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调整准备金率对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效应

调整准备金率对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效应

调整准备金率对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效应年级:2011级学号:1111020221专业:工商管理112班姓名:李闯闯指导老师:二零一二年十一月摘要: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deposit-reserve ratio)。

2011年以来,央行以每月一次的频率,连续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如此频繁的调升节奏历史罕见。

2011年6月14日,央行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这也是央行年内第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2011年12月,央行三年来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2012年2月,存款准备金率再次下调,专家称预计年内存准率或下调2至4次。

研究目的:(1)了解中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历程(2)分析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和下调对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3)对于调节存款准备金率在货币政策中如何更好的发挥作用提出对策和建议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定性分析法结论:存款准备金率因其乘数效应一般被认为是猛烈的调控工具,在我国弱有效性主要是由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本身的缺陷和现行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局限所决定的。

另外由于我国货币调控工具单一,还不得不选用以存款准备金率为主的货币政策工具。

因此我们必须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并改善政策实施环境。

关键词:准备金率宏观调控效用分析论文正文:1、引言:2、正文:(1)存款准备金率的定义:准备金率:是银行的准备金与存款总额之比金融机构必须将存款的一部分缴存在中央银行,这部分存款叫做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占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比例则叫做存款准备金率。

打比方说,如果存款准备金率为7%,就意味着金融机构每吸收100万元存款,要向央行缴存7万元的存款准备金,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为93万元。

倘若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7.5%,那么金融机构的可贷资金将减少到92.5 万元。

在存款准备金制度下,金融机构不能将其吸收的存款全部用于发放贷款,必须保留一定的资金即存款准备金,以备客户提款的需要,因此存款准备金制度有利于保证金融机构对客户的正常支付。

随着金融制度的发展,存款准备金逐步演变为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当中央银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时,金融机构可用于贷款的资金增加,社会的贷款总量和货币供应量也相应增加;反之,社会的贷款总量和货币供应量将相应减少。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在1984年建立起来的,近二十年来,存款准备金率经历了六次调整。

1998年以来,随着货币政策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化,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根据宏观调控的需要进行调整.自1998年以来我国存款准备金率进行过两次大的调整,一次是1998年3月将存款准备金率由13%下调到8%,一次是1999年11月存款准备金率由8%下调到6%。

最近的一次是从2004年4月25日起,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即存款准备金率由现行的7%提高到7.5%. 从2008年12月5日起,下调工商银行(601398,)、农业银行、中国银行(601988,)、建设银行(601939,)、交通银行(601328,)、邮政储蓄银行等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下调中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

同时,继续对汶川地震灾区和农村金融机构执行优惠的存款准备金率。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将是使银行的信贷膨胀遭到遏制,不良贷款反弹压力也将持续存在,银行业绩增长令人担忧。

这些担忧反映到股票市场上,可能意味着下半年银行股将难以走强。

而如果银行能够成功实现向零售银行业务的转变,大幅提高中间业务收入,降低对利息收入的依赖,那么该类银行无疑将受到投资者追捧。

从2011年6月20日起,央行再度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这是央行今年以来第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今年以来存款准备金率一直保持着“一月一调”的提升节奏。

自去年以来,央行更是先后12次上调准备金率。

(2)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背景法定存款准备金作为中央银行调控宏观经济的三大货币政策措施之一,起始于18世纪的英国。

而后,美国1913年的《联邦储备法》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形成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

由于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各国普遍认识到限制商业银行信用扩张的重要性,凡实行中央银行制度的国家都仿效英美等国的做法,纷纷以法律形式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比例,并授权中央银行按照货币政策的需要随时加以调整。

在过去近100年里,美国一直在不断强化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的管制,同时也不断采取措施完善法定存款准备金管制的手段,如根据金融创新的发展而不断扩展应当缴纳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负债项目;根据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金额大小实行累进的法定准备金比率。

1935年美国《银行法》颁布之后,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便成了美联储重要的政策工具之一。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调整宏观经济的作用机制可描述为:为抑制(刺激)经济增长,减少(增加)货币供应量→调高(调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减少(增加)→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和全社会投资规模缩小(扩大)→货币乘数缩小(扩大)→市场货币供应量减少(增加)→市场利率提高(降低)→投资、消费支出减少(增加)。

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最终引起货币乘数的变化,通过乘数效应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多倍变化。

因此,这是一个给经济可能会带来较大震荡的政策工具。

在货币政策理论中,普遍认为该政策手段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过于猛烈,被称之为货币政策工具的一把“猛斧”。

因此,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在运用该政策时,慎之又慎。

即使用也只是作为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补充,或只是在宏观经济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才采用此项政策调节宏观经济形势,并不是经常使用的一项货币政策工具。

(3)我国中央银行实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历程2011年以来,央行以每月一次的频率,连续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如此频繁的调升节奏历史罕见。

2011年6月14日,央行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这也是央行年内第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2011年12月,央行三年来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2012年2月,存款准备金率再次下调,专家称预计年内存准率或下调2至4次。

(4)近期我国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背景分析2006年7月以来存款准备金率的频繁上调主要针对流动性过剩问题,希望通过此种方式对资金的流动性进行回笼,对整个经济实施宏观调控,防止经济由过快向偏热发展,防止通货膨胀。

〈1〉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信贷规模激增据统计,截至2006年11月,银行人民币存贷差已达11万亿元,银行手中可供使用的信贷资金空前泛滥,截至2006年9月各项贷款合计为221035186亿元。

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银行来说,出于自身收益的考虑,在流动性严重过剩的压力下,商业银行的放贷热情必然提高。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银行完成重组和IPO这种融资的增加实际上是资本金的增加,扩大了商业银行信贷的杠杆效应,可以使银行的新增贷款成倍增长。

如果不把流动性控制在适当水平,银行过度扩张贷款的压力会再度上升信贷规模将出现高速反弹,这势必会加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过热现象。

〈2〉国际收支顺差矛盾突出中国海关总署1月11日发布的统计数据表明,2007年全年中国进口总额9558.2亿美元,出口总额为12180.2亿元,累计贸易顺差为2622亿美元。

2007年末国家外汇储备已达15282亿美元。

高额贸易顺差及外汇储备形成了巨额的外汇占款,直接增加了基础货币投放量,再通过货币乘数效应,造成了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度增长加剧了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的压力。

〈3〉固定资产投资及房地产投资过热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6年前3季度,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为61800亿元,同比增长达28.2%,增幅比上年同期高0.15个百分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为10062亿元,同比增长达2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7.3%,增幅虽比上半年回落2.15个百分点,但依然比去年同期加快1.2个百分点,指标仍在高位运行。

〈4〉公开市场业务及再贴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为了对冲由于购买外汇而增加的基础货币,中央银行加大了在货币市场进行债券正回购、发行中央银行票据等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但这一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在对冲持续刚性增长的外汇占款时,受到了一定限制;而我国目前的再贴现率已经较高,上调再贴现的空间有限。

由此,提高准备金率成为中央银行可以动用的较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5)准备金率调整在金融调控中的影响〈1〉准备金率调整对金融机构震动较大准备金率上调,需要银行重新调整资产组合,但是金融机构在短时间内难以完成,如果市场发育不完善,超额准备金在金融机构间分配不平衡时,准备金率对金融机构产生的震动会更大。

降低金融市场运用资金的比率准备金调整频繁,银行会倾向保持较高超额准备金,进一步降低可用资金比率。

即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就下降。

因为准备金率提高,货币乘数就变小,从而降低了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扩大信用规模的能力,其结果是社会的银根偏紧,货币供应量减少,利息率提高,投资及社会支出都相应缩减。

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本由于多数国家对准备金存款不付息,而存款准备金率水平以及是否对准备金存款支付利息,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金融机构的的经营成本。

〈2〉对我国房地产的影响因为我国房价太高,出现了很大的房地产泡沫。

央行多次提高贷款利率也是为了增加房地产投资商的成本,以减少他们的投资行为,不过效果不明显。

而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大大减少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对完成房地产调控目标会有明显的作用。

〈3〉收缩流动性、降低信贷规模的影响央行通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以降低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及其信贷规模,进而降低货币供应量。

在目前,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水平大大低于历史平均水平的情况下,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具有很强的政策约束力。

经过2009年的常规放贷后,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已经在2%以下了,此时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投放信贷的能力具有直接约束力。

〈4〉对减轻通胀压力,缓解经济过热的影响2010年,我国CPI同比上涨3.3%,2011前两个月均保持在4.9%的高位运行,3月4月则突破了5%的重要心理关口。

一段时期以内,通胀依然是宏观调控的重中之重。

在2010年3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2011年可能会继续大幅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背景下,我国货币市场利率将逐步上行。

这对降低通胀压力、防止经济过热将产生一定作用。

(6)准备金率再次下调中国人民银行于2012年2月18日晚间宣布,从2月24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