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徽商对徽州传统聚落的影响周星宇(天津大学 300073)摘要:介绍了徽州、徽商和徽州传统聚落。
从徽商的经济实力、儒家修养及生活方式三方面简要分析徽商对徽州传统聚落的影响。
指出了徽商对徽州传统聚落形成、发展及保存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徽州,徽商,传统聚落徽商在徽州独特的自然社会条件下出现,并逐渐成为徽州人的生存方式。
徽州的传统聚落保存完整、真实,记录下了大量徽州各个时期特别是明清时期的历史信息。
徽商,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良好的儒家修养及特殊的生活方式对徽州传统聚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徽商的利润除了继续投资以外,多用于购买田地,修建祠堂、书院、私宅等以及公益事业。
从而由徽商汇集而来的大笔的资金转化成了徽州的祠堂、私宅、学堂、戏台……在这个过程中徽商的价值取向和具体需求也融入了徽州传统聚落文化之中。
1徽州,徽商与徽州传统聚落徽商作为中国明清时期的第一商帮,徽州传统聚落作为完整而珍贵的聚落,两者都在徽州这片土地上,在明清时期达到繁荣的顶峰。
1.1徽州徽州一词最早出现于北宋宣和三年,从地域上讲主要指现安徽省南部,皖、浙、赣三省结合部。
徽州最重要的两个特点一是移民社会,另一个就是四面为山,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
徽州原始居民为山越人,两晋、唐末及两宋之际的移民士族带来了先进的中原儒家文化与大量的闲置资本。
徽州独特的社会自然环境孕育了独特的经济结构和思想文化。
徽人经商是徽州经济最重要的方面,徽文化是徽州极具典型意义的地方特色文化。
现存的徽州传统聚落不仅仅是徽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还记录下了徽商曾经的辉煌。
1.2徽商徽商即徽州以乡族关系为纽带结成的商帮集团,始于南宋,直至清道光年间衰败,前后达六百余年,并在中国商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徽州山多地少的自然环境,互通有无的传统习俗和移民社会特殊的环境背景是徽商诞生的主要原因。
从明嘉靖到清嘉庆的300年间,是徽商的兴盛时期。
期间,徽商活动范围广,足迹几乎遍及全国,以经营盐、典、茶、木为主,资本特别雄厚。
1.3徽州的传统聚落现存的徽州聚落主要是明清时代建筑。
传统聚落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建筑本身,还有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对生活的诉求。
徽州传统聚落保存完整、真实,风貌独特,承载了大量珍贵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信息。
徽州传统村落是徽州传统聚落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徽州传统村落西递、宏村都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的传统村落大多是在农耕文明的影响下与发展的,主要根据农耕的需要来组织聚落空间,经济上自给自足。
而徽州的传统村落作为徽商反哺乡里的产物,经济上的依赖性比较大,空间布局上脱离了农业的束缚,更注重风水等文化层面的需求。
移民社会的背景又使其能在建设之初与发展过程中整体规划,从而形成了家族性的组团、整体的布局和独特的人文景观。
2徽商雄厚的经济实力是徽州传统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有力支持明中叶商业繁荣,已出现拥有百万巨资的徽商。
在清代,如徽人汪交如、江春、鲍志道等大盐商,甚至拥有千万的资产。
徽商作为一个同荣共辱的商帮集团,这些典型的足以证明徽商当时经济实力之巨。
徽州传统聚落规模庞大、修建水平高,这主要得益于徽商的经济支持。
2.1徽商的经济支持是徽州传统村落形成和发展最重要的方面微州古村落是由徽商反馈乡里的寄生型村落。
徽商长期的资金投入影响徽州传统聚落的形成发展。
徽州人的富裕主要得益于徽商。
徽州较高的经济水平,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地少人多、聚落建筑密度较高的状况。
据记载,在徽州的一定时期,有大概70%的成年男子从事商业活动。
而经商成功的徽人大多回乡修葺住宅。
大量的徽商住宅是构成徽州传统聚落的重要部分。
荣归故里的徽商除了修建自宅,还在经济上支持祠堂、学堂、戏台、道路等公共建筑设施的建设。
2.2徽商的兴起直接促进了徽州集镇码头的发展作为商贾四出的徽州,必有因商业发展使之而来的便捷的交通和供商人休息落脚的集市城镇。
其中就有由新安江、横江、率水三江汇流之地的一个水埠码头发展起来的屯溪老街。
由于南宋迁都杭州,徽杭之间的水陆交流日渐频,商业繁胜,不少徽商在此落脚转运货物,屯溪老街依据其地理位置优越得到初步发展。
屯溪老街店铺模仿宋城的建筑风格,集店面、作坊、住宅于体,保留了古代商家“前店后坊”和“前铺后户”的经营格局和居住形式,多为几进,狭窄幽深,依靠内部天井采光。
3徽商特殊的生存方式影响着徽州传统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徽商特殊的生存方式一是与统治阶级相联系,另一个就是以宗族为纽带。
徽州作为人口不断涌入的移民社会,人口与土地的矛盾导致大量的徽州人从商。
而这些从商的徽州人以宗族为纽带,通过科举入仕,依靠封建政权为其服务,达到对一些行业垄断经营的效果。
3.1徽州人大量从商的生活方式影响住宅的功能性由于徽商常年在外经商,家中多为老弱妇孺,徽州住宅特别注重防盗的功能。
除建筑普遍外墙高耸极少开窗外,还现存一些独特的防盗措施。
在南溪南村的老屋厅就是一例。
老屋厅的房门略后退,与墙不在一个平面上,并在窗外设坚固的横档以增强防盗功能。
位于正楼北面的边门以厚铁皮为最外层,中层是较薄的青砖,内层为优质木材,从而达到了很好的防火、防盗的效果。
3.2强烈的宗族观念使徽商注重祠堂的修建徽州作为移民社会,自汉末起,外迁入的始祖逐渐繁衍形成的若干家庭聚于一村,形成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传统聚落。
族居的徽州人宗族观念特别强烈。
依靠宗族关系结成的商业群体有利于徽商的发展。
徽商主动将大量的资金,用于祠堂的修建,以强化宗族意识,提高自己在宗族里的地位,并炫耀经商的成功。
祠堂是维系血缘关系的重要精神场所,在徽州聚落中占有重要地位,一般位于村落的中心,并且是修建规模最大、最考究的建筑。
徽州现存的祠堂数量极多,修建精美,并有宗祠、家祠、支词之分,他们以群体的形式体现了强大的宗法观念。
3.3徽商重视书院的建设是其参与政治的必然选择读书不仅能提高徽商集体的文化素养,而且经由读书科举而进入仕途参与统治能获得更大的利益。
徽商十分重视徽州书院的建设。
有了徽商的支持,徽州的书院与其他地方相比就有了更多公益公共的性质。
著名的歙县盐商鲍志道就捐银3000两用于古紫阳书院的修复,并在书院建成后有捐助8000两,以交商生息的形式作为书院的日常开销。
现今由还屹立如初的由曹文埴题字的“三元坊”就见证了那段历史。
4徽商良好的文化修养使徽州传统聚落独具魅力徽商注重商业道德,并且在文化上有着自己完整而先进的理论框架。
徽程朱理学对徽文化影响极大,徽商从此出发,形成了“贾儒相通”、“左贾右儒”的观念。
从更深层次上讲,儒行是儒家思想思想渗透与制约下的徽州商人的必然选择。
商业本身具有高风险性,但是回流到徽州社会的商业利润成就了商人的儒行,稳定了徽州社会。
将商人的“利”与儒家的“义”巧妙的结合起来,有利于徽商的发展。
崇尚儒行的价值取向,使得徽商独具文人情怀,徽州传统聚落含蓄、内敛而又雅致清高。
崇尚儒学的徽商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在经济和文化水平如此之高的古村落里,居民的意识、生活方式及情趣方面,都是与文人、官宦阶层相一致的儒家理念。
居住着徽商的徽州传统聚落粉墙黛瓦、错落有致、恢宏壮观。
徽商虽富甲一方,但受传统建筑形制制约,其建筑不可能与官邸的威严宏相大争,于是徽商独辟蹊径于内部的装饰雕刻上。
形成了淡雅简练、韵律感强的外观,和典雅华丽、巧夺天工的内部。
以表现徽人的生活情景为主的徽州“三雕”就是徽商建筑耗资最大的部分。
盼望经商荣归的情绪普遍存在于徽州每个商贾家庭里。
从而商旅题材成为徽州三雕的重点题材,也就不足为奇了。
此外徽商民居中的大量楹联,以其文字简洁、思想深邃,形成了强烈的儒商文化氛围。
如:“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
”、“勿求珠玉富,但望子孙贤。
”、“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等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等等。
徽州民居古楹联不少出自名家之手,直到现在其朴素而精辟的语言依然熠熠生辉。
5小结文化的繁荣离不开经济的支持,徽商在践行儒行,反哺乡里的时候,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影响着徽文化的足迹。
徽州传统聚落作为徽文化的载体,记录下了徽州人以宗族为纽带,大量从商,亦儒亦商的生活状态。
同时也证明了,当时徽商对徽州传统建筑的影响之巨。
徽商凭借良好的经商素养和儒商结合的“徽骆驼、绩溪牛”的精神,辉煌百年。
徽商作为徽州人适应自然和社会选择的生活方式,也并不是偶然。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徽商的崛起是徽州形成特殊文化价值村落的原动力,也是徽州传统聚落发展兴盛的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因素。
参考文献[1]吴晓勤. 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规划保护方案保护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2]潘小平. 徽商正说明清中国第一商帮[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3]胡召芹. 浅论在徽商影响下的徽文化发展[J]. 徽州社会科学,2007(6).[4]江世龙. 中国徽派建筑之旅[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5]《走遍中国》编辑部.走遍中国-安徽[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9.[6]胡中生. 徽商的人文精神与明清徽州社会[J].安徽大学学报,2009(4).[7]臧丽娜. 明清徽州民居风格形成之民俗背景浅析[J]. 民俗研究,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