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诸子散文(圣才出品)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诸子散文(圣才出品)

第4章诸子散文
4.1复习笔记
一、诸子散文概述
(一)主要内容及作者
诸子散文主要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各个学派阐述自己观点的著作。

作者多数是其门人弟子或后人对本学派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特别是创始人的言论的记录、思想的阐述,但也有此类代表人物自己所作的。

(二)文学意义
它们都不是文学作品,但诸子散文的发展过程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古人驾驭语言文字能力的水平及其提高,同时这类著作中有些也含有不同程度的文学成分。

研究文学史有必要对这些著作加以考察。

二、从《论语》到《孟子》
传世的最早的学派散文,儒家是《论语》,墨家是《墨子》。

但从文学性上,这两部书还都处于初级阶段,另一部儒家著作《孟子》相比较前两者则更加成熟。

(一)《论语》
1.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

开创了儒家学派。

其思想的核心是提倡“仁”和“礼”,而两者又是紧密联系的,所以他曾把“仁”归结为“克己复礼”。

2.主要内容
《论语》是其弟子所记载的孔子的言论,在孔子死后编纂成书。

此书以语录体的形式写成,但话语简短,往往只是孤立的一两句话。

所以,《论语》所记的其实已非孔子的原话,而是其谈话的纲要。

3.语言文字的优缺点
(1)优点
①它在把孔子的原话删繁就简、压缩为提纲式的语言时,能够抓住其最主要之点,而且以很简明的方式传达给读者;
②它的记录虽绝大多数都是纲要式的,但有时也能把谈话的过程、其间的某些动作、神态作简要的叙述。

(2)缺点
①在处理稍长一些的记载时,前后的照应难以完密;
②由于文字的浓缩,有时不免费解。

(二)《墨子》
1.墨子
墨子名翟,宋国人,但长期居住鲁国。

他主张兼爱、尚同,反对战争,提倡“节用”“节葬”和“尚贤”。

2.主要内容
《墨子》是墨子及墨家学派中其他人物的言论集,以论说文为主。

3.语言特色
《墨子》以论说文为主,注重逻辑,故其文字运用上的长处,是论述清晰,层次分明,条贯严密,但常有繁冗之病。

如果从文学性的角度来考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的话,那么,《论语》和《墨子》都还处于初期阶段。

(三)《孟子》
1.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提倡“仁义”,要求保障人民最低限度的物质生活,达到不饥不寒,在这样的基础上建立起维护封建制度的伦理、纲常,并把全国统一起来。

2.主要内容
《孟子》是记述他的言行的书,共七篇,由他自己和门人共同完成。

2.《孟子》文学成分的表现
《孟子》是语录体散文,但它不仅能较具体地记录谈话的过程,而且有不少段落能就某个问题为中心展开论证,逐步深入,已在向独立的论说文发展,论述犀利而富于气势,更为生动。

其文学成分仅次于《庄子》。

这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叙事
它对谈话双方的记载,常有较为具体、灵动、引人入胜之处。

如“齐桓晋文之事”章记孟子与齐宣王的谈话。

(2)抒情
这主要在于《孟子》文章中有一部分颇具感情色彩。

由于感情的激动,行文也就颇具气势。

有时也使用排比句以造成气势打动对方,但是仍以丰富的感情为基础。

(3)寓言
孟子在论述时有时运用寓言。

这种寓言有的本是短小的文学故事,如著名的讽刺性寓言“齐人有一妻一妾”。

在先秦的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中,用寓言作为说理的辅助手段,本较常见。

但运用得好的,实以《孟子》为最早。

二、庄周与《庄子》
(一)庄周
1.生平
庄周是宋国蒙人,生活年代与孟轲相近,可能年岁略小,他只担任过漆园吏。

2.思想
其思想以保全自己为第一义。

在先秦学派中,与儒家、墨家、法家等以群体出发的学说不同,庄周的思想是从个体出发的。

魏晋以前,庄子的思想不受重视,直到魏晋,《庄子》才流行起来,“老庄”成了道家思想的代表。

(二)《庄子》
1.篇目及作者
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为五十二篇。

现存的西晋郭象注本《庄子》只收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则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2.《庄子》中的文学成分
(1)《庄子》文学成分的成因
《庄子》散文中具有十分明显的文学成分,这与庄子的思想有很大的关系。

庄子所要追求的境界在现实世界中是无法实现的。

只有通过出家修炼或者从哲学上进行探索,庄子选择的是从哲学上进行探索。

把心作为物的主宰,让个体在物质世界上所受到的压迫和痛苦在心灵世界里转化为解放和快乐。

①庄子尽量使他的心灵活动于无限广大的空间,遨游在无限漫长的时间之中。

这样,他在阐述他的哲学思想时,就出现非常丰富的想象。

②这种想象不受时空的限制,所以又极富变化,自由灵动。

③这种哲学境界是他的安身立命之处,因而他的阐发又伴随着很深的迷恋,充满感情。

④与此相应,他的文体随着内心世界的奔驰而跳跃变动,多姿多彩。

(2)《庄子》文学成分的体现
①庄子的散文为人们提供了许多宏伟美丽的景象,而与这种景象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种鄙弃尘俗的高远的精神境界;
②想象力的丰富和分寸把握的准确;
③文笔灵动多变,文体似断似续,有一种自由洒脱、变化多端的美感。

这种文气似断而续的现象,在庄子散文的其他部分也常见。

而且也正由于这一特色,他的行文虽然常有突兀而不符合通常所谓的规范之处,但却并不使人感到难以理解。

3.《庄子》的影响
后代文人在思想上或文章风格上受《庄子》影响的很多,前者如阮籍、李白,后者如苏轼、袁宏道等。

三、荀况与《荀子》
(一)荀况
1.生平
荀子,名况,字卿,赵国人。

荀也作孙。

他五十岁时才游学于齐,后为楚国兰陵令。

2.思想
荀子与孟子同属儒家,但孟子主张“性善”,荀子主张“性恶”。

“性恶”的理论跟法家的思想有可以相通之处,所以法家的韩非和李斯都向他学习过。

荀子强调教化。

传世著作有《荀子》三十二篇。

(二)《荀子》
1.《赋篇》
荀子的散文写得谨严而朴实,从文学成分来看,最值得注意的是他的《赋篇》。

(1)《赋篇》的结构
《赋篇》包括“礼”“知”“云”“蚕”“箴”五节,后附“佹诗”。

(2)《赋篇》与汉赋的渊源
①以赋作为标题始于荀子。

②汉赋中的体物赋,是对物的铺陈,而《赋篇》所写,也都是具体的物,而且就其前半来看,也是对物的各种情况的铺叙。

③《赋篇》采用问答式,先由人提出问题,然后再由被问者来进行回答。

汉代的大赋也常采用问答体。

④《赋篇》后附“傀诗”,汉代的大赋也常有于篇末附诗的特点。

2.《成相》
歌谣体,说明荀子自己的政治见解和批评他所认为的政治弊端的作品。

后世学者认为“成相”是“助力之歌”,即在从事体力劳动时边劳动边唱的歌。

四、韩非与《韩非子》
(一)韩非
1.生平
韩非是韩国的贵族。

其法家思想受到秦始皇的重视,后被李斯陷害,死于秦国狱中。

2.思想
(1)韩非师从荀子,但是主要吸收了申不害、商鞅等人的观点,并作了多方面的发展,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