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看,《孙子兵法》中蕴含的十条职场智慧《孙子兵法》几乎包罗了用兵打仗一切需要考虑的问题和可能发生的情况,并给出了对应的解决方案。
其实所有的变化和应对,涉及的都是最基本的思考逻辑,这种思维方式,才是《孙子兵法》真正的精髓所在。
商场如战场,如果是一个具有广阔胸怀并善于思考的管理者一定不难活学活用,并且一定能从中获取管理和组织方面的启示。
1、做领导的,不要只关注事,要关注人孙子的将道是“智信仁勇严”,曾国藩加了“廉明”二字。
他说,士兵对将领是否足智多谋、能征善战没法要求。
但是人人都盯着自己的利益,对将官在银钱上是否干净,对下属保举提拔是否公平,就十分在意。
你不贪钱,他就服你。
所以“廉”就是账目公开透明。
清廉服众,腐败的军队打不了仗。
自己清正廉明,但对下属的小款小赏,又常常放宽,让大家时常得点好处,这就人人都服你,愿意跟你。
“明”,就是要把下属的表现一一看明。
临阵之际,是谁冲锋陷阵,是谁随后助势,是谁拼死阻击,又是谁见危先避,全部看明记清。
在平时,每个人办事的勤惰虚实也逐细考核。
这样奖惩就能及时准确恰当。
作为将领,是否身先士卒倒在其次。
因为你往往是在后面指挥,不是在前面冲杀。
最重要的甚至也不是计谋高超,指挥若定,而是分配公平,谁有什么功劳你都清楚,都能准确衡量赏罚,则个个放心,人人奋勇,都给你卖命。
所以做领导的,不要只关注事,要关注人。
不要事情办好了就万事大吉了,要对在办这事的过程中,你手下每个人发挥了什么作用都非常清楚,并能作出奖惩,你的事才能越办越好。
项羽是冲锋陷阵、身先士卒,刘邦就是只管论功行赏、论过处罚。
作为领导者来说,站在后面把每个人的功劳过错看得分明,并赏罚准确,比身先士卒,要重要得多得多。
曾国藩说,以“廉明”二字为基础,“智信仁勇严”可以积累而得。
没有“廉明”的基础,自己不能服众,赏罚又不准确,“智信仁勇严”也是空的。
2、心里装着对方的利益,并有能力让对方清楚这一点。
孙子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什么是“信”呢?杜牧注得准确:“信者,使人不惑于刑赏也。
”信,就是赏罚分明,每个人都非常清楚,犯什么错受什么刑,立什么功受什么赏。
秦灭六国,就靠一个“信”字。
这个信,不是对六国之信,而是对秦人、秦军之信,就是完全以军功封爵。
什么叫取敌人“首级”,就是取敌一首,升爵一级!从词语上把赏罚标准植入了,一颗人头不叫一颗人头,叫一级爵位。
秦国人谁不奋勇争先呢?商鞅变法,就是从立信开始,所谓立木取信,在都城南门竖一根木头,贴一张告示,谁把这根木头背到北门,赏十两金子。
没人信。
提到五十两!有人试一试,真得了五十两黄金。
从此政府说啥,人民都信。
信,则民心民力可用。
不信,则民心民力皆不可用。
信,有赏罚分明之信,也有默契之信。
因为很多时候你不是最高统帅,不是国君,不掌握赏罚的全部权力。
但是你也是一级领导,也要带兵打仗。
这种情况,西点军校有一条对领导力的要求——心里装着对方的利益,并有能力让对方清楚这一点。
所以信不仅是一种机制,更是一种人格力量。
首先你心里要装着对方,这点很本质。
心里没装着,就没法真信。
其次你要有能力让对方知道。
别你装着他,他却不知道,他跑了。
3、为将者的大半工作,是制定军法孙子说,战争前有五个关乎胜败的关键点:“道、天、地、将、法”五事。
“法”,是管理,是管理办法。
管理在现代社会成为一个专业词汇,而现代管理学,就脱胎于军队的管理。
一个组织架构,技术含量就太高了,就像搞企业,一个公司大了,管理跟不上,就一定会崩溃。
业务发展速度快了,组织架构就经常整不明白,到处都是些莫名其妙的编制。
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搞一次组织变革,搞成功了,活力迸发,搞不成功,就又趴下了。
今天中国改革成立这么多小组,就是“曲制、官道、主用”都有变化,用跨部门的组织协调机制,来推进变革。
我们常说一个英雄是“雄才大略”。
张学良评价他爸爸和蒋介石,他说:“我爸爸是有雄才无大略,蒋公是有大略无雄才。
”此言准确!张作霖一代雄才,但没有政治高度。
蒋介石有纲领,但才干又弱一些。
“道、天、地”,是大略;“将”和“法”,则是雄才,能组织、动员、驾御、推动。
我们看成功的企业家,都是雄才大略兼备。
而雄才又比大略重要。
因为大略可以问别人,可以请顾问,而雄才只能在自己身上。
只有雄才,没有大略,也可成为大企业家。
只有大略,没有雄才,在古代就做谋士幕僚,在今天就开咨询公司吧。
历代开国者,都是雄才君主和大略谋士的黄金搭档,如刘备与诸葛亮,朱元璋与刘伯温,刘邦与萧何。
4、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不知柴米油盐贵者不可当家《孙子兵法》载:“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战事拖久了,就力屈财竭,从政府到百姓都要破产了。
原野之民要运粮输饷,以财粮力役供军之费,家产内虚,十去其七。
政府要供应军火物资,战车战马、甲胄弓弩、戟和戈是一类,是杀敌的武器;“楯”和“蔽橹”,都是可以遮住全身的大盾牌;“丘牛大车”,辎重车和拉大车的牛;这些物资,十去其六。
所以智将一定想到要吃敌人的。
食敌一钟,相当于自己的二十钟。
钟和石都是古代计量单位。
石(dàn),一石,是十斗,张预注解说是一百二十斤,这么算一斗是十二斤。
钟,杜牧注解说六石四斗为一钟,那就是七百七十八斤。
为什么食敌一钟,相当于自己二十钟呢?因为二十钟,是我们运一钟粮食到前线的成本!千里运粮,靠牛车拉着,比人走得还慢,要劳伕力役,要运粮部队保护。
出发时运两万一千钟粮食,运粮部队去的路上一路吃掉一万三千钟,到前线交割一千钟,再带七千钟回来路上吃,不然就饿死在半路回不来了。
就这么一笔账!人要吃,牛马也要吃,运粮的牛马,也得拖着自己路上来回要吃的草料,这就是萁秆。
萁是豆秆,曹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便是。
秆是禾藁,都是牛马吃的草料。
也就是食敌萁秆一石,相当于自己二十石。
秦攻匈奴,使天下运粮,从山东开始运,三十钟才能运到一石,这么算成本不是二十倍,是二百倍!因为运粮靠人力畜力,效率低,时间长。
汉武帝通西南夷,数万人运粮,也是十几钟才能运上去一石,一百倍的成本。
所以孙子说的二十倍,还只是春秋时期国家之间开仗,都是平地,已开发地区。
后来征匈奴,征西南夷,翻山越岭,不毛之地,运粮成本就更高了。
日本侵略中国,先拿下东北,再拿下江浙,就获得了给养基地,如果在华日军全部要从日本运粮运物资,他就支持不下去。
所以中国坚决不投降,拖住他,也使中国有资格成为四大战胜国之一。
成吉思汗征服世界,在粮食上的成本领先也是关键。
游牧民族,在草原上赶着牛羊走,每天羊奶牛奶,羊肉牛肉,牛羊一边走一边生小牛小羊,所以他部队一开拔,就不需要后方运输。
到了前线,打下城池,就吃敌人的,这是他的战鞭能挥那么远的关键因素。
孙子的要求:“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
”成吉思汗做到了。
5、你能带多少兵,就是你有多强的管理能力孙子的“知胜五道”第二条:“识众寡之用者胜”,意思是知道兵多兵少怎么用的人能胜。
《孙子兵法》每句话的信息量都很大,这句话信息量也不小,识众寡之用,就是能带兵,能带队伍,概括说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知道需要用多少兵。
秦王政要灭楚,朝廷开会问需要多少兵马,王翦认为“非六十万人不可”,李信则说“不过二十万人”便可打败楚国。
秦王政当然喜欢李信,认为王翦老不堪用,便派李信和蒙恬率兵二十万,南下伐楚。
结果打得大败,七个都尉被斩,成为秦军少有的大败仗。
秦王赶紧去给王翦赔礼道歉请他出山,王翦的条件还是六十万兵。
王翦率军到了楚国,驻扎下来,营门一关,也不出战,每天就开运动会搞体育比赛。
他兵多,楚军也没法来攻。
就这么耗了一年,楚军熬不住,开始频频调动。
楚军一调动,露出破绽,他就挥师出击,一举灭了楚国。
匈奴单于冒顿写信轻薄吕后,吕后大怒,想发兵讨伐。
樊哙激情演说:“给我十万兵马,横扫匈奴!”大家都附和要打。
季布大喝道:“樊哙可斩也!当年高祖三十万大军还在白登被围,陈平用计讲和才放回来,樊哙比高祖还厉害吗?”吕后冷静下来,给冒顿回了一封不卑不亢的信,还是和亲友好。
二是你能带多少兵。
这是一个管理能力,一个组织动员的能力。
你能带一个班?一个排?一个团?一个军?刘邦跟群臣讨论谁谁谁能带多少兵,问韩信说你看我能带多少兵。
韩信说陛下能带十万,多了您就搞不定。
刘邦问你能带多少?韩信说我嘛,多多益善,再多的兵我都能带。
所以打仗的本事,人们看到的是谋略、勇敢,因为那里面有故事,有谈资,男女老幼都爱听,广为流传。
而还有一个不被人们挂在嘴边的是组织、动员、管理。
管理的事讲起来枯燥,人们听不懂,也不爱听。
韩信打仗的本事为什么大?为什么比别人都大?他谋略当然厉害,勇敢大家都知道是他的弱项,他的超级强项,在“韩信带兵,多多益善”这句话里面。
我们每个人可以想一想,我能带多少人的团队?管二十人的公司,和管二百人的公司,不是一回事。
二千人、二万人、二十万人,又是另一回事。
像富士康那样管上百万人,把人都管疯了,管自杀了。
前面说的王翦,带六十万兵在敌境内驻营,一年不打仗,天天开运动会,关键时候一击制胜。
这一年六十万小伙子挤一堆,一年不干活,还没出事,这都是管理的大本事。
三是兵怎么带,怎么用。
所谓“治众如治寡”,韩信带兵,多多益善,给他一百万兵,他跟带一百人一样方便。
这就有一套组织架构和管理体系,后面的《形篇》《势篇》《虚实篇》都讲这个问题。
组织架构,就是从小到大战斗单位的设计,古代打仗最小战斗单位是五个人。
戚继光剿倭寇,设计了十二人一组的鸳鸯阵。
林彪发明“一点两面三三制”,以三人为最小战斗单位。
从三个人一个战斗小组,到上百万的大军,他指挥起来都像挥自己的手臂一样方便自如。
这就是识众寡之用。
6、不站在老板立场的员工没前途,没有员工思维的老板做不大“知胜五道”还有一条叫,“上下同欲者胜”。
上下同欲者胜,知不知道呢?都说知道。
但用王阳明“知行合一”的观点来说,没做到就不是真知道,那就几乎没什么人知道了。
上下同欲者胜,人们自然都是要求别人同自己的欲,特别是上要求下要同上的欲,很少有人理解是自己要同他人的欲,要跟从他人的欲。
《左传》说:“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
”什么意思呢,就是让自己的心愿跟随大家的心愿,那样行事就可以成功;如果让大家的心愿跟着你个人的心愿走,则很少能够成功。
所以,我们可以把“上下同欲者胜”这句话改一下来理解,叫:同他人之欲者胜。
这就回到利他就是利己的大道理了。
对于员工来说,你要始终站在老板的立场思考处理任何问题,你就进步快了。
对于乙方来说,你要始终站在甲方老板的立场,诚则灵,你的业务就稳了。
对于老板来说,你要有员工思维,凡事站到员工的立场去看一看,服务员工,关注员工,就有人愿意跟你干了。
对于企业来说,要始终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不要总想利用信息不对称挣钱,而是实实在在为消费者建起别人做不到的产品和服务体系,这就百年品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