端在于市场机制鼓励分散型经济,通过资源分散使用和竞争的方式实现消费者利益最大化,通过刺激需求实现经济增长。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伴随着巨大的资源浪费。

因此,市场机制并非有利于形成生态经济,使社会可持续发展。

从历史上看,西方大国崛起的过程伴随着通过战争对不发达国家资源的残酷掠夺。

此外,垄断、失信、知识经济等导致交易成本过高使得市场有效性下降。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市场、政府的功能发生了变化,资源配置机制发生了重要的改变,形成了企业与市场共同配置资源的中间层组织。

以跨国公司为代表,通过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共同配置资源,获得最大利益。

这种变化尤其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国际分工不再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来协调,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国际分工日益重要的协调者和组织者。

跨国公司利用内部分工与外部分工不断地寻求和实现全球最佳的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组合。

第二,跨国公司的兴盛是组织制度安排与资源使用相适应的结果。

产业一体化以价值链的形式构筑了经济体系,促进了资本、技术和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流动和配置,从而改变了生产要素分布的结构。

跨国公司实现了内部计划经济与外部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通过内部化和外包的两种方式,实现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综合成本的降低,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率。

对于后起的开放的国家,市场与政府的互补作用是明显的。

政府可通过各种宏观政策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和结构调整。

在“两型社会”建设中,政府的调控目标是以上所讲的这些内容,同时这些内容对我国“两型社会”建设有诸多启示。

在“两型社会”建设中,既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同时也需要重视区域规划的作用。

通过合理的区域规划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中心与外围地区的发展差距,有利于形成资源节约、产业集约、社会和谐的发展格局。

三、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瓶颈与突破口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日益融入到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来。

但是,网络这把双刃剑,在带给大中小企业大量丰富的信息和知识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负面效应。

由于网络交往缺少诚信道德机制的约束,部分大中小企业利用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等特点,发布虚假信息,侮辱和诽谤他人等行为时有发生,这些行为都给他人和社会造成了危害,没有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正能量。

同时,对诚信缺失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也导致部分企业在转型中出现诚信道德行为的缺憾。

有部分企业为了包装自己,在转型的过程中注水掺假,在总结和上交企业材料时不能做到实事求是,夸大其词,甚至擅自改动成绩。

个别员工伪造资料,为了突出自身的优势,为自己增加各种莫须有的头衔,擅改资料,以次充好,令相关的单位真假难辨。

企业诚信道德缺失行为不是单个孤立的事件,它有着极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和其它的越轨行为一样偏离了社会规范,阻碍了和谐社会的建立和经济社会健康的发展。

这些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成功转变的瓶颈。

2007—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

信用扩张、虚拟经济引起的经济泡沫破裂是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

不到位的金融监管和信贷消费支撑的增长模式导致虚拟经济的严重膨胀,使得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严重失衡,资产价格泡沫化,并导致虚拟经济累积的系统性风险集中爆发。

受国际金融环境动荡和全球经济低迷现状的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领域遭受了极大的冲击。

美国2012年1—8月中美双边贸易总值为9.89亿美元,较上年同期2856.54亿美元,实现同比增加430.4%,占同期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增长17.8%,较上年同期比重12.14个百分点。

其中,我国对美出口总值为下降0.79亿美元,同比2055.55%;进口总值为增长15.1亿美元,同比800.99%。

欧盟作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12年1—8月份中欧双边贸易进出口总值为减少111.75亿美元,较上年同期进出口总值3721.38亿美元,实现同比增加663.26%,占同期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21.8%,较上年同期比重15.82个百分点。

其中出口至欧盟地区贸易总值为下降0.49亿美元,累计出口总值同比2337.07%;进口总值为增长18.5亿美元,累计进口总值同比1384.32%。

我国一些沿海地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逐渐消失,目前除了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外,经济结构转型更是迫在眉睫。

金融危机促使我国的三大产业中的287个门类已经形成。

这三个产业包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加强对三农的补贴,加强土地的流转速度和农民的国民待遇,以及制造业平衡发展。

统计数据示,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活动载体的运用并没有因此主动改变,表现得很不“给力”。

调查表明,大多数企业认为当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容过于单调,无法引起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热情,需要革新和补充。

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和实施者必须清醒地看到这些新的变化,根据社会发展要求精心设计、创新企业教育活动载体,以提高活动载体运用的质量及其对中小企业的吸引力;同时还必须不断更新活动内容,最大限度地发挥活动载体的教育作用,切实提高活动载体的实效性,就业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从而找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突破口。

继续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启动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这种宏观调控政策仍会继续,政府应出台更加积极的政策,特别是在劳动力与信贷成本、出口退税政策等方面。

在货币政策方面可扩大对出口企业的信贷额度,同时保持外贸政策的稳定性,为外贸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除了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外,我国应加大财政政策的力度,刺激内需,拉动消费,保持国内经济相对平稳较快的发展。

在这个关键的时期,传统和现代两个因素同时并存着,这样一来,一些截然相反的价值观念、制度安排等异质性因素必然在同一时空内得到磨合和统一。

实施贸易多元化战略。

调整企业的结构,提升企业产品的附加值,提高自身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走品牌战略,积极开拓拉美、东南亚等亚洲新兴市场,坚持多元化的市场战略来分散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