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考研政治基础知识点串讲(马原)
考研政治基础知识点串讲(马原)
3.意识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 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 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 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语言是意识的 物质外壳。
3.意识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具有目的性 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 物的本质和规律。
多选
马克思说:“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作为社会存在的“社会生活”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主要 表现在
A.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生活
B.人们在社会物质交往过程中产生了社会意识
C.社会生活发生了变化时,会立刻在社会意识中反映 出来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1.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 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 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人民群众有着 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人民群 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 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 映论的区别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虽然都坚持反映 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但是两者 之间又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旧唯物主义即形而 上学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 极地、被动地反映外界对象。
6.认识的本质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其主要内容是: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2)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 过程。
(3)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 实现的。
单选
唯物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 的,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将会逐步认识和掌握全 部物质世界。唯心论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或客观 精神的,精神主宰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 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是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 的有用性,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 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共有的属性。使用价值构成社 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 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
12.价值是什么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 二者不可兼得。 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缺一 不可。
多选
近年以来,我国和美国国家高级领导人频频互访, 共同决定建立和发展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 伙伴关系,为中美关系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目 前在国际社会的发展中,“合作共赢”越来越多 地成为了各个国家的共同目标。这在辩证法上的 启示是
A. 矛盾双方在相互竞争中获得发展
B. 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
C. 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而使自身获得发展
D. 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 到发展
6.认识的本质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 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 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的唯心主义路线。
6.认识的本质
10.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2)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辩证关系的另一个方面,是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 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 衡性。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 有的历史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A.前者是可知论,后者是不可知论
B.前者是直观反映论,后者是能动反映论
C.前者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后者 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D.前者承认认识来源于实践,后者不承认认识 来源于实践
7.认识的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 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 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 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
多选
近年来,有些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屡屡造成严重的经济 社会损失,并威胁着人们的生命。下列关于社会的发展 中“地理环境”的作用描述正确的有
A.“地理环境”属于社会存在,是社会发展的物质方 面
B.在影响社会发展的几个因素中,“地理环境”比 “人口因素”更重要
C.“地理环境”已经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单选
近年来,由于奶粉生产不达安全标准,导致婴儿使用后 中毒的事件频发,消费者抵制国产奶粉的现象。这表明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B.价值是使用价值的前提和基础 C.没有使用价值也能成为商品 D.没有使用价值也可以有价值
13.价值如何衡量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 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 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 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D.“地理环境”可以从正反两方面对社会发展产生影 响
10.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 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首先,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 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其次,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再次,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 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A.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B.事物的必然性与感性认识无关
C.对于认识事物来说,观察是没有用的
D.感性认识是有局限性的
8.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 治地位,它的主要缺陷:
一是至多考察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 一步追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
二是只看到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而忽视人民 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 活动的作用。
多选
下列选项中属于物质范畴的有() A. 钢铁 B.人类历史 C.生产力 D.生产关系
4.实践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 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特点:
(1)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B. 客观规律性
C. 自觉能动性
D. 直接现实性
5.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 的哲学范畴。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 又称同一性。
5.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 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 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 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 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考研政治基础知识点串讲
徐涛 新浪微博:@考研政治徐涛
哲学 马原 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哲学
哲学基本问题及不同哲学流派 唯物论 辩证法 认识论 唯物史观
1.哲 学基 本问 题的 两个 方面
物质和 意识何 者为第 一性
物质和 意识是 否具有 同一性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可知论:人的意识可以认识客观 世界 不可知论:人的意识不可以认识客 观世界
多选
唯物史观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历史创造者的问题,认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
A.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B.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 们
C.在任何历史时期都不包括剥削阶级
D.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 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简单商品经济 政治经济学
5.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 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 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事物的量变。第二, 矛盾双方的斗争,促使矛盾双方的地位和性质 发生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5.对立统一规律
方法论意义: 1.看问题一分为二 2.求同存异,和谐相处 3.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辅相成,而且表现 为相反相成 ......
5.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 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 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 形式,可以区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 形式。
5.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 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 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 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9.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构成
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 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 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9.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构成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 的反映。它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 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2)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 能动性。
(3)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 性的特点。
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 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单选
如果不进行施工建设,图纸上的建筑物永远只 会存在于图纸中,而绝不会变成现实中的高楼 大厦,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是因为实践具有
A. 社会历史性
7.认识的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 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 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理 性认识的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
7.认识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