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C
病 因 学(etiology) 一、致DIC基础疾病 一、致DIC基础疾病 二、致DIC诱发因素 二、致DIC诱发因素
致DIC的常见基础性疾病 DIC的常见基础性疾病
病因类型
感染性疾病 恶性肿瘤
主要原发病或病理过程
细菌、病毒、螺旋体、真菌、某些寄生虫等感染都可以引起 DIC发生。感染性疾病是DIC最重要、最常见的病因。 DIC发生。感染性疾病是DIC最重要、最常见的病因。 最重要 主要见于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呼吸、消化、 主要见于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呼吸、消化、生殖及泌尿系统 第二位原因 肿瘤。恶性肿瘤位居DIC第二位原因。 肿瘤。恶性肿瘤位居 第二位原因。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盘早期剥离、羊水栓塞、宫内死胎滞 留、感染性流产、刮宫术、剖宫产术、葡萄胎、绒癌、卵巢 癌、子宫癌、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病理产科位居DIC第三位 癌、子宫癌、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病理产科位居DIC第三位 原因,DIC是产科大出血及产妇死亡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原因,DIC是产科大出血及产妇死亡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富含TF器官的外科大手术、大面积烧伤、严重冻伤、 富含 器官的外科大手术、大面积烧伤、严重冻伤、严重软 器官的外科大手术 组织创伤、挤压综合征等。手术及创伤位居DIC第四位原因。 第四位原因 组织创伤、挤压综合征等。手术及创伤位居 第四位原因。 某些毒蛇或有毒动物咬伤、某些昆虫叮咬等
DIC血象(裂体细胞) DIC血象(裂体细胞) 血象
DIC血象(裂体细胞) DIC血象(裂体细胞) 血象
微血管内溶血机制
1.缺氧、酸中毒使RBC可缩变 1.缺氧、酸中毒使RBC可缩变 形能力下降,脆性增大; 2. 纤维蛋白沉积,使RBC受到 纤维蛋白沉积,使RBC受到 机械损伤; 机械损伤;
概述
激活 致 病 凝血系统 微血栓 形成 因 血液 子 凝固性↑
凝血因子↓ 凝血因子↓ 血小板↓ 血小板↓
血液 凝固性↓
激活 纤溶系统
出血
微循环障碍
休 克 器官功能障碍
概述 本质: 本质:凝血功能失常
微血管内凝血系统过度、持续激活, 微血管内凝血系统过度、持续激活,致血 过度 激活 液微循环中纤维蛋白广泛沉积; 液微循环中纤维蛋白广泛沉积; 继发纤溶亢进而致广泛出血; 继发纤溶亢进而致广泛出血; 出血 + 血栓形成 =DIC。 =DIC。 主要病理变化: 主要病理变化:微血管内微血栓广泛形成 血栓---透明血栓、 血栓---透明血栓、易自行溶解 ---透明血栓
Although the first clinical observations on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were reported in the 19th century,1 this condition of widespread and disordered coagulation has probably afflicted mankind for as long as trauma and infection have beset us. Indeed, DIC is generally associated with an adverse outcome by most clinicians,and its acronym has been synonymous with “death is coming”. coming” 1. Dupuy M. Injections de matière cérébrale dans les veines. Gaz Med Paris 1834;2: 524.
发生机制
发病学
二) 、内皮细胞广泛损伤,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 内皮细胞广泛损伤,启动内源性 内源性凝血系统
常见病因
严重感染和内毒素血症 强烈免疫反应生成过量Ag强烈免疫反应生成过量Ag-Ab.CO 持续广泛的组织缺血、缺氧 严重酸中毒等
发病学
二) 、内皮细胞广泛损伤,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 内皮细胞广泛损伤,启动内源性 内源性凝血系统
☺ 产科并发症: 胎盘释放组织因子 ☺ 急性早幼粒白血病: 胞浆颗粒释放组织因子 ☺ 癌细胞: 癌细胞胞膜表达组织因子 ☺ 感染性疾病:内毒素、外毒素激活单核细胞 IL-1,TNF 内皮细胞组织因子表达↑ ☺ 组织损伤: 脑、肺、胎盘等组织因子最丰富
发病学
一)、组织损伤,TF大量表达,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 组织损伤,TF大量表达 启动外源性 大量表达, 外源性凝血系统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胰蛋白酶)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胰蛋白酶) 羊水栓塞 异常颗粒物质(肿瘤细胞) 异常颗粒物质(肿瘤细胞) 外源性毒素(蛇毒、蜂毒) 外源性毒素(蛇毒、蜂毒)
严重感染致DIC的机制? 严重感染致DIC的机制?
内毒素可直接损伤VEC,或通过TNF、IL内毒素可直接损伤VEC,或通过TNF、IL-1、 PAF、 PAF、C5a等介导VEC的损伤。 介导VEC的损伤
临床表现及其病理生理基础
微 血 栓 微循环阻塞、血流淤滞 回心血量 CO 心肌受损 下降 广泛出血
阻力 降低
血 压 下 降
补体、 补体、激肽微血管扩张 FDP 通透性增加
临床表现及其病理生理基础 三、微血管栓塞致器官缺血性损伤
ischemic tissue damage --dysfunction of multiple organs 常见于:肾、肺、肾上腺 常见于: 机 制:纤维蛋白聚体、血小板血栓、 纤维蛋白聚体、血小板血栓、 脱落的血管内皮细胞等形成栓子 华-佛综合征: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 佛综合征: 席汉综合征:垂体功能衰竭
1. 出血发生率(急性型):84 ~100% 出血发生率(急性型): ):84 出血特点: 2. 出血特点:
突发性、广泛性、自发性(不能用原发 病解释)、出血程度与病情正相关; 颅内出血是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DIC患者出血部位分布表 DIC患者出血部位分布表
部位 百分率( 百分率(%) 部位 百分率( 百分率(%)
WaterhouseWaterhouseFriderichsen syndrome
临床表现及其病理生理基础 四、RBC 机械性损伤 --MHA)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MHA)
microangiopathic hemolytic anemia
指见于DIC等病例的一种特殊类型贫血 指见于DIC等病例的一种特殊类型贫血, 等病例的一种特殊类型贫血, 除有溶血性贫血的一般特征外, 除有溶血性贫血的一般特征外,外周血涂片 中还可检见各种形状RBC碎片 裂体细胞) 碎片( 中还可检见各种形状RBC碎片(即裂体细胞)。
微循环障碍
纤溶抑制剂使 用不当
造成纤溶系统过度抑制,血液粘度增高。 造成纤溶系统过度抑制,血液粘度增高。
发 病 学(Pathogenesis) 一、DIC的触发机制: 一、DIC的触发机制:
启动内、外源性凝血途经(凝血酶形成) 启动内、外源性凝血途经(凝血酶形成)
二、DIC的发展机制: 二、DIC的发展机制:
妇产科疾病
手术及创伤 手术及创伤 其 它
可引起DIC 可引起DIC的原发病 DIC的原发病
致DIC的常见诱因 DIC的常见诱因
诱因类型
单核吞噬细胞 系统功能障碍
作用机制
处理及清除活化凝血因子的能力降低。
致DIC的常见诱因 DIC的常见诱因
诱因类型
单核吞噬细胞 系统功能障碍
肝功能严重障碍
作用机制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Disseminated (播散性的) 播散性的) ntravascular(血管内的) Intravascular(血管内的) oagulation(血液凝固) Coagulation(血液凝固)
发病学 严重感染致DIC的机制? 严重感染致DIC的机制?
凝血功能增强 抗凝与纤溶功能不足 血小板活化 白细胞激活
二、 DIC的发展 DIC的发展
高凝状态 微血栓 低凝状态 多发性出血
发生机制
高凝期 消耗性 低凝期 凝血系统激活→ 凝血系统激活→凝血酶 →微血栓(血小板活化) 微血栓(血小板活化) 凝血因子和血小板 因消耗而减少
正常内皮细胞(电镜扫描)
血小板附着受损的内皮细胞 表面(单箭头指示)
发病学
二) 、内皮细胞广泛损伤,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 内皮细胞广泛损伤,启动内源性 内源性凝血系统
发病学
VEC损伤为什么会导致DIC? VEC损伤为什么会导致DIC? 损伤为什么会导致DIC
大量表达TF 启动外凝途径; 大量表达TF,启动外凝途径; TF, Ⅻ + 胶原而接触激活,启动内凝途径; 胶原而接触激活,启动内凝途径; PLT粘附、聚集、活化,凝血过程加速; PLT粘附、聚集、活化,凝血过程加速; 粘附 VEC抗凝作用减弱:TFPI、ATVEC抗凝作用减弱:TFPI、AT-Ⅲ、TM、NO 抗凝作用减弱 TM、 纤溶活性降低: 纤溶活性降低:tPA 、PAI-1 。 PAI活性降低
临床表现及其病理生理基础 二、循环功能紊乱--低血压或休克 循环功能紊乱---低血压或休克
disturbance of circulation-----circulation-----hypotension or shock
1. 发生率(急性型):42 ~83% 发生率(急性型) 2. 休克与DIC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休克与DIC互为因果 形成恶性循环。 互为因果, 3. 机制: 机制:
皮肤紫癜或出血点 63 胃肠道出血 伤口面出血 血尿 血肿 50 46 32 26
咯血 粘膜出血 阴道出血 鼻出血 眼底出血
24 20 10 9 7
出 血
临床表现及其病理生理基础
3. 出血机理
血小板数量减少 (被消耗、截留、吞噬); 被消耗、截留、吞噬) 凝血因子含量降低(血凝而消耗、酶水解) 凝血因子含量降低(血凝而消耗、酶水解); 纤溶系统的活化,纤溶酶大量增加; 纤溶系统的活化,纤溶酶大量增加; FDP的强烈抗凝作用 FDP的强烈抗凝作用; 的强烈抗凝作用; 微血管壁因损伤而通透性增加。 微血管壁因损伤而通透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