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台州市旅游资源普查

台州市旅游资源普查

浙江省旅游资源普查台州市旅游资源普查水域风光类专题报告台州市旅游局台州学院旅游系2003、12台州市旅游资源普查水域风光类专题报告目录前言 (6)第一章台州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的形成背景 (1)第一节自然环境 (2)第二节人文环境 (6)第二章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及价值评价 (8)第一节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释义及分类 (8)第二节评价方法、标准与原则 (9)第三章台州市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普查结果分析 (11)第一节台州市旅游资源类型构成 (12)第二节普查结果 (13)一、资源丰度 (14)二、资源品质 (16)三、资源分布 (16)第四章台州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分区调查第一节椒江区 (16)第二节黄岩区 (16)第三节路桥区 (18)第四节临海市 (18)第五节温岭市 (20)第六节玉环县 (23)第七节天台县 (24)第八节仙居县 (26)第九节三门县 (28)第五章台州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开发思路 (30)第一节基本特征和开发优势 (30)第二节利用现状和开发原则 (32)第三节开发对策 (36)附录一:台州市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统计 (38)台州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专题报告前言旅游资源普查, 是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为了实施台州市旅游全面开发的战略部署, 为编制台州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 台州市旅游局把辖域内3区6县(市)的旅游资源普查作为2003年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

旨在了解和掌握区域旅游资源的基本情况, 建立区域旅游资源数据库, 以利于区域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旅游规划与项目建设、旅游行业管理、旅游资源信息化管理等方面。

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 对区域内所有旅游资源基本类型进行调查。

旅游资源调查工作技术性强、工作量大, 在市旅游局的组织领导下, 由台州学院旅游系组成的普查工作队于2003年7月初进行了为期3天的集中技术培训, 7月上旬进行了相关文献的收集和资料摘录, 7月中旬开始, 陆续分赴各区、市、县, 进行实地普查, 至8月底结束野外工作。

9月中旬至10月底, 进行统计汇总、报表打印与制图等工作。

在此期间, 因省旅游局对资源网上上输方式几次改变, 普查组对图片和单体编号整理、统计和分析工作也相应地经历了几次反复。

普查期间, 得到了台州市旅游局、各区、市、县政府、旅游局、文体局、城建局、林业局、水利局、农业局、工商局、各乡镇党委和政府、旅游集团公司和其他所以景区景点经营单位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谨此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 由不同的调查组分区县进行调查, 对资源认识的差异难以消除, 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各区县之间、各旅游资源类型之间、同一类型的等级之间不平衡的现象, 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也同样如此, 文中如有不当之处, 恳请指正。

第一章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的形成背景台州地处中国黄金海岸线的浙江中部, 陆地面积9411平方公里, 总人口548.6万人, 辖三区、二市及四县。

位于东经120°17′~121°56′, 北纬28°01′~29°20′之间。

陆地东西最宽172.80公里, 南北最长147.80公里。

境域东濒东海, 南邻温州, 西连丽水、金华, 北接绍兴、宁波。

就经济地理而言, 介于两个沿海开放城市(宁波、温州)之间, 甬台温高速、上三高速、104国道穿境而过。

全境居山面海, 平原丘陵相间, 丘陵、山地约占内陆总面积的2/3, 形成“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格局。

北、西、南三面是群峰叠翠, 奇险幽秀的天台、括苍、雁荡三座名山;中间是椒江、橙江、灵江三江夹峙汇集而成一片宽阔肥沃的河网冲积平原;东部沿海港湾岛屿众多, 著名的是三湾三岛九门, 三门湾、台州湾、乐清湾自北而南布列, 大陆岛、东矶岛、玉环岛等岛屿星罗棋布, 三门、玉带门、岱门、海门、剑门、松门、坎门、楚门、漩门门户开放, 这些港门是海陆互往的重要门户, 在我国东南沿海中, 有如此众多优越的港门和岛屿, 实属罕见。

地势自西向东倾斜, 地理形势十分优越, 古有“山海雄奇孤悬不可难拨之势”的美誉。

我国明代杰出地理学家王士性说:“吾浙十一郡, 唯台一郡连山, 围在海外, 另一乾坤, 最为据险。

”括苍山为本区最高山脉, 主峰米筛浪海拔1382.4米, 为浙东最高峰。

台州自然风光雄奇秀丽, 古朴庄严, 玄远清幽;人文景观渊源流长, 内涵丰富, 独放异彩。

唐代诗人杜甫、李白分别写下“台州地阔海溟溟, 云水长和岛屿青”、“龙楼凤阙不肯住, 飞腾直欲天台去”等赞美台州的诗句。

台州目前拥有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二处——天台山、神仙居, 国家AAAA级旅游区三处——天台山、长屿硐天、江南长城,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临海, 国家地质公园——桃渚, 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三处——国清寺、台州府城墙、桃渚军事古城, 省级风景名胜区四处——桃渚、长屿硐天、方山——南嵩岩、划岩山, 还有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等, 构成了一幅集“佛、城、山、海、洞”为一体, 且互为表里、相得益彰, 极具神奇色彩和浓郁山水生态特色的美丽画卷。

台州历史悠久, 人杰地灵, 物华天宝, 境内拥有多个荣誉称号或特殊称号, 每一个县市都有自己多个特殊的称号:如天台为佛教天台宗发源地、济公故里, 温岭为千年曙光照射地、中国第一家民营股份制企业诞生地, 临海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无核蜜桔之乡, 黄岩为中国工艺品之都、蜜桔之乡, 仙居为中国工艺品之乡、杨梅之乡, 路桥为中国商都、枇杷之乡, 玉环为文旦之乡等。

一、自然环境(一)地质地貌条件台州辖区属华南加里东褶皱系、浙东南褶皱带、温州——临海拗陷区。

自远古以来, 经历了地槽、地台、陆缘活动三大发展阶段。

加里东运动前为地槽阶段。

加里东运动(4亿年前)使华南地槽强烈褶皱回返, 进入地台阶段。

印支运动(约2亿年前)形成一系列北东向褶皱与断裂构造, 进入陆缘活动阶段。

以断裂为主的剧烈构造形变和大规模酸性岩浆喷发与侵入活动, 为本区地质的最大构造特色。

出露地表, 系中、新生界地层, 以上侏罗统火山岩系最为发育, 大多呈北北东向带状分布, 发育为天台苍山、华顶、九里坪, 仙居里林一长岗岭, 临海仙人基、大坤山、括苍山, 三门湫水山、炮台山, 黄岩五部、英山, 温岭太湖山、五龙山等中低山;次为白垩系陆相碎屑岩与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及少量第三系玄武岩呈北北东向, 断续分布于临海大田、三门小雄、仙居上张、黄岩宁溪等断陷盆地。

构造上, 台州地处新华夏系第一级构造复式第二隆起带南段。

因刚性火山岩广布, 以断裂构造为主, 辅有平缓褶皱与盆地构造。

断裂纵横交错, 局部密集成带, 形成北东东向“多字型”构造图象。

影响全区者主要为北北东向(新华夏系)、北东向(华夏系)、东西向与南北向4个构造体系。

燕山运动前, 主要为东西向与北东向构造, 为本区基底构造, 控制晚侏罗世火山碎屑岩喷发与相带分布。

燕山运动中晚期(晚侏罗世后)北北东向构造开始清楚显现, 控制下白垩统的沉积而成为主要构造骨架。

台州地貌特征主要为:西北环山, 东南濒海, 地势由西向东倾斜。

中西部与北部, 中山山脉绵延起伏:峰峦叠嶂, 河谷盆地错落其间。

东部与南部, 低山丘陵与平原相嵌, 河道纵横密布。

沿海海岸曲折, 滩涂海域辽阔, 岛屿星罗棋布。

地貌多样, 山地、丘陵、台地、盆地、平原、海洋、岛屿均有分布。

其中, 山地丘陵约占陆地总面积的2/3, 海洋为陆地面积的8.5倍。

山地:大多分布在中西部与北部, 总面积4824平方公里, 占陆地面积一半多。

其中绝对高度在1000米以上的中山2673.2平方公里;800—1000米的低中山297平方公里;500—800米低山1853.7平方公里。

中山区集中在括苍山地、大雷山地与天台山地, 计有千米以上山峰201座。

山体高耸挺拔, 主要由火山岩与火山沉积岩系构成, 岩性坚硬, 不易风化侵蚀。

山势陡峭, 坡度多半在25度以上。

生态环境有明显的垂直差异。

千米以上山巅, 坡陡土薄, 林木稀疏。

山麓有宽窄不一的坡积裙, 坡度较缓, 土层稍厚, 为山区耕地、园地或经济林带。

主要山脉有括苍山、大雷山、括苍山雄居区境西南部, 为椒江水系与瓯江水系分水岭。

其山脉由浙南洞宫山向东北延伸而来, 经青田、丽水、缙云、永嘉等县界, 自仙居县西南端逶迤入境, 在台州中西部的临海、仙居县蟠结成主峰米筛浪, 海拔1382.4米, 为浙东第一高峰。

大雷山横亘区境中西部, 为永安溪与始丰溪分水岭, 由仙霞岭中支小盘山延伸而来, 山顶海拨为1229.4米;天台山耸立区境北部, 北与四明山以剡溪为界, 由仙霞岭中支大盘山向东北延伸而来, 自西北部入境, 最高峰为苍山顶, 海拔1113.4米。

盆地:在括苍山、大雷山、括苍山诸山之间, 有天台盆地、仙居盆地、临海大田盆地等山间河谷盆地。

盆地内, 自盆底至盆缘, 有平原、台地、低丘与高丘层层分布。

丘陵:主要分布在区境中部与南部, 零散而无明显脉络走向。

受长年剥蚀, 丘陵顶部多呈馒头形或猪背形, 有小片夷平面, 坡度一般在15--35度之间, 生态环境较好, 林果特产繁盛。

丘麓底部大多开垦成耕地。

滨海丘陵与岛屿多有海侵时海蚀痕迹, 切割较深, 坡度较大, 乃至陡岩峭壁, 属基岩海岸, 土层浅薄, 蓄水保肥力差。

台地:零星分布低山丘陵外围或山谷盆地前缘, 有扇状洪积台地与带状堆积阶地。

一般台地高度海拔10--100米, 天台县与仙居县有高150米以上台地多处。

堆积层自上而下, 由薄到厚, 坡度平缓, 水热条件较丘陵山地优越, 为农业耕作与经济特产重要分布区之一。

平原:包括冲积形成的河谷平原与海积形成的滨海平原。

全区70%以上人口与耕地分布在平原地区。

冲积平原主要分布河流中下游两岸, 较大者有始丰溪畔的天台河谷平原, 永安溪畔的仙居、白水洋、张家渡河谷平原, 灵江沿岸的临海大田、城郊平原与涌泉平原, 永宁江畔的头陀、澄江平原等。

海积平原主要分布在区境的东南与东部沿海, 以椒江入海口南北的温黄、椒北平原最为宽广。

椒江口以北, 自章安、杜桥至上盘、东洋, 呈弯月形地带, 称椒北于原。

椒江以南至松门地区, 为浙东南沿海面积最大的温黄平原。

平原上, 除散落大小不等的陆屿孤丘外, 海拔高程均在l0米以下, 地势平坦, 河道纵横密布, 呈水乡泽国风貌。

岛屿:沿海岛屿大多在全新世陆域下沉时形成, 为大陆基岩丘陵延伸而成。

据海岛资源调查, 出露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有691个, 占全省海岛总数的22, 57%;岛上陆地总面积276.02平方公里, 滩地面积64.30平方公里, 岛岸线总长914.87公里。

县级政府驻地岛1个, 乡镇政府驻地岛7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