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
摘要: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广大
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更加重视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在阅读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教学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本文对小学语文开
展阅读教学的意义与问题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仅供广大教
师朋友们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与对策
一、个别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自从新课标理念的提出后,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受到了很大的考验。
不
仅对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提出了要求,而且还要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来适应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心理特点。
因为在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的知识大部
分都是用文字来表达的,所以相对来说比较枯燥。
再加上老师们使用的教学方式
比较传统,只是单一地灌输理论知识,缺乏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相互融合,更是很
少涉及新颖的教学方法的运用,所以很容易导致课堂气氛枯燥无味。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会大大降低,学生们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
状态,当他们遇到学习上的问题的时候,他们很难与老师展开有效的沟通,从而
无法解决学习上的问题。
时间一长,学生们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就会受到影响,甚至会产生厌学的心理。
而且,灌输教育模式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中占据着绝对的
主导地位,这种教学形式会逐渐拉大师生间的距离,不仅影响了课堂效率,还对
师生关系造成了损害,这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不利。
二、论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首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阅读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
达能力。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因此,对小学
生来说,阅读和学习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现,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
能力和交流能力。
其次,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
对小学生而言,能多读几篇课文,
就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归纳,在自己的理解中体会到作
者所写文章的意义,这对激活学生的思维有更大的意义。
最后,对学生进行文化
熏陶。
在真正的阅读过程中,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作者所写的话。
能够体会作者的
思想感情,能获得更多的感悟,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这对小学生的未来发展,能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对他们的道德修养也有很大的帮助。
三、当前阅读教学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
一是阅读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
阅读是一项输入活动,它要求读者的积
极参与和主观体验.但是,教师盲目地向学生灌输阅读知识,缺乏个性化阅读,
造成了整个教学过程的“格式化”。
在阅读课堂中,学生边听边记,边回答老师
的提问。
这一现象一直延续至今。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其主观能动性受到了极
大的忽视,他们对课堂参与的兴趣逐渐丧失,参与意识逐渐减弱。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生没得到自身主观
知觉与经验获取,而获得知识主要依赖于教师。
二是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普遍不高。
小学生年龄小,由于其生理特征,如身心发育规律等因素,在长时间内注意力难
以集中。
这一时期的学生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阅读时容易被外界环境所干扰,
注意力不能很好地集中。
因此,阅读教学质量往往不尽如人意。
四、如何让阅读教学对小学语文教学起促进作用
(一)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整与全面性
综合教学目标可以对课堂的发展方向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同时也是衡量小
学语文阅读教学成效的一个标准。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注重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
方面进行全面总结,保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除此之外,
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还需要将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兴趣
爱好等综合因素考虑进去,以确保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是以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的
实际情况为基础的。
(二)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的效率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这对他们形成良好的习惯非常有利。
但要注意的是,
重点不在于孩子们需要看多少书,而是要让他们从阅读中得到快乐。
如果您强迫
您的孩子在多长时间内阅读,您将会使他失去阅读的兴趣。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
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读物,运用多种阅读方式,以提高
学生的阅读兴趣。
通过观察,我们还能了解到学生对哪一类书籍的兴趣更大。
由
于学生的年龄尚小,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入手,与学生共读,并适时激发学生的
内在情感,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大家都知道,要想把一件事做好,最好的
办法就是获得做这件事的兴趣。
如果老师能够把阅读的内容表现得非常有趣,那
么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觉得书中有很多有趣的内容等着他们去发现。
并且,这一阶段的学生对故事的兴趣是非常浓厚的,也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在
讲故事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这样在激发了学生听故事的兴趣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注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体悟与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一种个体化的行为,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应将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于学生。
因此,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给他们充分的、自由的阅读方式。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教师可采用多种
阅读方式,如自由阅读,角色阅读,默读等。
有句话说得好:“读书百遍,其意
自现”。
经过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学生会明白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果学生
对阅读不感兴趣,即使有最好的阅读材料摆在他们面前,他们也会视而不见。
即
使他们拿起书来读,他们也无法享受到读书的乐趣,更无法从课外书籍中获取知识,因为他们眼睛虽然盯着书,心却不在焉。
相反地,当学生对读书有兴趣时,
不要把一本好书摆在他们面前,就是说,当他们听到说是一本好书,就要尽力去找,去读。
这样的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快乐,陶醉和忘我,而且可以使学
生在阅读中获得许多的收获。
另外,阅读也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学生在读中会与
自己的经验碰撞,产生新的思想或体验。
正所谓“一个千人读《哈姆雷特》,就
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更应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
老师应承认学生的独到见解,只要合乎情理,并鼓励他们提出有创意的见解。
(四)教师多与学生一起读课文
不同年龄段的人在读同样的文章和分析同样的故事时,会有不同的领悟。
因此,为了对学生进行针对性阅读辅导,教师应与学生对同一阅读内容进行同步阅读,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深化教学效果。
站在小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更多地关注文章中的趣味性内容,而教师则更多地关注文章中的情感表达、表现手法等,不同的侧重点自然会产生不同的见解。
因此,教师一定要在与学生同步阅读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经验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使学生能够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更多的收获,提高阅读学习的效率。
总之,对小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在此基础上,结合汉语教学实践,为今后的读写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怎样才能运用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不断地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有所了解和熟练运用,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同时,要对网络资源进行合理筛选与利用,为教学实践中需要的资源进行储备,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积极有效的课堂阅读环境,最终使他们拥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和热情。
参考文献:
[1] 祁赟姝.分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策略[J].名师在
线,2021(5):17-18.。