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审美与人生论文

审美与人生论文

西南大学2016—2017学年度2学期通选课《审美与人生》课程考核论文题目:美与人生做伴姓名:***学号: ***************年级: 2014级专业:英语(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2016年12月3日美与人生作伴【摘要】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从小到大我们无时不刻不在和美作伴。

可生活中的美究竟是怎样的表现形式?我们又应该怎样对待这些美好?他们对我们的人生会产生怎样的作用?本篇文章将会详细探讨这些问题。

【关键词】美、人生、观察、精神素质从小到大,我相信无数人见过无数种不同形式的美。

你还记得这份美是怎样的吗?你还记得你是怎样观察到它的吗?你还记得它曾对你起到过任何积极或者消极的作用吗?毫无疑问,在我们的人生中,美无处不在,时刻与我们作伴。

今天,就让我们来系统地讨论一下生活中美的形式和它对人生的作用。

什么是美?翻开字典,对“美”字的释义跃然纸上,光是基本释义就多达十二三条,更是涉及到了名、形、动等多个词性。

取几个最通俗常用的来说:指味、色、声、态的好;外表美:外貌长得好看;素质优良(指才德或品质的好);美学的基本范畴和中心问题。

这样的四个释义应该是最常见常用的美了。

虽然这个字释义繁多,可是几乎每一条都围绕着一个中心,那就是使人身心愉悦。

大家不妨通过我以下的论述,思考一下是否如此。

说这第一个意思:指味、色、声、态的好,非常的直观明了,我认为即主要是物体给人观感上的舒适愉悦,之所以强调物体,是因为后文会专门提到“外表美”,因此在此专门将物体与人的美区别开来。

以艺术作品中的美术作品举例子,在我看来,诸如此类的美术作品的美,需从构图、色彩、光影等多个角度进行赏析。

其中关于这些要素赏析的学术作品其实多如牛毛,作者旨在通过他们的文章向读者传达类似于怎样的配色、深浅过渡是最美的观点。

我们当然可以参考借鉴学习,可不代表我们需当完全接受并认同作者的观点。

基于油画/水粉画的基本知识和美学理念,我们完全可以有自己对这两幅画的见解。

说起“态”,我们不免会想到古今中外众多优秀的雕塑作品,尤其是人像,每一个的姿态都各有不同却又能为观赏者带来美的感受。

而其实除了艺术方面,美还非常广泛地应用于日常生活对事物的评价中,像味与色就是检验一道中国菜是否是好菜的其中两个重要标准,“色,香,味俱全”相信是每个中国人都熟悉的一句话。

第二点,说到“外表美”应该是许多人感兴趣的部分。

中国崇尚“古典美”是五官柔和标致,曲线柔美,气质内敛,姿态端庄;而西方人崇尚的美却是五官深邃立体,曲线妖娆,气质奔放,热情大方。

两者中我可以说是没有特别的偏好,只是觉得若一个人的五官身材端正匀称,穿着打扮舒适得体便是美了。

美不仅仅是女性独有的,男性也可拥有美。

女生若是能着一点精致的妆容,男生能管理好自己的发型眉毛与胡须,再加上些许有技巧的穿衣搭配,那便更是美上加美了。

第三点是所谓的品德美,很多人在夸人美时,其实往往不是在夸他品行好,这意味着其实品德好也是美这一点含义已经在人们的印象中慢慢淡化了。

屈原在《离骚》中称有德行有才华之人为“美人”,这个称谓让我印象深刻。

的确,美不该只浮于表面,更应沉淀在内心。

与这样的人相处起来会觉得轻松自在,并且时时刻刻感觉到自己在吸收营养,受到正面的影响,仿佛浸润在美里。

由一个人的谈吐见识、德行举止判断去判断他是不是一个“美人”,应是新社会最应向大众传达的审美标准。

第四点,美学范畴上的基本范畴及中心问题,似乎已经深奥起来了。

但其实这样一个深奥的科学的观点时时刻刻被我们运用在日常审美观赏中。

美学学科领域讨论的“美”不限于狭义的美(优美),而是广义的美,它包括一切审美对象,不仅包括优美,也包括崇高、悲剧、喜剧、荒诞、丑、沉郁、飘逸、空灵等各种审美形态。

而且,美是一个综合主观形态和客观感受的概念,换句话说,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一方面客观的事物的协调,统一等特质被我们的感觉器官感知到。

因为在内心中产生美的体验和认识。

这一点其实在我文章开头就已经提到了。

美学范畴中的美更加的广义,不仅仅是对象的广义,更是我们评价体系的广义。

这个学科中的美似乎深奥难懂,而我认为,和谐即为美。

评价的队形可以不是典型的“优美”,在世俗的标准中,它可以“奇形怪状”,甚至可以“丑陋难耐”,但只要对象与它存在客观环境和谐共处,舒适共生,就是大美。

其实对于“美”的定义和理解,我还可以有很多。

但我始终觉得,和谐舒适,以德为先便是美。

而这一点,也是我认为美与人生联系最紧密,最能对人生起到积极作用的一点。

美对人生的作用是?美和审美意识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享受,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于美的主观反映、感受、欣赏和评价,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

人的审美意识不是先天的天赋能力,而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和社会实践的产物,在改造社会中人的感觉、审美的感受也随之而确证。

人的审美能力是指人们对美的事物或艺术的欣赏和鉴别的能力,包括审美感知、审美判断、审美理想。

由于一个人的实践经验不同,修养水平不同,对同一事物的审美能力上存在差异,这里还有生活条件、阶级地位、民族状况、道德、宗教、政治观点影响和制约。

所以其实可以看出美及审美对人生的作用并不完全是积极的,它完全取决于一个人的选择,可以是积极亦可以是消极。

比如说性格阴暗面较多的人,可能会觉得污秽的事物更适合他们的审美观;而性格偏向光明的人,大概更喜欢纯洁的事物,觉得污秽的东西看了很恶心。

当然,也不乏一些自命清高实际上对事情看法比较片面的人。

某些人把屠害别的生物当作乐趣,这就是一种负面的审美。

一个人对于美的认识和其审美水平极容易影响其人生态度。

举个例子,往往喜欢冷色调的人性格上更冷静理智,而偏爱暖色调的人却往往更活泼热情。

审美能力很多是决定于这个人的生活方式,他的价值观,兴趣爱好,家庭,但是也是可以后天的培养的。

审美能力高的人对于制作和欣赏艺术作品会有更多的见解,更深的领会和想象。

相反那些低级趣味的人,他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很多有看不懂,不理解的感觉,甚至贬低唾骂,这些都是很不好的表象。

审美能力高的人对生活的态度应该是有意义的,因为在他们看待生活的时候能有更有趣的方式,对生活中的琐碎也有平和的态度,对问题也有多方面的观点帮助他们去理解,这样的时候人将变的更加平静,脱离了很多愚昧的烦恼和不必要的抱怨。

在我看来,一个人的审美水平是渐进的,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里包括了他的审美标准、审美对象、审美目的等等,而这句话大概表述了人的审美目的地变化。

最开始接触美时,人们只是觉得这样美好的东西使人心情愉悦,所以想要多多地欣赏;越到后来,人们对美的操控会越高,这就意味着,人们会下意识地通过接触美欣赏美而提高自身的不足。

所以,通过多看多经历多感受艺术审美,一个人从情趣到眼界都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因为审美行为在于内心的体悟,是一种可以深深挖掘与培养人潜力与内在修养的行为。

因此可以得出,美与审美行为时可以对人的精神素质、眼界情趣起到积极作用的。

所以其实系统化的审美教育有助于提升国民那个的欣赏水平与日常情趣,对提高人民生活质量非常有帮助,更是有助于提高国民人文素养。

现当代我国的教育并不仅仅局限于成绩,还大力提倡“美育”。

所谓“美育”,是德国古典文学和古典美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提出的重要学说。

他在以书信体写成的《审美教育书简》(又译《美育书简》)一书,第一次在美学史上提出了比较系统和全面的美育理论,从理论上深刻阐述了美育的必要性和美育的意义,被后人称之为“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并以此作为审美教育形成独立理论体系的标志。

而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曾大力提倡美育。

蔡元培将宗教与美育进行对比,认为宗教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一、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二、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三、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

”因此,蔡元培提倡“以美育代宗教”,“鉴激刺感情之弊,而专尚陶养感情之术,则莫若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

”在蔡元培看来,以美育代宗教,使国人的感情勿受污染和刺激,使其受艺术熏陶而纯正,满足了人性发展的内在需求。

“以美育代宗教”是我国近代美学发展的一大思潮,早在王国维先生《去毒篇》一文便说:“美术者,上流社会之宗教也。

”可见蔡元培先生及王国维先生的“美育”的坚决支持。

而现当代的“美育”,即是指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

美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

通过艺术进行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

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

美育主要包括艺术美、自然美、技术美、旅游美。

艺术美是指各种艺术作品所显现的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艺术作品中通过艺术形象的感性显现。

是指存在于一切艺术作品中的美,是艺术家按照一定的审美目标、审美实践要求和审美理想的指引,根据美的规律所创造的一种综合美。

自然美,是指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它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

罗丹说:“自然总是美的。

”人类源于自然,对自然总是有一种恋母情结,因此会深深地迷恋着自然的美好。

人类从最开始对美的思考来自于自然,许多对美的标准的界定也是大自然长期演变形成的自然而然的惯性标准。

我们要认识大自然,就必须要学会发现大自然的美;要了解大自然,就需要发掘大自然的美;要开发大自然,就需得运用大自然的美。

技术美是人类活动的精神结晶,它是工业时代的产物。

在这里,美是与功能联系在一起的,是以有用性为前提的。

一把木椅,如果不符合使用的目的,坐着不舒适,即使装饰的再华丽,看起来也是不美的。

中国传统艺人有一句行话,叫“艺中有技,艺不同技”,这句话非常明显地显示出了古代中国手工艺人对美的观点,这里的美带有强烈的功能性。

最后一个旅游美是游客在旅游活动中创生出来的一种美及美感,是以旅游过程的活动为基础的。

那么,审美及美育究竟对人生有何作用呢?如今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审美与美育当然也会受到社会性质的影响。

社会主义社会的美育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培育大众心灵美、行为美服务的。

它用现实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反映在艺术形象中的先进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活动来感染受教育者。

它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大众的情感、想象、思想、意志和性格。

它能丰富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文化精神生活,激起大众的情绪体验,有助于培养高尚情操,提高社会主义觉悟,鼓舞人们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和创造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奋发向上。

“美育”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它对德育、智育、体育都有积极的影响。

美育用优美感人的艺术形象,可以帮助大众认识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斗争,使他们受到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他们的政治品质、道德面貌和思想感情健康地成长。

美育不仅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现实,认识历史,同时可以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还能调剂他们的生活,提高学习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