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宏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作用案例

宏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作用案例

案例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用小组成员:磨颖洁李玲慧卜庆灵茅海兰一. 2007年以来,我国遇到了关联性的三大经济运行问题:由于外贸顺差和储蓄的较快增长,导致外汇储备增长偏快,产生了流动性过剩的可能性;由于储蓄率过高,导致投资高位运行,经济增长速度偏快;物价上涨主要是因为外部输入的成本推动型的价格上涨,有可能演变成全面的通货膨胀。

而进入2008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更是遭遇到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和重大考验:经济发展呈现明显放缓,国内通胀加剧。

而环顾周围经济环境,全球通胀压力加大、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

面临这样复杂的内外经济环境,如何在国内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汶川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突然冲击下,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工具的宏观调控作用,保持经济的稳定运行成为决策者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应对这一时期的短期需求过热和通货膨胀问题时,我们采取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

央行采取的紧缩性货币政策主要包括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强对贷款的控制、票据对冲,同时采取了放松外汇管制和更灵活的汇率机制使汇率升值的汇率政策。

上半年存款准备金率四次累计提高2.5个百分点,6月末人民币汇率兑美元汇率比上年末升值6.1%,央行在2007年连续多次提高存贷款利率,从政策效果来看,汇率升值对于抑制流动性并控制通胀压力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

而其它一些类似调节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效果则比较一般。

稳健的财政政策主要是所得税税率下调的政策实施和大量增加对企业和低收入群体的补贴,这些政策较好地缓解了企业的成本压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通胀压力对社会的冲击。

总体来说,这一轮宏观调控政策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通胀压力得到了初步的遏制,“偏热”的经济也得到了“冷却”。

从经济形势和最近相继出台的政策来看,下一阶段,央行会继续切实加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切实有效的推行宏观经济调控,在策略上逐步走向财政政策趋于扩张,货币政策趋于放松的局面。

二.07年的中国房地产, 股票金融市场投资存在过热情况,物价飞涨,为了解决流动性过乘的问题,07年主要是从紧的货币政策:-------连续加息,2007年6次提高利率,6个月贷款利率从2006年8月19日的5.58%提高到6.57%,1年期对应地从6.39%提高到7.47% .--------十次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

--------加大央行票据发行力度和频率。

财政政策方面, 由于贸易顺差持续扩大,造成欧盟及美国对人民币要求升值的压力。

4月15日,取消或降低了部分钢材产品的出口退税率;6月1日,对142项“两高一资”产品调高或开征出口关税;7月1日,再次调整2831项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

综上所诉 07年的财政以及货币政策主要是围绕过热的房市股市, 国外热钱的涌入以及持续的贸易顺差所造成的人民币升值以及导致通货膨胀的压力来展开的”双紧”政策.中国主要的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地区,行业之间发展不合理,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尤其是居民收入的增长与GDP增长不匹配. 2007年-2008年中国经济冷热切换太快,上半年两防(防过热、防通胀),年中改为一保一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控制物价过快增长),现在又改为一保(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2007年第三季度开始,随着CPI的不断走高,GDP的增速开始放缓。

2008年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经济一下子有由过热向停滞发展的风险,在上半年呈现得非常明显的是CPI居高不下,GDP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也就是典型的滞涨,因此国家开始提出“一保一控”的政策,但从目前的经济运行态势来看,由于受次贷风波的影响,经济出现下滑倾向,这个政策也无法执行下去了,最终只能是全面刺激经济的计划。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国家一定程度上放松货币政策的原因是为了降低资金的成本,加强市场的流动性,改善滞涨的局面,预计未来12个月内基准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分别将被下调108-162个基点以及54-108个基点;存款准备金率将被下调400-600个基点;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升值幅度将放缓至2%~3%.国家也会采取积极财政政策,比如改革税收政策,改善税收结构,减轻企业和个人税负,增加转移支付,加大对国家重点工程的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此逐渐改善企业生存困境,拉动内需,维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

三 .2007年CPI从1月份的2.2%一路走高到11月份6.5%的高位,并在12月份收于6.5%。

GDP2007年一季度11.1%,二季度11.9%。

三季度11.5%,四季度11.2%,总体来说GDP保持两位数的较快增长。

根据宏观数据,CPI全年增长速度和幅度都较大,为了防止通货膨胀,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财政和货币政策,具体为:货币政策:全年多次运用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两个政策来调节货币供应量来抑制通货膨胀。

共计6次加息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

同时接连出台取消出口退税、上调印花税率、减少储蓄存款利息税率。

此外,国家税务总局就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的有关问题作了进一步明确,通过税收环节加大对房地产市场趋紧的调控力度。

这些财政政策的出台对出口、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进行紧缩的宏观调控,同时鼓励存款,以求使GDP 的增长更为稳健,并控制通货膨胀。

在2007年第四季度,从CPI和GDP两个数据来看,均有一定程度的增长回落,政策起到一定的成效。

从2008年初,政府基于2007年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和对08年的初步预测,制定出上半年采取“两防”(防过热、防通胀)的调控原则,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共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使之达到17.5%的历史高位。

观察宏观数据,2008年第一季度CPI继续上涨到8.3%,因此不难理解政府采取的一些列防通胀的紧缩政策。

但上半年我国GDP出现回落,从07年底的11.5%下降到10.6%,直到上半年的10.1%。

鉴于这种形势我国的宏观调控原则转变为“一保一控”(保GDP增长,控通货膨胀)。

相应的调控政策有:08年4月将印花率率从千分之三调回到千分之一等。

此后由于欧美金融危机波及面逐渐扩散,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程度增大,从第三季度开始,我国的调控原则再次转变为以保证GDP软着陆为主的“一保”原则。

与之相应出台一系列财政和货币政策,如:9月开始4年来首次下调贷款基准利率,10月9日再次下调,10月15日9年来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国家试图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来刺激总需求以遏制GDP下滑之势。

四. 2007的货币政策:6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10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加大,央行票据期限适时延长,票据利率大幅上升;增强人民币汇率浮动弹性,07年5月21日,即期银行间人民币兑美元日浮动幅度由千分之三扩大到千分之五。

2007财政政策:证券交易印花税从千分之一上调至千分之三;出口退税率减低;强调投资项目的节能减排。

2008年货币政策:08年1月25准备金率提高到15%;下半年以来已经连续两次降低存贷款利率。

2008财政政策:提高出口退税率;取消利息税;降低证券交易印花税;增加公共设施建设支出,如京沪高铁。

由于世界范围内石油、铁矿石等重要资源的价格上涨,造成我国从07年开始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而由于国外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大量热钱涌入,加剧了我国的资产泡沫。

在这种背景下,国家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以抑制通货膨胀与投资过热。

由于金融危机造成的美国实体经济的下滑、人民币的升值,我国的出口增长率下降幅度较大,而我国的经济增长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出口的推动。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滞胀的情况。

然而由于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日益严重,炒作资源型产品的热钱纷纷返回国内以补充本国的流动性,国际原材料价格大幅回落,我国通货膨胀也得以缓解。

但出口需求增长继续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依靠拉动内需来推动经济增长,因此我国放松了货币政策,同时增加财政支出,以保证经济增长。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两个手段协调使用,可以有效地调节利率、投资、国民收入、储蓄、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从而使国民经济达到均衡状态。

财政政策的优势主要表现在:①调节国民收入和财富的分配,特别是在调节级差收入、调节贫富悬殊、避免两极分化、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②弥补市场缺陷,对私人不愿投资和私人不适合投资的领域有效发挥资源配置功能。

③通过税收优惠、转移支付等手段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④通过财政收支变动,调节社会总需求;⑤通过运用国家储备、财政补贴等措施实现在特殊情况下的特殊调控,克服经济和社会困难,保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⑥财政支出政策直接刺激消费和投资,见效快,时滞短。

货币政策的优势主要表现在:①通过调控货币供求总量,保持社会经济总供给和总需求基本平衡。

②对调节物价总水平的作用突出。

③通过利率变化,调节国民收入中消费与储蓄的比重,从而引导储蓄倾向和投资倾向的相互转化。

④货币政策的操作是一种经济行为,有利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一般有四类组合形式:①松的财政征和松的货币政策,即“双松”政策。

在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生产能力和生产资源大量闲置的情况下,宜于选择这种政策组合,从而刺激经济增长,扩大就业。

调控力主过大、过猛,也可能带来严重的通货膨胀。

②紧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即“双紧”政策。

这种政策组合可以用来治理需求膨胀与通货膨胀,但调控力度过大、过猛,也可造成通货紧缩、经济停滞甚至滑坡。

③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

这种政策组合是在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

④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

长期运用这种政策组合,会积累起大量的财政赤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