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施工测量过程控制

施工测量过程控制

施工测量过程控制:
1. 主控方案的确定:
右岸上游围堰支线,隧洞全长807.7米,结合《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DL/T5173-2003)及监理部门的相应规定, 工程平面施工控制导线网采用金沙江平面坐标系统,高程采用黄海高程系统。

本着“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的测量原则,围绕着工程施工的整体部署,及时进行了各级控制点的引测工作。

1.1洞内平面控制测量采用三等光电导线的精度要求进行敷设,导线分为基本导线(贯通测量用)和施工导线(施工放样用)。

洞内施工导线采用相应光电导线的精度要求进行敷设。

点位布置在两侧洞壁上,采用强制对中标盘,两导线独立观测。

隧道每向前延伸一段后,施工导线点与基本导线点重合,进行检核。

1.2洞内的高程控制采用三等水准测量,并与施工放样过程中采用的三角高程进行比对,以进行实时检校。

2.主要测量设备及人员配置:
2.1控制测量采用的主要仪器设备为瑞士徕卡公司产的TCR1201全站仪,其测角精度与测距精度完全满足规范要求。

测量仪器均按国家规定每年送国家授权检定部门进行了检定,方进行使用。

2.2 人员配置上组建了一支具有丰富经验、良好职业素质的测量队伍,为施工一线做好了技术保障。

3.测量放样
3.1直接由等级控制点(首级及加密控制点)进行放线,或由细部临时加密的点线进行放样。

重要部位采用首级控制点进行放样。

做到“四无”,即无缺测、无漏测、无不符合精度、无违时;“四随”,即随时观测、随时记录、随时计算、随时校核。

4. 贯通误差预计与实际贯通误差
4.1 施工放样前,对隧洞进行了贯通误差的预计计算,经检查,采用上诉控制方案,对于此短隧洞而言,完全可以满足贯通要求。

4.2贯通误差的施测,采用精密导线测量,在贯通面附近定一临时点,由进出两方向分别测量该点的坐标,所得的闭合差分别投影至贯通面及其垂直的方向上,得出实际的横向和纵向贯通误差,结果满足《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DL/T5173-2003)中的相关规定。

右岸上游围堰支线在严谨的测量过程控制下完成了施工任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