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第一节技术的价值第1课时一、设计思想这本节课是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的起点,教学设计要结合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产生自主学习技术、关注技术的渴望,为以后的教学做好铺垫。
依据以上思路,课堂教学采用讲授法为主,师生互生丰富,辅以多媒体及实物演示。
二、教学内容分析《技术的价值》(苏教版)是通用技术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1》第一章的第一节,它从“技术与人”、“技术与社会”、“技术与自然”三个维度阐述技术的价值。
由于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设计与技术,所以还必须附加向学生介绍通用技术的相关知识,也就是相当于结绪论,根据教学实际,结合《通用技术学科<技术与技术1>教学指导意见》,在教学上将第一节分成两个课时,将绪论和“技术与人”分在第1课时,将“技术与社会”、“技术与自然”分在第2课时。
按照与上的分析,本节教学内容由绪论和“技术与人”这两部分组成。
绪论主要内容:《技术与设计》是怎样的一门课程,也就是学什么,为什么要学,怎么学;“技术与人”的主要内容:技术因人的产生,因人而发展;技术在保护人、解放人、发展人方面的价值。
三、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以前的各学科当中或多或少地接触到一些技术的知识或案例,也有一部分学生在初中上过劳动技术课,但对于技术与设计的理解与认识,总体上说,还是处在混沌未开阶段,在知识结构上表现为零碎而非系统的,在知识内容上表现为感性而非理性的。
由于对技术的陌生,导致两个极端,部分同学对课程有一定的好奇心,喜欢新鲜、有趣的东西,因而比较关注;另一部分同学由于技术的认识很浅薄,以及长期以来的教育传统轻视技能学科,参与技术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也正是由于对技术的陌生,所以,同学在本节课所采取的学习策略也可能是空白,有赖于老师的正确引导。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本课程的学习内容,明白为了要学这一门课程,如何学好这门课程。
2)了解科学与技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知道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了解技术的产生与人类需要之间的关系,了解技术在保护人、解放人、发展人方面的价值。
4)鼓励学生提出各种问题,能对有关技术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科学”与“技术”相关例子的对比分析,了解技术与科学的区别。
经历案例的分析,学生之间的活动,知道技术定义的内涵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形成和保持对技术问题的敏感性和探究欲望,关注技术的新发展,培养对待技术的积极态度和正确使用的意识。
五、重点难点重点:技术的含义,技术产生与人类需要之间关系,技术对人类活动的价值。
难点:学生活动的有效组织,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感知技术对人类的重要性六、教学策略与手段1、设计理念以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为依据,以学生是学习主体为指导思想,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最大发展。
2、教学策略将教学内容从“零起点”改为“非零起点”,即将同学们脑袋中“零技术观”引到与学生日常密切相关的技术现象,采用案例分析和师生互动交流教学方式。
3、教学方法讲解法与启发式教学法相结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4、媒体运用:部分的图片资料和视频,作为调节学生兴趣。
七、课前准备1、教具:各类灯具各类药品(如阿莫西林胶囊)各类工具(如花哈及花蛤钳、核桃及核桃夹)八、教学流程十、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一、课程介绍三、技术的价值1、学什么:1、技术与人2、为什么要学:技术因人而生3、怎么学技术因人而发展二、技术含义 2、技术对人的价值1、与科学的区别联系技术保护人2、与动物本能的区别技术解放人3、技术的含义技术发展人十一、点评本课的重点在于激发学生学习技术的兴趣,形成对技术的积极情感。
通过演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和学生亲身体会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及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多样形式的讨论,使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主体感;通过讲解和学生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技术在保护人、解放人、发展人方面价值,再通过一些技术事例发展的历程,使学生深切感受技术对人类的重要性。
第一节技术的价值第2课时一、设计思想课程标准要求本节课的知识目标为理解技术对于个人生活、经济、社会、环境、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影响,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所以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对个别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学习案例分析能力是教学的一个重点。
而为了避免课堂气氛枯燥,课堂采用大图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予一定的冲击力,这样能有效得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配予视频讲解,也减轻了老师上课的负担。
而补充案例的选用,要贴近实际,对目前社会、生活能带来比较大的影响,这能给学生在对待技术的情感上得到认同,能较好的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这一教学要求。
二、教材分析1、《课程标准》及《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本课的教学要求是能让学生理解技术对于个人生活、经济、社会、环境及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影响,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2、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有“技术与社会”、“技术与自然”两个小模块组成,在技术与设计1以及整个通用技术课程中,这一节是显得比较重要。
学生在理解技术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再通过案例来理解技术对于社会、自然的关系,这样就能更好的感受技术的价值,使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技术价值观。
3、“技术与社会”侧重于技术对社会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教科书通过“福特T型车的生产流水线”和“农业技术的发展与劳作方式的变革”这两个案例来分别说明技术对社会生产的正面影响。
而“技术与自然”主要由“都江堰——“活”的水利博物馆”和“荷兰风车”案例来阐述技术对人类合理利用、改造、保护自然的价值,而对当今社会环境问题,则采用“马上行动”方式来加以强调技术在保护环境的实际价值意义。
三、学情分析1、课堂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对新知识吸收能力强,但缺乏知识的系统性,分析能力还是比较差,看待问题不全面,特别是对于技术的认识,还是停留在技能的层面上。
但在理解技术的价值上不成问题。
2、在本课的学习中,多方面的理解技术对社会生产、生活等影响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而且课堂时间有限,内容较多,学生思维会比较难以跟上。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技术对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2、理解技术对于环境的影响,理解技术对于人类合理地利用、改造、保护自然的价值,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形成和保持对待技术问题的敏感性。
2、通过讨论,切身感受技术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以人为本”的技术设计理念以及对待技术的积极情感和正确使用技术的意识以及环保意识。
五、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技术对社会生活、生产和环境的影响。
并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难点:多方面的分析案例,使学生建立对技术的积极情感。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采用讲授、启发、演示、讨论等方法并用,选用精美图片和音像视频资料,采取大图片的形式给学生以视觉冲击力推出本课程;深入讲解案例的技术内涵,提高学生对技术的认识,并让学生积极参与技术案例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七、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课前阅读教材。
2、教师的教学准备:相关图片和视频,及案例的补充资料。
八、教学流程(略)十、知识结构或板书设计一、技术的价值1.技术与社会促进社会生产发展丰富社会文化内容改变社会生活方式2.技术与自然利用、改造自然保护自然十一、作业设计作业1:活动手册P3:你认为技术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请举例说明。
作业2:作业2:P10 练习2十二、课件制作PPT课件,视频【问题研讨】问题1:教学案例该如何选取?案例分析的度该如何把握?问题2:如何激发学生对案例学习的积极性?【参考资料】[1]韩德奇袁旦王尽涛刘惠丽:生物柴油的现状与发展前景,上海石化网/spcspc/Chinese/tep/2002/200204/sc-01.HTM[2]吴定康:氢电池环保车带来无污染公路,联合早报网/pages/car281100.html[3]福特公司百年历史里程碑,新浪汽车网/news/2003-06-12/38837.shtml[4]水乡温州“渴”声一片——写在第15个世界水日,温州环保网第二节技术的性质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让学生知道技术的发展需要发明和革新,能通过案例进行说明。
②让学生理解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
③让学生理解技术对伦理道德的影响,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④让学生知道知识产权在技术领域的重要性,了解专利的作用、有关规定及申请方法。
2、能力目标:让学生初步掌握看待和分析技术问题的方法,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形成和保持对技术问题的敏感性和探究欲望,关注技术的新发展,培养对待技术的积极态度和正确使用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技术的综合性、两面性的理解。
难点:对技术性质的理解、内化。
三、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技术的价值,懂得了技术产生和发展的终极目的是满足人类的需要。
现在,我们来看一段视频,共同探讨技术有哪些基本特性?(投影大屏幕播放移动通信的一段广告片视频)讲授新课让学生在看片子的同时思考以下问题:(问题在投影上展示)移动电话的发明:⑴从什么具体目的出发?⑵解决了什么具体问题?⑶满足了什么具体要求?由此能否归纳出技术的一个性质?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板书:技术的性质:①目的性通过课件( 播放课件,展示移动通信发展经历的几个阶段,以及对应手机款式的图片资料) ,引导学生思考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反映技术的什么性质?由学生回答,在黑板上板书:②创新性(投影展示“创新”的两层含义。
)引导学生思考:创新性的两层含义――发明和革新请学生试举一些发明和革新推动技术发展的例子。
教师把一部手机放在实物展台上,把电池拆开。
提出问题:,在一台手机的设计、制造和使用过程中,你认为会涉及到哪些学科的知识?把学生的答案板书在黑板上。
让学生推断出技术的第三个性质:③综合性教师在投影机上展示出有关“滥用手机拍照引发的问题”和“手机电池处理不当”等资料图片,引导学生探究由此反映出的技术的性质。
归纳学生意见,得到技术的第四个性质:④两面性(投影展示相关的图片、资料)深入分析技术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引发技术的两面性,马上行动,让学生列举常见的技术,分析其正反两面性。
教师列出移动通信技术专利的相关资料,学生总结出技术的第五个性质:⑤专利性(投影展示申请专利的程序)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有关知识产权和专利制度的内容,并给学生介绍在我国申请专利的一般程序,让学生分组,分别扮演某项专利的申请方和专利授权方,模拟专利申请的过程。
课堂小结总结技术的五个性质,加深学生理解;提出一个问题:“你认为技术还有哪些特性?请作具体说明?”让学生思考,以拓展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