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揭示卫生领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规律,以便最优化地筹集、开发、分配和使用卫生资源,达到提高卫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稳定的目的。
卫生服务需求: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价格水平下,愿意并能够购买的卫生服务总量。
P14卫生服务需要:指消费者为保持健康,依据实际健康状况与“理想健康状态”之间的差距,在不考虑实际支付能力的情况下,对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卫生服务的消费愿望。
P15 三、卫生服务需求的变动和需求量的变动p20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本身价格的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这种变动是沿着同一条需求曲线的变动。
需求的变动是指商品本身的价格不变时,其它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这种变动是沿着不同需求曲线的变动。
卫生服务需求的特点p20•(一)消费者信息缺乏•(二)需求的被动性•(三)服务利用的效益外在性•(四)需求的不确定性•(五)费用支付的多源性•(六)基本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弹性:当两个经济变量之间存在函数关系时,因变量的相对变化对自变量的相对变化的反应程度。
•弹性系数:衡量因变量相对变化对自变量相对变化的灵敏程度。
数学表达式为:弹性系数=因变量的相对变动/自变量的相对变动•弧弹性:衡量自变量发生较大程度变动时,因变量的变动程度的指标,表现为需求曲线上两点间的平均弹性。
计算公式:式中:Ed表示弹性系数,△Q、△P表示因变量和自变量的变化程度,Q1、Q2分别代表本期和上期的因变量的值;P1、P2代表本期和上期的自变量的值。
卫生服务需求的价格弹性p22•1、定义:指卫生服务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2、公式:卫生服务需求价格弹性系数=该种卫生服务需求量变动率/该种卫生服务价格变动率分类弧弹性分五种类型:p23(1)Ed>1,称为富有弹性;(2)Ed<1,称为缺乏弹性;(3)Ed=1,称为单位弹性;(4)Ed=0,称为完全无弹性;(5)Ed=∞,称为完全弹性。
、需求的价格弹性和厂商的销售收入π= P*Q假定市场处于出清状态,Q又可以表示为需求量,所以,厂商的销售收入受商品需求价格弹性的影响。
卫生服务需求的收入弹性p24、定义:用来衡量收入变动的比率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即衡量需求量变动对于收入变动的敏感程度。
、分类:(1)EY<0,低档服务(2)EY>0,正常服务0<EY≤1 必需服务EY>1 非必须服务卫生服务需求的交叉弹性p24定义:用来衡量一种商品价格变动的比率所引起的另一种商品需求量变动的比率,也就是,衡量某种商品需求量变动对于其他商品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
3、分类(1)Eab>0,为替代品,表明B商品价格的增加会引起A商品需求量的增加。
(2)Eab<0,为互补品,表明B商品价格的提高会引起A商品需求量的减少。
(3)Eab=0,为无关品,表明B商品价格的变化对于A商品不发生任何影响。
卫生服务需求弹性分析的应用p25•卫生服务需求弹性分析可以用于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定价、财务分析、收益平衡分析等•卫生服务需求弹性对于政府政策的制定也有重大影响。
•案例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徐伟利用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数据得出我国医疗卫生具有较低的需求价格弹性-0.1017和较高的需求收入弹性0.9547。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看病难、看病贵”现象的原因。
高收入弹性导致在收入增长的情况下需求的快速增长,而供给增长的缓慢造成供需缺口,形成现在“看病难”的局面。
需求的低价格弹性加上供给方的诱导需求导致了不必要的费用的上升,造成“看病贵”现象。
该研究为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政策制定提供了依据,并给出一种可行的医疗卫生改革方案。
诱导需求p63医生是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者,又是病人的顾问(代理人),当医生滥用这种双重角色的作用,创造出病人有充分信息时不会发生的需求,这称为医生的诱导需求,或称为供给者诱导的需求(supplier -induced demand,SID)产生的原因•信息不对称•垄断利益驱使•监督机制不健全•产品不同质•自我保护1、价格钢性(rigidity)与诱导需求——医生诱导需求的动机价格钢性指价格不会因供给或需求的变化而迅速作出调整。
诱导需求的实现还有赖于医师诱导需求的能力即可能性。
诱导需求的强度与医师诱导需求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有关。
若由于诱导而严重地损害了医师的声誉,因而成本的增加相对地更大,那么可以预期只会有很少的诱导需求,或者没有诱导需求。
相反,若容易劝说病人消费更多的服务,并且在专业上和伦理道德上的约束又非常少,那么需求的移动就会非常大。
2、供给者诱导需求的目标收入模型医生的决策行为方式是为了保持其“目标收入”(target income)。
假定医师有确定的收入目标。
当任何变化可能会减少医师的收入时,医师会利用信息优势来诱导病人消费更多的服务或通过市场的垄断力量来提高价格以保持目标收入。
卫生服务供给(supply of health care)p38卫生服务提供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产品或服务。
✧卫生服务供给的特点p381.技术性2.垄断性3.不确定性4.公益性5.外部性6.即时性7. 主导性✧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因素不变时,由于商品本身价格的变动而引起供给量的变动。
✧供给量的变动是沿同一条供给曲线上点的变动。
✧供给的变动是假定商品本身价格不变动,而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动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动。
✧供给的变动是整个供给曲线的变动。
)、供给弹性定义p42供给弹性(supply elasticity):表示某一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对它本身的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即价格变化l%引起的供给量变化的百分比第四章市场与政府在卫生服务领域的作用公共物品p71⏹在经济学中,公共物品有两个含义:⏹一是不具有竞争性;二是非排他性。
⏹其特点是产品一经提供,无论出钱还是不出钱均可以消费,而且无法阻止不出钱者消费。
⏹对于这些公共物品,由于出钱者和不出钱者同样可以消费并获益,所以所有的人都会试图“免费搭车”。
⏹在卫生领域中利用自由市场机制,这类具有“公共物品”性质的卫生服务没有提供者。
⏹所谓外部效应是指一部分人对某种产品的消费可以对不消费这种产品的人间接的影响。
⏹如果这种影响是有益的就称为正外部效应。
⏹如果这种影响是不利的就称为负外部效应。
⏹具有正外部效应的产品叫做准公共物品。
⏹如:计划免疫服务(麻疹疫苗)、传染病治疗服务(疟疾)以及戒烟服务。
、卫生服务市场与一般商品市场的差异性⏹1、卫生服务产品的特殊性⏹2、卫生服务市场主体特征⏹3、医疗需求与供给的不确定性⏹4、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5、卫生服务存在垄断和诱导需求⏹6、医疗服务需求弹性小⏹7、医疗服务市场价格不是经充分竞争形成的⏹8、提供者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卫生筹资:指为购买卫生服务而尽心的资金筹集活动,P94卫生资源的定义指生产卫生服务所投入要素的总和硬件资源人力:具有或即将具有某项卫生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的人员资本:资金,实物体现的资本(房屋、设备、药品、耗财)软件资源:知识信息、管理能力、技术常用的卫生资源测量指标每千人口医生(医师和医士)数每千人口护师(士)数每千人口技师(士)数每千人口药剂师(士)数每千人口床位数每千人口卫生资产额每千人口仪器设备额筹资水平的评价——卫生总费用P1261.定义: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为提供卫生服务而消耗的卫生资源的货币表现。
▪以货币作为综合计量手段;▪从全社会的角度反映卫生资金的运作过程;▪作用在于分析评价卫生资金的筹集、分配和使用效果卫生总费用核算的三种方法:P1365.1 卫生总费用筹资来源法根据卫生资金的筹集渠道与筹集方式,收集和整理卫生总费用数据,测算全社会卫生资金投入总量的方法。
筹资结构分析政府预算卫生支出社会卫生支出居民个人卫生支出♚5.2卫生总费用机构流向法按照卫生服务机构划分,通过卫生机构的各项收入,收集和整理各级各类卫生机构的费用数据,测算卫生资金流向各类机构的费用总额。
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机构、零售药品机构、其它卫生机构5.3卫生总费用实际使用法根据卫生服务功能划分,通过消费者对不同卫生服务实际利用进行调查,收集和整理各类卫生服务的项目的数量和费用数据,测算消费者接受卫生服务时所消耗的费用总额。
个人卫生保健、公共卫生、卫生发展、其它卫生总费用评价指标卫生总费用卫生总费用构成人均卫生总费用卫生总费用/平均人口数卫生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卫生总费用/国内生产总值×100%卫生资源配置的原则卫生资源优化配置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原则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原则重点倾斜兼顾全局的原则坚持按投入产出原则配置资源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1、卫生资源配置应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原则2、公平与效率原则3、以健康需要和卫生服务需求为依据原则4、重点倾斜兼顾全局原则5、成本效益原则第十章医疗保险3—4个选择题P223第七章卫生经济分析与评价卫生经济评价的方法包括:成本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用分析。
第八章疾病经济负担• 1.疾病负担P443–是将早亡的损失与由于疾病伤残/失能造成的健康损失结合起来考虑的疾病给社会造成的总损失• 2.疾病的经济负担–由于发病、失能(残疾)以及过早死亡对患者本人及社会带来的经济损失•.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s):是指从发生某疾病后,从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年。
包括两部分–刚刚因早死所指的寿命损失年(Years of Life Lost,YLLS)–疾病所致伤残引起的健康寿命损失(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 YLDS)第二节疾病经济负担分类与计算一、直接经济负担和间接经济负担的定义• 1.直接经济负担:为了寻求救治和为了治疗疾病所产生的直接费用或资源消耗–购买卫生服务的费用:包括病人在医院就诊住院等方面的费用,在药店购买药品的费用。
–为获得卫生服务机会所产生的花费:病人的额外营养费用、病人由于就医所花费的交通费用等、住宿费、陪护人员的费用。
• 2.间接经济负担:由于发病、失能等原因,每人每年因病缺勤而减少工作时间所造成生产力的损失,缺勤减少的收入和因过早死亡所造成未来收入减少的现值•四个方面的表现:–因疾病、伤残(失能)和过早死亡所损失的工作时间;–由于疾病和伤残导致个人工作能力降低而造成的损失;–病人的陪护人员损失的工作时间;–疾病和伤残对于患者本人及其家属所造成的沉重精神负担等。
二、直接经济负担资料收集和计算• 1.资料收集–医疗保健机构•优点:资料准确、方便、节省时间•缺点:门诊不能找到单病种;住院患者可能在一年中选择不同的医院;自购药不能收入(亲戚朋友送的药);康复费用易漏掉–向病人调查(入户)•回顾性调查:时间少,回忆偏倚、误差•前瞻性调查:追踪• 2.直接经济负担计算时易出现的问题–使用发病率和患病率的问题•发病率:急性疾病•患病率:慢性疾病•根据疾病性质不同选择不同的指标,选择患病率时不要遗忘新发病人数,注意去年份的指标/数据,注意贴现问题计算公式:某地的总人口数×发病指标(患病率,发病率)×每一例患者的平均直接经济负担水平• 4.直接经济负担的合理性–新旧药物的替代–科技发展和高新技术的出现给诊断治疗带来的帮助–社会经济商品的涨价使相应的医疗服务成本增加–医疗服务价格的回归和调整–发病率和患病率的上升,新病种的出现• 5.直接经济负担的不合理性–滥用药物–开大处方–进行不必要的检查–巧立名目进行乱收费–医疗事故–发生医源性疾病三、间接经济负担资料收集和计算• 1.核算的方法–现值法:工资标准×因病损失的有效工作时间–人力资本法:•采用劳动力工资收入,测算一定年龄的健康人患病或死亡减寿年数带来的间接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