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健康评估常用实验检查
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ell count,RBC) 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测定 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 白细胞分类计数(differential count,DC)
• 血液学分析仪器血液常规检查项目包括: 红细胞计数 血红蛋白测定 红细胞平均值测定 红细胞形态检查 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计数 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平均值测定 血小板形态检测
• 急性失血和急性溶血。 • 急性中毒:急性化学物质或药物、生物毒素中毒等。 • 广泛的组织损伤或坏死:如大手术创伤、大面积烧伤、
心肌梗死等。 • 恶性肿瘤。 • 其他: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骨髓增殖性疾病等。
中性粒细胞减少
•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9/L,称 为粒细胞减少症。
• 低于0.5×109/L,称为粒细胞缺乏症, 其白细胞计数大多低于1.0×109/L。
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 (WBC及DC)
• 白细胞计数:是测定单位容积血液中各种白 细胞的总数。
• 白细胞分类计数:是将血液制成涂片,经染 色后分类,求得各类型白细胞的比值(百分 数)。
• 各种类型白细胞的绝对值=白细胞计数值×白 细胞分类计数的百分数。
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 (WBC及DC)
能减退、对营养的摄取吸收及利用减少,也可 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
病理性减少
• 红细胞生成减少:①造血物质缺乏,如缺 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②造血功能障 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伴发的贫 血等。
• 红细胞破坏过多:遗传性球型红细胞增多 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免疫性溶 血性贫血等。
• 失血:急慢性失血均可致贫血。
• 中性粒细胞增多: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两 种情况。
白细胞生理性增多
• 生理性增多见于新生儿、月经期、妊娠5 个月后、剧烈运动、饱食、寒冷等。
• 生理性增多都是一过性的,通常不伴有 白细胞质量的变化。
白细胞病理性增多
• 急性感染或炎症:是最常见的原因,尤其是化脓性球 菌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性感染最为明显。
• 用途:协助诊断、观察病情与疗效、制定防护 措施及判定预后。
主要讲解内容
• 血液检查 • 尿液检查 • 粪便检查 • 常用肾功能检查 • 肝病常用实验室检查 • 浆膜腔穿刺液检查 • 常用血液生化检查
第一节 血液检查
• 血液常规检查 • 其他常用血液检:
• 标本采集法:毛细血管采血。 • 参考值
白细胞计数: 成人(4~10)×109/L 新生儿(15~20)×109/L 婴儿(11~12)×109/L
白细胞分类计数及绝对值
项目比值
百分数
绝对值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St) 0.01~0.05 1%~5%
(×109/L) 0.04~0.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Sg) 0.50~0.70 50%~70% 2~7
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 (RBC和Hb)
• 标本采集:毛细血管采血。 • 参考值
项目
红细胞计数 (×1012/L)
血红蛋白量(g/L)
成年男性 4.0~5.5 120~160
成年女性 3.5~5.0 110~150
新生儿 6.0~7.0 170~200
RBC及Hb增多的临床意义
• 相对性增多:由于血浆中水分丢失,血 液浓缩所致。常见于严重呕吐、腹泻、 大面积烧伤、大量出汗、尿崩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E)
0.005~0.05 0.5%~5% 0.02~0.5
嗜碱性粒细胞(B) 淋巴细胞(L) 单核细胞(M)
0~0.01
0%~1% 0~0.1
0.20~0.40 20%~40% 0.8~4
0.03~0.08 3%~8% 0.12~0.8
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多
• 白细胞计数高于10×109/L称白细胞增多, 白细胞增多或减少通常与中性粒细胞增 多或减少有密切关系和相同意义。
• 绝对性增多:由生理、病理原因引起的 组织缺氧所致。①生理性常见于新生儿、 高原居民、剧烈运动等。②病理性常见 于严重的慢性肺心疾病、真性红细胞增 多症。
RBC及Hb减少
单位容积的血液中红细胞数及血红 蛋白量低于参考值的低限,亦称为贫血, 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大类。
生理性贫血
• 妊娠中、后期:血容量增加,血液稀释。 • 某些老年人:骨髓造血组织逐渐减少、造血功
•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指粒细胞的分叶状 况,反映粒细胞的成熟程度,核象变化 可反映某些疾病的病情和预后。
• 正常人外周血经涂片染色后可见中性粒 细胞以2~3叶核为主,不分叶或分叶过 多者均较少。病理情况下,出现核左移 或核右移现象。
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 概念:外周血液中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中性 杆状核粒细胞和幼稚粒细胞)增多>5%。
• 意义: ①核左移伴有白细胞增多表示机体的反应
性强,常见于急性化脓菌感染、急性失血、急 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
②核明显左移而白细胞不增多甚或减少, 则提示感染严重、造血功能低下。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中性粒细胞核右移
• 概念:外周血液中中性粒细胞核分5叶以 上者增多超过3%。
• 意义:提示造血物质缺乏或骨髓造血功 能低下,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恶性贫 血、慢性感染、尿毒症及应用抗代谢药 物治疗后等。
第六章 常用实验检查
学习要求
• 能正确采集血液、尿液、粪便、肝肾功 能及其他生化检查的标本。
• 熟悉血液、尿液、粪便一般检查的正常 表现、异常的临床意义。
• 了解肝肾功能、常用生化检查及浆膜腔 积液检查的临床应用。
实验检查的概念及用途
• 概念:是运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 免疫学、化学和物理学等实验技术和方法,对 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以及组织 细胞等标本进行检验,以获得反映机体功能状 态、病理变化或病因等方面的客观资料。
中性粒细胞减少临床意义
• 部分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如伤寒、 流感、病毒性肝炎等。
• 部分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减少症、 粒细胞缺乏症等。
• 理化因素损伤:放射线、解热镇痛药、抗肿瘤 药、抗甲状腺药、氯霉素、磺胺类、免疫抑制 剂等。
• 脾功能亢进。 • 其他: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