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言学概论问答题例解

语言学概论问答题例解

问答题例解1.语言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答: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

从语言的起源和消亡来看,在集体劳动时,人类需要交流和协调,到了“彼此间有什么东西非说不可的地步了”,语言就产生了。

语言诞生以后,它使社会经验能够传授、积累和保存。

当语言没有交际价值的时候,就会消亡;有交际价值时,他就会存在发展,可见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

语言是一种思维工具。

我们这里所说的思维是指抽象思维,人们对客观现实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的认识都表现在概念、判断和推理之中。

而概念、判断和推理必须依赖语言中的词和句子来形成。

没有词和句子,人类的思维就不可能进行。

其次思维活动的成果必须用语言表达出来,才能交流思想。

人们用语言进行思维,同时用语言交流思想,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人类交际工具有很多,比如文字、身势语、旗语、灯光语、电报码、数学符号、化学公式等,但是它们与语言相比,其重要性就要差得多,而且它们都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文字记录语言,打破了语言交际的时空限制。

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文字产生后,也始终从属于语言,是一种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一个社会可以没有文字,但不能没有语言,没有语言,社会就不能生存和发展。

旗语等其他交际工具,大多也是在语言和文字的基础上产生的,各有其特殊的使用领域,范围相当狭窄,无法和语言的作用相比,只是某些特殊领域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所以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任何一种语言所包含的句子的数量都是无限的,人类为什么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语言?答:人类从古到今,所说的话,造出的句子,多得无法计数,但是,只要我们对这种无穷无尽的话进行一些具体的考察,就会发现同一社会中不同的人所用的语汇材料和造句的规则都是相同的,或者说,是大同小异的。

一种语言的语汇材料大致有几十万条,数量尽管庞大,但终有一个限度;而常用的语汇材料,数量还要少得多。

如以汉语的字数计算,有二三千个左右就可以造出常用的句子,大致就能满足日常说话的需要。

计算机上使用的国标汉字是7700多个,现在通行的windows操作系统的字库也只有2万多个字,人们用这些字就能造出说话时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词,说出无穷无尽的话语。

组织这些材料、造出句子的语法规则的数量就更要少得多。

不同的话可以使用完全相同的规则。

这就是说,一种语言的语法规则是有限的,语汇材料也是有限的,所以人类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会语言的规则,掌握语言的运用。

3.语言符号和一般符号有什么区别?答:语言虽然也是符号,但是又不同于一般符号。

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观察认识:第一,语言符号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是说的和听的。

语言符号形式是声音,即语音,而不是色彩、线条等形式。

人类之所以选择语音作为语言符号的外在形式,主要是因为语音符号本身具有突出的优点:一方面,语音是人类发音器官发出来的声音,发音器官人人都有,随时可以使用,因此人们可以在任何地方使用语音形式表达意义内容,不需要任何附加设备,使用非常便捷;另一方面,语音的容量非常大,一种语言的一般只有几十个音,就可以任意排列组合,表达思想;另外,用嘴说话还不影响手脚的活动,在劳动的过程中,有声语言不会因为距离和光线而影响交际沟通。

所以人类语言一开始就是有声语言,而不是无声的手势一类。

第二,一般符号的构成比较简单,而语言符号却是非常复杂的,可分不同的层级。

语言符号可以说是人类创造的最为复杂的符号体系,符号单位最多,可以分为音位层和符号层,符号层又可以分为语素、词、句子三层,每一层次都有相当数量的符号单位。

而其它的符号则非常简单,例如路口的红绿灯,只有红、黄、绿三种色彩的变化,构成极其简单。

第三,一般符号只能表达有限的内容,而且这种内容是简单而固定的,如红绿灯。

语言符号这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意义,人类任何复杂的思想都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第四,语言符号具有以少驭多的生成机制,具有生成新的结构的能力,具有强大的生成性和开放性。

一般符号表达意义是固定的,不能随意更改;而语言符号则可以表达无穷无尽的意义内容,可以由较少的单位组合成较多以至无穷的单位,以少驭多可以说是语言符号的核心。

比如有限的语素组成有限的词,有限的词组成无限的句子。

4.怎样理解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语言有没有阶级性?为什么?答:社会现象是和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现象,语言就是社会现象。

语言不但是社会现象,而且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社会现象可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大类。

经济基础就是人们在生产中形成的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就是在经济基础上产生的并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艺术、哲学、宗教等的总和。

语言作为社会现象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任何一种社会现象,要么属于经济基础,要么属于上层建筑,而语言既不属于经济基础,也不属于上层建筑,这两者的变化都不会从本质上影响语言。

很多社会现象都是具有阶级性的,比如属于上层建筑的法律、政治制度等,是为一定的统治阶级服务的,具有十分明显的阶级色彩,而语言则不属于哪一个特定的阶级或阶层,而是属于社会全体成员。

所以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作为交际工具,一视同仁地为社会全体成员服务。

因此,从本质上看,语言是人类共同的交际工具,不分阶级、阶层,一视同仁地为全社会的成员服务,没有阶级性,具有全民性特点。

语言没有阶级性。

第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一视同仁地为大众服务,没有阶级性之分;第二,语言的结构要素是没有阶级性可言的;第三;语言产生在没有阶级的社会,因此也是没有阶级牲可言的。

5.什么是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从哪些地方看出来语言具有任意性?答: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语言的音和义之间的关系而言的,语言符号的音义联系是任意性的,非本质的,没有逻辑关系的,完全是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结果。

例如同样是“成本的著作”这样的意义,汉语普通话用语音shu 表示,英语用[buk]表示,这说明语言的音义联系是任意性的,没有必然联系。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音义的结合是任意性的,即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达什么样的意义内容,什么样的意义内容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现是任意的。

由于语言具有社会属性,不是自然的,语音形式和意义内容之间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完全是偶然的,不可解释的。

第二,不同语言有不同的音义联系,如:人、刀、树、水、路、妻子、太阳、月亮……汉语的语音形式和英语的语音形式不相同。

第三,不同语言音义联系不对等,同样伪语音形式,在不同的语言中可以代表不同的意义,而同样的意义,在不同的语言中可以用不同的语音形式表达。

如long,汉语表示“龙”等意义,英语表示“长”。

第四,同一语言的音义关系也有任意性。

如汉语有众多的方言,同样的事物在各个方言也有不同的读音。

汉语有七大方言,各个方言区根据语音特点还可以进一步划分次方言区。

不同方言区之间,语言的音义联系也不是完全一致的。

同一语言中不同方言的语音差别,也说明了音义联系是具有任意性的,不然,就不会存在什么方言差别了。

6.什么是语言符号的线条性特点?答:语言符号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线条性,就是语言符号的使用只能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一个符号跟着一个符号依次出现。

语言符号的形式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来的一个一个的声音,这一连串的声音是一个挨一个依次发出来的,我们不能同时发出两个声音来,这就是语言的线条性。

在语言单位按线条排列时,语言中的各个单位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每个单位都要受前后要素的影响和制约,哪个单位先出现,哪个单位后出现,哪些位置哪些单位不能出现,都是有一定规则的,改变了它们的顺序,表达的意思不但变了,而且还可能说出有语病的句子来。

7.怎样理解语言是一个层级装置?语言符号不是互不相干的一盘散沙,而是有组织有条理的系统。

这个系统是一个层级装置。

这个层级装置保证了语言能够通过有限的单位和规则生成无限的句子。

如图:音位→音节→音节的组合=> 语素→词→句子此图表明,语言首先分为两层:左边是底层,右边是上层。

“=>”表示转换中发生了质变。

底层是语音层,又分为三个级:最小的语音单位是音位,各种语言中的音位数目都很有限,通常在40个左右。

“→”表示组合。

音位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构成众多音节,音节还能构成更多的音节组合。

这些音节组合为符号准备好了物质外壳。

上层都是音义结合体,也分为三个级。

最小的是语素,通常数目是几千个。

语素构成词,通常是几万个至几十万个。

词构成句子,句子的数目无限。

整个装置的奥妙就在于以少数有规则组成多数,一级级翻番增量,从几十个音位,连跳数级,扩大到无穷。

新句子是现成材料的组合,而新组合又有一定规律可循。

使得表达不受限制,而新句子又似曾相识。

8.怎样理解语言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语言这个装置是靠组合和聚合来运转的。

所谓组合,即结合。

语言结构里的每个词、每个语音单位和意义单位都可以与另外一些词、另外——些语音单位、意义单位组合,组合之后各单位之间所形成的关系就叫组合关系。

例如:“大”和“老虎”这两个词可以组成“大老虎”,也可以组合成“老虎大”。

这“大”和“老虎”之间就构成了组合关系。

很显然,组合的顺序不同,组合的性质亦大不同:“大老虎”中,“大’’在前,所形成的结构是偏正结构;“老虎大”中,“大”在后,所形成的结构是主谓结构。

可见,组合关系是在语言符号的线性基础上实现的。

同时,组合关系又是形成语言结构千差万别、表达内容由少变多、丰富多彩的基础。

所谓聚合,即替换。

在语言结构的某一环节上能够互相替换,具有相同作用的各个单位之间所形成的关系就叫聚合关系。

例如:在“老同志”这个结构体中,“老”就可以用“新”“男”“女”“小”等去替换;“同志”也可以用“手”“革命”“红军”“八路”“姜”“同学”等去替换。

这两个系列的各个成员既能相互替换,又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所以各个成员间就构成了聚合关系。

很显然,每替换一个成员,原结构体的语义便有所改变,因此,聚合关系也是形成语义表达多样化的重要基础由于语言中的每个成员都同时处于既可以跟其他成员相组合,又可以被其他成员所替换这两种关系当中,所以才使得语言这个装置运转起来,从而用有限的单位和规则来完成人类交际的无限需要。

9.确立和归纳音位应该遵循什么原则?简要举例说明。

确立和归纳音位应该遵循三个原则:(1)对立原则:不同的音素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时,彼此之间依靠这种差别能够区别意义,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对立关系。

如普通话中的[t]和[t ]都能出现在[i]的前面,声调都是阴平,但所表示的语素意义不同:低—梯。

因此我们说普通中[t]和[t ]之间是对立的。

处在对立关系中的若干音素都具有辨义功能,因而一定分属于不同的音位。

(2)互补原则:某些音素,不能出现在同一个语音环境中,也就是说,甲能出现的环境,乙不能出现;乙能出现的环境,甲不能出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