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5课《水调歌头》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5课《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咏中秋词。

苏轼通过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营造了天上人间的清冷意境,写出了想入世又想出世的矛盾心理,而最终以乐观旷达情绪为天下人送去美好的愿望做结。

全词彰显词人由思念亲人官场失意的忧郁、愁苦到豁达胸襟的情绪变化,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道出了千古离人共同的心声,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向人们传达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

该词意境深刻,画面感强;语言优美,朗朗上口,易于记诵;思路清晰运用联想与想象的写法,以生动的文字对古今一轮月向我们做了最真最美的诠释。

二、授课对象:八年级三班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加叛逆期心理阶段,大都缺乏换位思考的观念。

对于亲情、友情和兄弟情理解起来稍显生疏。

《水调歌头》中传达了浓浓亲情,可通过本词的学习对他们进行一次情感教育引导,使得他们在青春期更好地处理与父母及朋友的关系。

鉴于八年级对于词的积累有一定基础,因而能简单地叙述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但对情感的把握不是很到位。

根据该学段对古诗词鉴赏的要求、该单元的单元说明文及文本的特点,意境、情感及人生哲理的把握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可是利用文中浓浓的亲情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同时也要加强挫折教育,这一时期的学生很脆弱,很容易放弃。

对作者苏轼的介绍可采用考查的方式,学生对苏轼并不陌生,可以让他们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苏轼的了解,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进一步了解苏轼其人其文。

四、教学目标
1、掌握必要的文言词语、疏通词的大意、背诵全词。

学生能根据内容说出其描绘的画面,可以在忠实原文意境及情感的基础上,加以联想和想象,丰富画面内容。

2、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品位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感悟词创设的完美意境。

在解答教师问题的过程中,能提取出词中所蕴含的情感及人生哲理。

3、理解苏轼因政治失意,手足分离而心情抑郁惆怅最终心胸开阔豁达的心理变化过程。

联系自身的实际,说说这首词对自己生活态度的影响。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难点: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能提取出词中所蕴含的情感及人生哲理。

六、教学准备
让学生搜集关于苏轼的生平简介及其他作品的风格等信息。

七、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插入作者及背景介绍。

1、导入
同学们,在这一节课大家先来听王菲的一首歌《水调歌头》,听得过程中注意歌词的内容,体会歌词的意境。

好,歌曲听完了,大家有没有发现歌词中有什么问题?对有两处的读音是错误的,那歌中唱的的对象是什么呢?(月)从古至今,各朝各代的文人墨客随便找一个诗人,都会从作品把月亮抖落一地,大家来看这一幅图,给你什么感觉呢?(唯美、凄凉、冷清、思念家人)那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看苏轼笔下的月,体会作者月下的情。

2、展示学习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3、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介绍。

由学生根据自己课前查阅的资料来简要地介绍苏轼及其创作风格。

适当补充,尤其是对此词创作前夕苏轼的人生经历及苏轼苏辙兄弟间的深情的介绍。

4、文学常识(词)的介绍。

(二)课文品读
苏东坡诗云:“故诗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也就是三分诗七分读,故而反复朗读是理解诗意词义的关键。

在音乐的背景下,首先范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语气与停顿。

反复诵读,疏通文章大意,初步感受作者眼中的悲欢离合,对月圆人不全,此事古难全的真正剖析。

1、诵读节拍的划分。

[探究]明月/几有时,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2、疏通全词大意。

3、上阙与下阙各描绘了哪些画面?
4、在上述画面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探究]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5、意境是情与景整合的结晶,诗歌以优美的意境感染读者。

“言尽而意无穷”是诗词语言的特点。

让学生体会这首诗的意境,并说说是通过哪些句子来体现的?
[探究]本词的这种情境给人凄凉的感受,苏轼的苦闷之情郁于中,发于外。

意境是愁苦的。

这首词寄予了他对亲人的思念,对仕途坎坷的忧思。

诗人对无情的月亮寄予了浓厚的感情。

6、找出表示作者感情变化的关键词,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探究]恨、难、但愿。

恨:深深的遗憾。

恨:深深的遗憾。

恨月亮总在人们分别的时候圆。

因与亲人别离而恨,也因被贬而恨。

难:自我安慰。

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需伤感。

但愿:只希望。

充满期待和祝愿。

只希望人人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7、作者在团圆的中秋之夜,把酒问青天,由月亮而思念亲人,又想到自己的前途,分析作者心理变化过程。

[探究]“明月”两句写端着酒杯问青天,由月亮而思念亲人,又想到自己的前途,因而伤怀。

实际上“天上宫阙”暗喻朝廷。

“我欲”三句表示总想回到朝廷去,但又心有余悸,害怕自己的政治见解与朝廷相悖。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两句写自我解脱,最后推广到天下人。

结合上下阙,作者的心境经历了4个变化,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8、你认为哪句话表达得最精妙,妙在哪里?
[探究] 此词的经典之句何其多,每句几乎都传神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真实感受,无需多讲,让学生自己体会是理解此词的最好方法。

9、在人生的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学习了这首词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谈一谈你的看法。

(三)艺术手法
1.诗中运用的艺术手法有哪些?
[探究]联想、想象
2、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探究]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四)播放《水调歌头》音乐,让学生跟音乐唱歌结束
教学反思:
1、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学生的自主研读为主,以问题的方式辅助学生对诗文理解;
2、教学设计中的问题紧紧围绕文本内容及课后习题展开,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3、整个教学设计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情感体验与情感教育相结合,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达到了育人的目的;
4、注重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及诵读在古诗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